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586)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她这也算是谨遵汉室宗庙之礼了。

他收回了朝着这边看来的目光,转向了西侧。

在明堂辟雍的西侧有十二座礼制建筑遗址,可惜依靠着眼下的人力物力条件已来不及作出修复了,为免于其残败景象反干扰了明堂辟雍的恢弘之气,他们干脆将这一片土台上的木桩都给全部拆卸了个干净。

唯独最西侧的方形台地上,灵台被重新修建在了那里。

这两尊高台左右对望,似是在代表着长安的南面门户与脸面,虽尚未完工,却已可以让人试图想象一个多月后的正统景象。

想到这里,荀彧脸上的神情不免柔和了几分。

他向周瑜作了个示意,便与之穿过了明堂与灵台之间的新路,朝着长安城的方向而去。

因荀彧抵达后便先让随从去城中寻荀攸去了,他观望南郊建造场景的时间又稍微久了些,长安城的南门,也就是安门之外,已经有荀攸打着伞在那里候着了。

或许是因为荀攸亲自来迎接的缘故,荀彧感觉守城的士卒对着他和周瑜投来了不少好奇的目光,但在荀攸朝着他们看去的时候,他们又当即恢复到了目不斜视的状态。

“不必看了,我接的人也没比别人多长一双眼睛。”荀攸朝着他们说道。

在走入城门后他又小声笑骂了一句,“这群凉州兵里选出的皮猴子!早说该换一组来戍守的。”

他说是说的皮猴子,但听他语气里,倒是与这些士卒亲近的关系居多。

荀彧打量了一眼对方,觉得应当不是自己的错觉。

他这个一向话不多,时而让人觉得他有些外愚的侄子,好像在跟随乔琰征战的两年间,比起先前活泼了不少。

但等进了长安城后,他便暂时无暇留意荀攸的情况了,而是观察起了周遭。

贯通南北的安门内大街长十一里,宽约十六丈,中央的六丈为天子驰道,两侧为行人官员可走。

这个路缘之间的区分已重新完成了划定,不难让人猜到,这同样是为了天子登基之事而恢复的礼制。

荀彧开口问道:“我看如今的宫室还是只分布在未央宫这一侧?”

荀攸回道:“对,刘公崇尚简朴之说,故而按照早前君侯已与之商定的那样,保留未央宫与桂宫作为宫室,前者为天子居所,后者为朝会之处。”

这两宫都分布在他们所在大街的西侧。

荀攸指了指东侧,又道:“长乐宫宫室只剩残骸了,但用来改做民居,纳入一百六十闾里之中也不太合适,故而将衙署九府都搬迁到此地,此外,以刘公在幽州的直系旧部重新组建金吾卫,也屯扎在此地。”

这个距离倒是要比先前洛阳的情况易于调动,可以有效地防止出现宫变的情况。

他们往北走出了一段后,听荀攸继续说道:“北面就是三庙九市和闾里所在了。”

因长安城是南高北低的情况,出北城门后就是渭水,故而当他们是从南面武关而来的时候,先看到的是宫室所在,而后才是民居。

未央宫位于南面最高之处俯瞰皇城,也眺望着北面最低处的关中平原流水。

荀彧纵然没见到月前的长安城是何种模样,也直觉此地在重新修整规划后,比起原本要有秩序得多了。

他问道:“乔并州可回返长安了?”

“我就猜你会问这个问题。”荀攸不会听不出来,荀彧话中的意思并不是在说,如果乔琰已经回来的话,是否要与之见上一面,而是在问这长安城经历了一番突变后的势力分布。

权臣——还是拥有兵权的权臣,与未来的天子之间孰强孰弱,极有可能是这些新到此地之人评判去处的第一标准。

见周瑜已知情识趣地与他们告辞,往客舍的方向去了,荀攸便回道:“你来得倒是时候,君侯于昨日抵达的关中,暂时驻兵在高陵,自己带着一部分骑兵来的长安。骑兵驻扎在渭水北岸,她则带着随从进的长安。”

“不过她没在城内待多久,就又出城去了,走前还同刘公要走了一个人。便是那位协助刘公在幽州屯田和制定法令的田子泰。”

之前刘虞来凉州督战的时候,乔琰就发出过感慨,为何刘虞只是自己来了,而没有将他那个好帮手田畴也给一并带上。

好在如今刘虞入主关中,上谷郡有张辽戍守,田畴自然也该跟着来到长安,可算是让乔琰感到满意了。

按照乔琰对刘虞的说法就是,她先前在关中划定民屯军屯范围的时候,刘虞还未曾决定前来,田畴也未到,她就先将这里的统筹权柄交给了国渊和程昱。

但如今刘虞既已来了,便请田畴来接手一部分,这才符合君臣之道。

要说乔琰舍得将关中军屯给交出去,那也将她的胃口看得太小了。

只不过是在谋划大司马位置之前,她还不能行差踏错半步而已。

当年洛阳种地之事都干过,又何妨是在长安军屯的管理权上让上一步。

她也未必就该算吃了亏。

这关中平原的军屯实际上该当以郿坞、长安为节点划分成三块,在她于凉州并州还留有人手的情况下,关中是还缺管理型人才的。

自己兜里的不够用了,那就用别人兜里的。

以田畴这个刘虞死忠来插手军屯事务,也正可以为自己谋求一个好名声。

可事实上,田畴在其中能掌握到的话语权是很有限的。

幽州的粮价稳定,可粮食亩产也远不如并州。

田畴不需多久就会发现,在主事之余他还需要向程昱与国渊请教不少东西,否则难免形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这种情形下,以田畴实在的性格,他只会让程昱作为主事人。

这才是对乔琰来说最有利的人员安排局面。

但在不明就里的人听来,这却是一番为显天子体面的举动。

荀彧隐约能判断出,这种磨合里依然是乔琰占据了主导权,只是连他也不得不承认,这已算是最妥帖的处理之法了。

这么看起来,从他自抵达长安以来所见的种种,都在表现出一个信号——

乔琰所要扶持的大汉,是有刘虞这等贤人居于中央的大汉。

而她本身的世家出身以及谋求权臣高位的想法,倒也不失为是一种士族共识。

荀彧心中思量之际,听得荀攸问道:“文若,你既已来长安了,我便不妨摊开来问了,你现下是如何想的?”

“我……”荀彧刚开了个头,忽见一队身着灵台待诏官服的人从他的面前经过,当即止住了话茬。

荀攸本以为荀彧是因为有人经行路过才中断开口的。

但当他朝着荀彧看去的时候,却见他的表情透着说不出的古怪。

荀攸问:“怎么了?”

荀彧皱起了眉头:“我好像看到了一个认识的人。”

虽只是惊鸿一瞥,但他觉得自己应该没有看错。

更让他确认这一点的,是对方看到他的那一刻,状似无意地将头扭到了一边,避让着他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