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588)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乔琰道:“我有个好去处留给他。不过这个去处,现在还并不存在,正好让他一并参与建造规划了。”

程昱有些好奇,听乔琰的意思,好像是要让田丰继续维持这个元封的身份成为她的帮手,便问道:“不知君侯说的去处是?”

她回道:“这就是我要找荀文若谈的事情了。”

荀彧的到来让乔琰松了一口气。

这既意味着她打出刘虞这个招牌的决定,已成功掩盖掉了她可能被聪明人细究出的矛盾之处,同时有了对天下有识之士更强的吸引力,也意味着这位顶级的内政人才,不会去资助她的对手了。

乔琰倒不怕荀彧如同历史上那样成为曹操的助力,她只是不想在征伐之间门造成更多的损失。

不过如今却不必担心这个问题了。

此前荀彧在四方游历,相当于是并未出仕的状态,乔琰没有这个多余的时间门去把人请过来。

但人都到了她的手底下了,她要是还不能将其留在此地,那就是她的无能了。

在田丰还在为自己的身份暴露而辗转担忧之际,乔琰已经在请荀彧过府一叙了。

颍川荀氏的士族风仪在荀彧的身上得到了尤为分明的表现。

在这两年间门的四方行游,好像根本没有在荀彧身上表现出任何的风霜侵袭之气。

当他在乔琰的示意下在她面前就座的时候,他那衣袖拂风间门带起的一点熏香气息,一如荀彧本人所表现出的冰清秀雅之态一般,并未让人觉得有何等侵入领地的冒犯。

也无怪乎荀令留香被人引为美谈。

但当乔琰看向荀彧的眼睛的时候又可以确信,所谓的风姿俊雅,坐处留香,绝不能掩盖掉他本人的才华,以及,他可能并不像是表面所见的文雅,而自有一派坚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颍川荀氏子弟倒是有一点共通之处的。

比如说别人看到荀攸的时候,往往很难想到他在作战方略上多有通权机变之能。

当然,现在要谈的是荀彧。

让荀彧有些意外的是,摆在他面前的并非是他从周瑜口中听说的并州清茶,而是白水。

置于青瓷杯中的温水干净不见杂质,本不像是常见的待客之道,可当乔琰开口的时候,荀彧又觉得,面前的这杯白水,无疑是乔琰打算直接跟他摊牌来说的表现。

未尝不是一种恰到好处。

乔琰道:“几日前我正好和慈明先生谈过一次,早前在他前往长安维护天子威仪的时候,他的身体就已不太好了,去年和今年还又重病了一场,无论如何也不适合长期在长安这样的环境中。”

“我的意思是让他前往乐平,和伯喈先生与郑公为伴,因元化先生也在乐平,许还能将他的身体调理一二。”

若要荀彧看来,这确实是对荀爽最合适的安排。

荀慈明原本就不适合朝堂的环境,更适合著书立说,早前只是因为董卓为了赢得士人的支持,才将他给强行征调过来的,而后便走不了了。

现在若能回归原本的去处也好。

“只是这样一来有一个问题。自董卓乱洛阳后,朝廷百官中除卢公荀公等人之外,多迁移往邺城,偏偏新帝将立,是需拥趸班底的。荀公有名望人脉,立身持正,尚书令之位非他莫属,届时刘幽州自幽州牧成为天子,有何处表现不妥,也有荀公与之谏言。”

目前的尚书令,其实是卢植。

可荀彧很清楚,卢植在刘宏任下是尚书令,是刘宏对其战功的忌惮,在董卓任下还是尚书令,同样是董卓在避免卢植掌兵。

把他放在这个位置上,其实是不太适配的。

在三公多领尚书事的情况下,尚书令的权柄逊色于三公,内朝的参知政事权柄在刘宏当政期间门也被他削薄了不少。

比起尚书令,卢植其实更适合做太尉。

荀彧问道:“君侯的意思是?”

乔琰显然不是要让荀彧直接取代荀爽的位置,而是说道:“以荀氏子弟来说,公达在兵法上尤有建树,往后平定四方必定随我征战,若直接将荀公挪去并州,他势必要担心天子近臣不足之事。”

“故而我有个想法,想与文若商议一二。”

她说到此地顿了顿,眸光有一瞬的锐利,俨然是要求索一个答案,“不过在此之间门我有一话想问,文若可愿出仕于长安?”

乔琰若问可愿为她所招揽,荀彧或许还要犹豫一番,可她问的是出仕于长安,那就实在没有拒绝的必要。

若非有这种想法,他也不会出现在此地。

故而他回道:“为汉廷效力,正为我等士人所求。”

乔琰笑了笑。

荀彧这句话将长安的朝廷说成是汉廷,那邺城朝廷便是伪朝了。

有这句定性的说法在,于眼下的情况看,已是足够了。

她神情一展:“有文若这句话,后头的就好说了。以我看来,荀公所忧,乃是朝堂秩序法度未定,上下官职空缺实多,而我所患者,乃是天子近臣不足,权威声势不足以令四海臣服。若此事未定,我等还不足以与邺城朝廷相抗,荀公也不能安心居处并州休养身心。”

“所幸自刘公入长安以来,赶赴此地的志士仁人不在少数,迁徙至此的民众不绝往来,其中或有迟疑抉择者,或有无自荐晋身之阶者,或有擅长文墨之道却不长于言辞者,如若让其过门不入,实为憾事。因此——”

“我想在长安城中请未来天子设立弘文馆,行招揽筛选士人之用。辟其半数作书籍典藏之地,半数为士人往来谈笑论辩之所,而后由若干才学敏捷长于庶务者轮流坐镇此间门,观望此地士人言行,择其善者举荐于中央,逐渐填补朝中空缺官职。”

“可惜坐镇此地之人,需有品评人物之才,却无结党营私之心,实难挑选。”

乔琰的目光定定地看向了荀彧,说道:“我想举荐文若为侍中,兼任弘文馆馆主之一,不知文若意下如何?”

这是一份格外特殊的邀请。

可若以其对长安情形的效益来看,这又实为势在必行之举。

只是当荀彧接下了这个任务,自乔琰办公之处走出的时候,他不觉在心中颇觉情绪复杂。

倘若真如乔琰所说地创立了这个弘文馆,这是在增强巩固于天子身边的势力,也迟早会增加到与乔琰分庭抗礼的地步。

但凡她有夺权的私心,好像都不该做出这样的选择。

或许真是他之前想多了。

他也实在不当怀疑这位大汉忠臣的!

而乔琰则在送走了荀彧后,又琢磨起下达另一道指令。

等她将弘文馆之事告知于刘虞,征得其同意后,她就将其吩咐下去。

这条指令中写道,因人手不足,令灵台待诏中分出十五人协助弘文馆的修建规划之事,其中就包括了——田丰。

不对,应该说是元封。

第227章 建安元年

田丰既然已经来到了关中,总归袁绍在短时间内又收不到他的动向,这样的人才在乔琰看来,也同样是不用白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