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574)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若刘虞取胜,以刘虞对乌桓的态度,他完全可以延续叔叔丘力居与刘虞之间的交情,继续保持和睦相处的状态。

若是刘虞真要去长安做天子了,他还可以截断幽州西部和东部之间的要道卢龙塞,让幽州以东的土地成为乌桓人活动的天下。

若是公孙瓒取胜,也最多就是惨胜。

他们乌桓要么可以说,没从公孙瓒背后捅刀,就已经是他们对公孙瓒表达支持的手段,要么就是直接来一出坐收渔翁之利。

这种不动,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他们乌桓的实力。

但当蹋顿接着往下看后,表情又不免凝重了起来。

公孙瓒说,我与你们乌桓人争斗往来到如今,深知你们所追求的东西。

乌桓人善战,所占据的地盘却还不足鲜卑和匈奴的三分之一,这真的只是因为地域的缘故吗?

公孙瓒觉得不是。

真正的原因是,乌桓人没有鲜卑人或者是匈奴人这等统治漠北的正统之名。

此话何解?

以鲜卑为例,鲜卑的上上一任单于檀石槐,在进犯大汉屡屡得手后,在汉桓帝在位时期的延熹九年,甚至被大汉朝廷使者带着印绶找上,意图给他封王,并同他和亲。

这个印绶最终没有授予。

彼时的檀石槐强权在握,悍然拒绝了汉廷提出的这个拉拢举动。

但正因为这个印绶,哪怕在檀石槐死后,鲜卑部落快速地势力衰败分裂,提起鲜卑和乌桓的名字,前者依然是毋庸置疑的北面魁首。

这么说来,乌桓也需要打出个声名来,而后得到一份这样的敕封。

那么要打就打刘虞和并州的联军!

并州的另外一路队伍在两个月前袭击长安得手,一举击败了董卓,夺回了关中地带,代表的便是大汉最高水准的战斗力。

一旦乌桓能在此战中打出战绩来,正可以向邺城朝廷求索一个封王的结果。

丘力居年老体衰,蹋顿可以因为丘力居之子太过年少的缘故而暂时成为单于,这是个事实不错。

但他的处境也不算很好。

要知道,乌桓内部是有三王辅政的规则的,他们可以等到楼班成年后,直接将蹋顿掀翻下去,让楼班顺利成为单于。

可如果蹋顿有了如同檀石槐一般的名声,也能给乌桓带来更多的利益,他还会被这样掀翻下去吗?

别说什么跟刘虞和平相处也能得到利益,在汉人这边的认知中,丘力居是请降于刘虞的!

蹋顿死死地盯着面前这张羊皮上的字迹。

饶是他如同另一位收到信的轲比能一样,都清楚地知道,公孙瓒在此时拉他们合作,绝对是自救的意味更重,也很难让自己不被公孙瓒的话说动。

打小生长在辽西,几乎从未出过幽州地界的公孙瓒,对乌桓人和鲜卑人的了解不比他们本部族人知道得少,自然更能抓住这个痛点,一击即中。

在这番约战的劝说下,蹋顿确实不能再当什么旁观者了!

倘若他不想在日后的某一天,被人从单于的位置上架空下来,他就真得遵照公孙瓒的计划行事!

公孙瓒这混账甚至在这封信的最后来了一句,提前恭祝他退位为三王之一。

什么单于?不存在的!

蹋顿拍案而起,立刻让人给公孙瓒送来了回信。

他们合作!

轲比能和蹋顿的两封回信让公孙瓒先前的郁气一扫而空。

得到了这两路盟友,正可以弥补掉乔琰麾下的张辽和麴演二人对刘虞所给出的支援。

何况他们还有主场作战的优势。

但在十一月的开端,在刘虞所在的渔阳县收到的消息却是,公孙瓒的后军正在退兵,从平谷退向无终的方向。

刘虞朝着东面看去。

在他的视线之中,鲍丘水在已经来临的冬日泛着一层霜冻的雾气。

或许是因为上流的河道狭窄处已经有了沿岸结冰的迹象,以至于河流的速度已经变慢了不少。

在此地的城头上,其实看不见公孙瓒队伍的动向,但对方若真退兵,也能解释得通。

刘虞与张辽说道:“过无终之后的滨海道,时常出现积水的情况,车马与舟船都不好走,自光武帝建朝以来,后头的道路就没怎么修缮过,到现在都已经二百多年了,我此前只能将互市设立在渔阳等地就是这个缘故。”

“公孙瓒先前吃了败仗,若到冬日我们能大军渡河,他现在的立足优势也将不复存在,确实不如撤退到无终以东的地方去。这样一来,短时间内就拿他没办法了,只能试试让乌桓人把他交出来。”

在刘虞说这话的时候,张辽也在看着公孙瓒所在的方向。

不知道为何,他有种奇怪的直觉,公孙瓒的退兵并不是退兵,而恰恰是一个进攻的信号。

也正是在三日后的夜里,燕山以北,一路骑兵自鲍丘水流经山中所形成的隘口突入渔阳。

同一时刻,乌桓蹋顿自右北平而来,与公孙瓒合兵,直扑渔阳县方向!

第221章 渔阳战况

谁也没想到燕山以北的鲜卑支部会在此时朝着幽州入侵。

也没人想到,如今正处于弱势的公孙瓒看似做出了退兵之举,实则都是为了今日的这一出先发制人!

鲍丘水上游的冻结,随着这三日内的继续降温,已经扩散到了临近渔阳的河道狭窄处,在此地形成了足以让骑兵越过的冰面。

这也恰恰成了渡河的通道。

在公孙瓒与蹋顿会合兵力渡河之际,冰面上飞溅起了大片的碎冰屑,却并未有任何开裂的迹象,在月光的映照下泛着一抹几近冷白的色彩。

然骑兵过河后的原野疾驰,又俨然是势如烈火的架势!

目标——渔阳县。

这里乃是渔阳郡的郡治,光是看这二者的同名便可知此地的要紧。

只可惜昔年的张举之乱,让此地的县城城墙出现过大范围的坍圮,虽在刘虞的主持下完成了修补,但在他当先考虑恢复幽州民生的情况下,并未将其彻底修复到能与先前媲美的程度。

此番驻兵于此地,刘虞又如早先的惯例一般,严禁士卒干扰到当地百姓的生活,严禁因为在此地的屯兵而对百姓的屋舍造成破坏,故而除却在城头瞭望的守卫之外,其他兵卒都驻扎在了城外的大营中。

这个安排,公孙瓒是知道的。

也正是因为刘虞的这个安排,他才敢跟蹋顿与轲比能在约定了进攻的时间后,以骑兵为这一趟的进攻主力,完全没有考虑到攻城的可能。

奔行在夜色中的白马骑兵,像是在落霜的原野上流动的一片雪浪。

而在这片雪浪的最前端,作为这支骑兵的统领,公孙瓒的目光死死地盯着前方,露出了一抹紧紧攥取猎物的狠厉之色。

他当然知道,大范围骑兵的进攻,在距离渔阳渐近的时候,必然会将马蹄声传入对方的耳中。

但只要他的行动够快,只要他能拔除掉沿路的哨岗,只要他的两面合围能在刘虞等人的整兵之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