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572)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乔琰问道:“没进并州?”

戏志才摇了摇头,“大约是想等刘幽州入主汉廷,他得以与君侯会面后再说吧。不过他的次子先被送到了乐平书院就读,伯喈先生来信说此子聪慧,便先将其收入学院中了。”

他话说到此,敏锐地意识到乔琰脸上有一瞬闪过了一缕微妙的神情,“君侯?”

“无事,我只是在想,我好像听过他这个次子的名字。若我没记错的话,司马建公的长子表字伯达,次子表字仲达,三子表字叔达,和董卓那一家子的取字方式一个规律,只是司马家是达,董家是颖。”

而司马仲达,就是司马懿!

她先前猜测的司马懿可能会进乐平书院就读,还真成了现实。

也不知道在蜀魏对峙中针尖对麦芒的诸葛亮和司马懿,在学院中会不会出现打擂台的情况。

但怎么说呢……小孩子的事情让小孩子自己解决去!

也就比司马懿大五岁的乔琰如是说。

现在嘛,还是成年人给她惹出来的麻烦多一些。

比如说——

公孙瓒。

乔琰意图奉迎刘虞为天子的消息传到幽州,别说刘虞本人吓了一跳,公孙瓒也当即拍了桌子。

他彼时已因刘虞亲自督战后的一败,退居到了渔阳郡的平谷,凭借着此地的长城,与张辽所统帅的追击势力交战,以防自己还得继续往东败退。

这一片的城墙与南面的无终山几乎连成一体,确实形成了一道有效的拦截屏障,也让公孙瓒站稳了脚跟。

于是,就像此时身在豫州的刘备和袁术是以涡水为界对峙一样,公孙瓒在随后收拢了队伍,反击推进到了鲍丘水一带。

也就是说,他和刘虞以东西对峙之势,各自占据了渔阳郡的一半。

他平日里就看不惯刘虞这种温和做派,在强者为尊的逻辑下,满心只觉该当将刘虞逐出幽州。

可现在好了,能不能将刘虞逐出幽州不好说,怎么眼看着他都要去当天子了!

这算是个什么道理!

就凭他是汉室宗亲吗?

公孙瓒神情郁郁。

只有一河之隔的渔阳与狐奴二县,便是刘虞的屯兵之处。

时近十一月,在这等天寒地冻的气候下,在他此刻屯扎的平谷,城外已是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

往北看去,便是若隐若现的阴山山脉,在黄昏暮色中剩了一抹勾勒在天边的剪影。

公孙瓒望着这样的一幕,唇角紧绷成了一线。

若只是刘虞要去当天子了也就罢了。

以当今汉室可以邺城有一天子,长安有一天子的情况,从汉灵帝的血脉即位,发展到汉室宗亲上位,早就是一件可以预料得到的事情。

非要说的话,就是在他脚下的这片渔阳郡土地上,几年前还有个叫做张举的家伙揭竿而起,自号天子呢!

拥有“天子”之名,不代表着刘虞真就成了为上天垂怜偏爱之人。

这样说来,他去当他的天子好了,还能暂时退出和幽州之间门的争斗,让他公孙瓒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

但偏偏刘虞在此故作姿态,为显其对天子之位别无他念的样子,竟声称要先平定幽州之乱。

这便彻底激怒了他!

刘虞不肯就任,那么那位才从长安战事中抽身的并州牧,为达成将刘虞捧上天子之位的目的,势必要将并州的人力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幽州的战况中。

这对公孙瓒来说绝不是个好消息。

他在中原没有那么多耳目,无从得知乔琰麾下蹶张弩的厉害。

但他久经战场,完全猜得出来,这到底是一支有多强盛的队伍。

光是被乔琰先前派出的张辽和麴演,就已是实打实的悍将。

若是再加上阵斩董卓的吕布呢?加上她攻破葵园峡的重甲步兵呢?还有她刚收复的凉州马家军呢?

公孙瓒不敢去赌这个可能性。

他还深知一点,除非他真被打退到了辽西郡,或者是更东面的地方,否则在南面的袁绍绝不会因为支持刘辩的立场而出兵相助。

只因他对袁绍来说也是个附骨之疽。

可他若是真败退到了这个地步,且不说在战场上刀剑无眼,他到底还有没有活命的机会。

就说那北面的乌桓人以及鲜卑支部,都惯来是些欺软怕硬的存在,随时有可能趁机将他吞并。

在这种情形下,他哪里还等得到袁绍的救援!所以他必须自救,不然只有死路一条!

公孙瓒不由发出了一声冷笑。

他其实早应该明白这个道理的。

刘虞因为东海恭王后裔的出身,可以一路升迁到幽州牧的位置,为先帝托孤之臣,加大司马,可以在刘协失踪后成为天子候选,还玩上个三请三让的戏码。

他公孙瓒虽出身贵族,却因为生母地位低下,只能从小吏做起,除却岳父推动的那一把之外,所有的升迁都是在他和北方胡人之间门真刀真枪的拼杀中争取出来的。

这鲜明的对比,竟不知和这塞北的长风相比,到底哪一个更让人觉得齿冷。

可他从不甘心因为所谓的高贵低贱之说认命!

公孙瓒握紧腰间门长剑的手猛地攥紧,也当即朝前迈出了一步。

这条横亘在他和刘虞之间门的鲍丘水,自燕山山脉以北的地方发源而来,一路向着南方流来,直到在他视线所看不到的地方流入渤海之中。

日暮的暖色调光影投入河流,却掩盖不住其中流动的一抹冷光,也一如此刻公孙瓒眼中的厉光。

正是在这一刻,他下定了决心。

他非要让刘虞知道——

这世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既要又要的好事!

第220章 三方会盟

公孙瓒既知道没有这么多两全其美的好事,便也没想着能在一战之间平定辽东。

他能达成的只有两种结果。

其一就是将刘虞斩杀,便是随后对上乔琰也无妨。

他不会重蹈马腾韩遂等人的覆辙。

因他自己也足够年轻,故而绝不会对乔琰有所小觑。

他也会妥善利用乔琰和袁绍之间的摩擦,同时凭借着他对幽州地形更为熟悉的特质,达成对乔琰的阻拦。

一旦少了刘虞这个名头,乔琰要想在幽州快速斩获民心,难度并不小。

公孙瓒也会抢先一步给刘虞扣上负面的评价,而后用自己所统帅的这一支势力去主导幽州的风向。

若乔琰贸然孤军深入辽东腹地,以她如今所占据的地盘范围,公孙瓒多得是办法得到其他人的援助,从背后给乔琰来上一刀。

这是对公孙瓒来说最有利的局面。

退而求其次一点的另一个选择,就是先将刘虞逼迫入与他快速决战的处境。

不是乔琰的人手在他尚且犹豫的时候替他平贼,是刘虞本人,主动地,对他公孙瓒发起进攻!

他实在厌烦看到对方这等迟疑不定的样子,还不如直接在乔琰在将更多人力投入到幽州战场之前,就进行全面的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