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383)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更因为先前的洛阳南宫之变和随后的董卓乱政,让她们已越发明白,自己的公主身份说白了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尤其是在当下这个汉室两分的局面下。

“母亲便在想她们擅长什么——种地肯定是不行的,我这种过芥菜的,都比她们会种地呢。”

她这句吐槽让乔琰忍不住笑了出来。

“阿姊别笑,事实如此嘛,不过母亲在衣衫的搭配和宫廷护养肤质的秘方上都还有些研究,虽然吃饱饭是要务,但我们在晋阳中走动注意过,那些首饰铺子的销量还是可观的。”伏寿说道:“所以她们打算先盘个铺子试试。阿姊,能少收点税吗?”

事业起步不容易呀。

乔琰拍了拍她的肩膀,鼓励道:“那就用你的劳工来抵税吧。”

“……?”伏寿总觉得自己好像签了什么奇怪的卖身契,可还没等她对此提出抗议,她就已经被乔琰给送出了门去。

想了想她目前应该不算劳工,而应当叫做进学更加合适,伏寿又打消了这种疑惑,抱着简陋版本的活页本往地形勘探的队伍报道去了,却没能见到在合上门扇之后乔琰脸上露出的满意笑容。

她自然是乐意看到这些汉宫公主也能找到一份活计来做的,而不是一面享受于乐平所带来的安定环境,一面也成为了她的某个限制因素。

并州境内自收拢黑山贼开始,便传达出的女子无不可为的观念,在这接纳从洛阳前来并州的迎接队伍风貌中也有着诸多表现。

如今看来,这种自上而下的传达,已有了些令人喜闻乐见的效果。

那些汉室公主都不必乔琰操心了,更何况是马伦。

提出乾象历的刘元卓比之马伦更早来到并州,也早已在乔琰的吩咐下,有专人为其打造起了继续观测天文、推演历法的场所。

刘元卓对于那水泥打造的储存机密数据的库房颇为满意,等到马伦和那些精于演算的助手抵达后,当即展开了工作。

对她们来说唯独有些遗憾的就是,洛阳的灵台对于地动仪这样的工具有着天然的优势,可如今换了个地方,哪怕是重新起了个中空的地台用于摆放测试,能否起到原本的效果,还需要再做出一番调整。

这个被乔琰命名为天文历法台的地方,除却提供了金属材料重新打造的浑天仪外,还多出了一架放大版本的望远镜。

而这几乎已经是东海麋氏所能找到的水晶矿产中,能打磨出的极致尺寸了。

至于具体的观测结果如何,透镜又是否要做出调整,那是刘元卓和马伦这种专业人士该做的事情,总之乔琰能做的也只是给出这些支持了,反正工匠就在附近,让他们协商去吧。

这还真不是什么无用之事。

环绕天文术算所发展出的数学与机械,对于并州境内的生产力推动迟早能起到作用。

乔琰更是对如今还未正式出师的马钧寄予厚望,只因这位在军事攻城器械上的发明,也着实堪称一绝。

而进一步完善的天文历法,为的是指导农事生产的精准性,也正是在这种社会形态之下必须推进演化的东西。

她琢磨着等到马钧的发明产出增多,她便将天文历法台改名为科学院,听起来还更像是被归并入乐平书院中的一部分,以达成乐平这学术与进修环境的建设。

马伦对她提前提出的改名计划没什么意见,对她来说,从洛阳搬迁到并州,顶多就是换了研究的场地而已,周围的人还是那么些个人。

当然,对毕岚和任鸿来说,这简直是此前完全无法想象的生活。

以毕岚为例,他不必思考今日要如何与同僚相处,要拿出何种奇技淫巧之物来讨得陛下欢心,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谁让乔琰给他做出的指派是,他觉得做什么能让他青史留名,那他就去做好了。

而任鸿此时由马伦带着,从原本的识文断字,阅读书籍的状态转入这等研究的新领域,在一开始的时候还真有那么点茫然无措。

好在她一惯胆大心细,在上手了一个月后,也渐渐进入了状态。

她心中暗想,自己无论如何也得对得起君侯给她赐予的那个“鸿”字,更有了埋头苦干的想法。

不过说来,她们推算的是星轨四时,那鸿雁也是飞于空中,倒也应景得很。

只可惜这座未来的科学院也建在乐平,她没法去跟乔琰问问,彼时君侯赐名的时候是否也有这个想法。

乔琰也暂时没打算催这边的进度。

她能捡漏一样地将整个太史令机构都给几乎搬迁了过来,半点没给东面西面的两位皇帝留,已经是相当撞大运的事情了,可不能指望她们在一两年内就拿出什么惊人成果。

比起这些,先抵达到她面前的,当然还是凉州那头的消息。

傅干在前去送信的一个月后终于折返回到了并州,也站在了乔琰的面前。

这一月之内在凉州境内的奔波让他看起来显得极其疲累,面上更是好一番风尘仆仆之色,可在他自傅燮死后越发显得冷漠的神情里,却不难看到一抹破冰的锐气。

“皇甫将军如何说?”乔琰示意他落座再说。

傅干缓过了一口气来,这才回道:“我送信抵达皇甫将军军营的时候,董卓加封马腾与韩遂为将军的敕令也到了凉州,连带着还有征调皇甫将军入京的旨意。所幸君侯的信件先到,皇甫将军没有当即同意,只推说要督辖马腾韩遂二人的动向,又让皇甫坚寿入京回复。董卓此时不敢妄动,皇甫坚寿又与其有旧,暂且没找将军的麻烦。”

“倒是马腾韩遂那头有些麻烦。董卓的旨意刚到凉州的时候,这两人还因为前将军和左将军哪个更大,很是吵闹了一番,这两人之间本也有些矛盾,韩遂又有吞并边章和北宫伯玉部众的前科,会翻脸不足为奇。”

“但他们显然还知道,他们合则可与大汉王师一战,分便只能被各个击破。皇甫将军尝试着屯兵往汉阳方向移动,刚做出了点征兆,那两方就立刻握手言和,还广而告之了。”

“所以皇甫将军让我来传信,方今之时,也只能看与君侯合并一处的情况了,在此之前,他不会轻举妄动,也绝不会给那二人先行将他攻破的机会。”

傅干从怀中摸出了一封书信,朝着乔琰的方向递了过来。

这便是皇甫嵩给乔琰的回信了。

他戎马半生,向来雷厉风行,在这信上也仅有寥寥数字而已。

【五年匆匆,期与君并肩为战。】

第142章 双方使者

这一句匆匆五年,期与同战,已经足够阐明皇甫嵩的立场了。

而与之同战的并不只是乔琰,还有卢植朱儁等人,的确让人不免想到光和七年的景象。

也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才让这个习惯于听从皇命、只在战场上有所变通的忠臣选择了再等上一等,走一条救驾之路。

乔琰看着眼前的几个字,只觉能隐约窥见皇甫嵩在落笔写下这几个字时候的决断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