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481)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她如今手握凉州地盘,要想招募到一群羌人悍卒绝非难事,哪怕长安这边占据了关中防守之利,但若敌方不顾死伤拼杀,李傕觉得自己可能只剩下掉头跑路这一个选择。

好在他听得董卓回道:“那倒不是。”

董卓往凉州是派出了一些耳目的,目前还没有任何消息可以证实乔琰有了调兵的打算。

若她要彻底稳固了后方再出兵,恐怕要到今年的秋收之后。

起码不会是现在。

这就让李傕觉得有些奇怪了。

若不是乔琰要出兵,董卓何必有这样的表现?

他眼看着董卓沉吟许久,方才说道:“文和先生建议我赶在春耕农忙的时候发起进攻,打乱乔琰的脚步。”

李傕闻言,面上不由闪过了一丝振奋。

这被动挨打防守的局面若真能出现变化,简直是天大的好事!

他真是受够了这种窝囊劲了!

董卓继续说道:“他说,建议我从直道北上,快速杀奔并州而去,直接打乔琰的老巢。若并州遇袭,她必定要回师来援,但在她抵达并州之前,我等便能快速走北洛河南下,归入华阴了。届时扼守关隘,绝不给她追击的可乘之机。”

贾诩在董卓看来,实在是个称职的谋士。

他先前提供的上中下三策,每一条策略都是有后续补充的。

走益州策略的后续,是让益州牧刘焉表奏了汉中张鲁为武都郡太守,提前造成了汉中的空虚,又已通过和益州之间的几次粮食交易,降低了刘焉的防备。

走荆州策略的后续,是协助刘表铲除了孙坚,又让张济直接返回武关之内,并未在南阳郡停留,让刘表以为他此时是不得不与之联合的状态。

而上策的那条也并未止步于让袁绍来牵制乔琰。

便是今日贾诩说的,针对乔琰防守两州不易的情况,进行反复袭扰,迫使对方落入顾此失彼的状态。

第一步就是出兵并州!

这既是他们寻找到破绽一击取胜的机会,也极有可能引发凉州境内的反扑,造成连锁反应。

可是……

哪怕李傕当即盛赞“此计甚好”,董卓也没有做出一个表态来。

李傕心中好一下咯噔。

在这份沉默中,他下意识地以目光追随着董卓的动作。

董卓的身影被笼罩在一层殿中烛光里。

这本该是一片光辉伟岸之相。

却让人无端觉得,他好像还被困缚在阴影当中,就连缓缓将手伸向酒杯的动作都显得无比迟缓。

李傕更是不免留意到,比起当年入洛阳的时候,如今的董卓已消瘦了几分。

但这种身量的消瘦,丝毫也没让人感觉到什么精明强干之态,反而让人清楚地看到,他好像陷入了一种自我怀疑的怪圈。

不知不觉间,距离他的洛阳之败已有一年半了。

他没有打一场仗,只是将自己圈在了长安这座宫城之中。

他是有骑行跑马,却从来没有奔行超过百里就折返了回去。

以至于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好像不再有对垒天下英雄的豪情,只剩下了不敢对上乔琰、觉得自己可能无法取胜的胆怯。

这些情绪在先前都没有表现出来,却被贾诩的这一个出兵建议给彻底引爆了开来。

李傕没有出声。

他意识到了一个很可怕的事实。

昔日统帅他们杀入洛阳的那个董卓——

他已经老了。

第184章 李傕之念……

有些人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有些人却是老则老矣又奈其何。

董卓显然属于后者。

对李傕这等早早追随于董卓的人来说,他这种变化尤其可悲。

他早年间从凉州的一方豪强投身军伍,靠着日益扩张的势力去争取更高的位置,直到有机会去碰一碰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方,又抓住时机一举得手。

那时候的董卓野心和眼光一样不缺。

当他们在洛阳横行无忌的时候,李傕无比庆幸自己选择了追随董卓。

可现在呢?

他有些恍惚地听着董卓说,以乔琰用兵的习惯,她不可能会放任自己的后方存在这样的空虚,让他们有这样的可乘之机。

而以她习惯于开春动兵的惯例,谁也无法保证他们这边出兵的同时,乔琰会不会也同时进军长安。

若真如此,他们的后路就被彻底斩断了,连原本的中策下策两条退路都将会不复存在。

从理论上来说,这话也有那么一点依据。

中平五年春,乔琰出兵塞外进击鲜卑王庭。

中平六年春,她为了确保鲜卑不再进犯,加深其对大汉的敬畏,再度出兵。

光熹二年春,她出兵高平城,屠钟羌八千。

在光熹三年的春天,她确实有不小的概率继续出兵作战。

可李傕虽然没在董卓进入洛阳的时候,就在他的手底下谋取到一个中郎将的位置,论起对董卓的了解,他丝毫也不比旁人要少。

董卓到底是因为对局势的明确判断才选择不在此时进军,还是因为不敢作战而选择畏缩不前,他看得清清楚楚。

李傕心头生寒。

董卓这个处于领头地位的人都是这个样子了,那他们这些跟随他的人该当怎么办?

跟着他一起等到乔琰的势力越发强盛,直到将他们围杀在长安吗?

还是继续往南逃窜,进入益州和荆州的地界?

若李傕是那种小富即安的性格,他或许会接受于这种安排。

但在董卓身边可用之人在洛阳一战中死伤大半,也将他从校尉提拔上来后,他就有些不满于此了。

董卓这种老之将至的状态,和周遭富贵却冷寂的环境,无疑加剧了他这种心态上的变化。

他虽没在应对董卓的时候,将这种烦躁的情绪表达出来,可当他回到高陵驻守之地后,他的脸色就立刻垮了下来。

“相国想要等,他的对手又不会让他这么安稳得等下去,你说这算是个什么情况!”

“我看相国再不做出决定,我们要么就把行囊收拾好,随时准备离开,要么就直接给自己准备寿衣吧!”

一旁的李傕妻子大惊失色,“这是何意?”

她早先还觉得长安这边的戍守稳如泰山。

董卓最终还是没按照贾诩所说的,将这些地方的守军轮转起来,所以依然是李傕镇守高陵泾水河口,他的外甥胡封驻扎在淳化的安排。

在这一年半有余的时间里,这两方驻守的势力都随着董卓的扩军招募,也随之扩张了起来。

这种兵力的增进,让她心中安定了不少。

怎么现在他们又得给自己准备寿衣了。

李傕叹道:“相国已经不想打了,他打不动了!”

他提高了几分声调,咬牙说道:“可他到底知不知道,到了他这个地步,退一步根本不是什么寻个地方安享晚年,只会从高处摔下来摔个粉身碎骨。”

“——连带着我们一起!”

李傕妻子在说其高陵和淳化优势地位侃侃而谈,可到了眼下这种要命局面的时候又说不出话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