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602)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刘焉本人:以张鲁为代表的益州人,以吴懿为代表的东州士

刘焉长子刘范:理法上来说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刘焉幼子刘璋:赵韪等对刘焉的抉择心有怨言的益州人。

李儒说道:“益州与外界隔绝,局势的变化传到长安早已经过了一番说辞上的掩饰,也难怪君侯要让我们先分析清楚此地的局势再行决断。”

“但也正是因为这种地理上的隔断,让有些人的做事变得肆无忌惮了些,使得我们获知对应的消息变得更加容易,用来作为你的第一课正好。”

“局势已分,谁是最能为我们所用的,也就已经清楚明白了。”

李儒将笔递交给了乔亭。

乔亭并未犹豫,在面前的名册上画出了一个圈。

被圈出来的这个名字,是益州人赵韪。

“你说谁?”

乔琰笔尖一顿,忽然抬眸朝着报信之人看去。

那报信之人未曾想到,他前来汇报的消息居然会得到乔琰这样大的反应。

他方才说的事也算简单。

近来随着弘文馆中到访的士子增多,有些士人为了得到和同道中人更多的交流机会,干脆也不着急从那四位弘文馆馆主处得到认可,而是借着弘文馆这地方作为了个论辩的舞台。

这也就是为何乔琰会将诸葛亮给塞过去旁听。

以他的年纪虽然还不算学成,但在先有荀彧指导,后有乐平书院上课的培养下,对大多数言论已经有了一套自己的评判逻辑,故而乔琰也不太担心他被人给带歪了。

这种旁听更像是拓展视野,听听同时期的其他声音。

但今日的情况有些不同。

按照这位报信之人所说,今日旁听的人里还多出了一个和诸葛亮年龄相仿的少年人。

这少年沉默文静,全神贯注地听着那些人的交谈,偶尔还与诸葛亮交流两句。

任谁看了都会觉得,这好像是哪位到访此地的文士将自家的子侄辈也给带上了。

然而也不知道是这两个少年交流到了什么话题,忽然就小声争执了起来。

演变到最后,竟成了在其他人中途停顿的时候,那陌生的少年忽然要求和诸葛亮来上一场辩论,为他们方才没能说服对方的话题找出个结论。

想到乔琰对诸葛亮的重视,加之那出言一争结果的少年好像也非池中物,身在一旁的崔钧连忙让人给乔琰报了个信。

这报信之人听乔琰问出这话,还当是自己说得急了口音有点重。

他便又重复了一遍:“那少年自称名叫庞统。”

第232章 卧龙凤雏

庞统?

这显然不是有什么重名的情况,就是那荆州的庞统。

他的到来,让乔琰也不免有些意外。

也实在不怪她会有这种表现。

即便是对三国历史最为陌生的人,大概也会记得那句“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能不能安天下的姑且不论,庞统这位凤雏在司马徽的评价中能和诸葛亮齐名,绝非等闲之才。

此时骤然听闻诸葛亮与庞统会面,还是以近乎于争端的方式,听起来倒是很有一种宿命之友的意味。

诸葛亮因荀彧的建议,从徐州搬迁到了并州来,进入了乐平书院就读,并没有如历史上一般避战祸于荆州,却还是与荆襄人士庞统在这长安弘文馆中有了这样的一出会面,谁说这不是一种缘分。

乔琰顿时来了兴致,搁下了手中的笔,起身准备往弘文馆的方向去。

不知道算不算是出于某种恶趣味,她觉得在这个时候,杨修居然因为阅读理解问题被她丢去给吕布当传令官了,故而不在此地,实在有那么点可惜。

该当让他看看这出很有历史重现之感的场面的。

不过当时她与杨修那洛阳之斗,是自选题材的策论,诸葛亮和庞统的这一出,就更像是辩论了。

等乔琰行到弘文馆中的时候,便见那两个年纪相仿的少年人相对而立,周边环绕着一圈比他们的年纪大出了不少的成年文士,怎么看怎么觉得有趣。

站在诸葛亮对面的少年模样看着平平,气质却也出众,按照那报信之人所说,他在早前并未出声的时候看着还有几分质朴憨厚之象,但当他开口后,便显出神采晔晔之态了。

“这么听来倒是和荀军师有点像?”乔琰饶有兴致地评价道。

将她从门外迎进来的崔钧也不知道,她这番兴致到底是因为早就因为棉籽分离机器被她纳入观察的诸葛亮,还是这位刚出现的庞统。

他说道:“我刚让人打听了一下,这庞统今年十四岁,乃是襄阳庞氏子弟,这两日原本是跟其堂兄庞山民一道前来长安见见这边景象的。”

崔钧小声说到这里的时候,朝着人群中的一处指向而去,指着的是个二十岁上下的青年,又补充了一句,“其父就是襄阳隐士庞德公。”

他将话题扯了回来,接着说道:“庞统听闻弘文馆景象,便让堂兄将他给带来了。原本他也没打算说话的,只是因今日弘文馆中有人提到了许子将和许文休,说到了早年间品评人物之事,他和诸葛亮闲聊了两句,两人观点上有些相左,这就吵了起来。”

“听出来了。”乔琰回道。

她虽然来得已经算快了,但辩论这种东西实在要不了多少时间。

像是诸葛亮和庞统这样的少年俊才,年纪是小了点,肚子里的文墨存货却不少,显然也不会出现什么车轱辘话的情况。

不过之前的辩驳之言没听到,也并不影响她凭着后续所说,将这两方的论点给听明白。

诸葛亮觉得,既是要品评人物,就该当从其才其能,以及其所不能为之事,做上一出恰当周密的点评,要本着开诚布公,循名责实的底线。更不应该出现言过其实,或者是似是而非的评论。

而庞统则是觉得,现如今这等乱世多灾的环境下,原本就是不如清平之治的时候好人多的,这种环境下实在很应当给一些品行尚好之人更高的评价,让其他人能看到这样的人为人所称颂,进而引发向善之心。

“说起来,这似乎和君侯的乐平月报上最开始开办杂谈项目,好像就是这样的想法。”崔钧说道。

当时的杂谈可不是连袁绍数麦这样的轶事都记载,而是作为诱导并州人向善的好人好事专栏。

只不过是在并州人能吃饱穿暖后,乔琰觉得这种记载方式所能起到的作用有限,与其记载此事,还不如发挥出月报的娱乐性。

她颔首道:“不错,这种想法往极端一点去的例子就是郭林宗,他将改过自新之事也在对人物的品评中有所宣扬。”

所以非要说起来,庞统这个说法也是有其时代必然性的。

但也绝不能说诸葛亮这个务实求真的想法就有什么问题。

若是将名过其实的人放在了一个他并不能匹配到的高位上,反而是对社会更大的破坏。

不过诸葛亮在这种说法中还额外有个补充,他觉得这种所谓的不能匹配,应该叫做务实但不可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