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332)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李儒笑道:“有此物在手,将军便更有底气进军洛阳了。”

“这是先帝册立幼子刘协为天子的诏书。”

在先前那报信骑兵口中他们已经得知,先帝确实是留下了这一道诏书,也成为了张让与何进谈条件的筹码。

若是何进肯在刘辩即位后放过他们,他便会将这诏书给销毁。

不过他们原本觉得,在张让等人被迫逃窜的时候,这封诏书极有可能并不能被保存下来,却没想到他不止是将其贴身携带,中箭之处也恰好避开了这诏书,并未造成破坏,顶多就是在边角上沾染了些许血污而已。

见董卓示意他接着往下说,李儒问道:“将军觉得,我等能成功屯扎在平阴,而未曾在会合之前遇到第二波进攻是何故?”

洛阳便在邙山之南,纵然颜良丧命于徐荣之手,可但凡那北军五校多出动些兵马,在董卓来前徐荣牛辅等人都不会过得如此舒坦。

除非……

董卓若有所思,“你的意思是,此时在洛阳之中应当是两方势力在互相制衡。”

“而这两方势力所对应的正是拥趸两位皇子上位的两面阵营。”李儒继续说道,“将军觉得该当站在哪一边?”

只是因为颜良之死,还不至于将他们归属于其中一方。

恰恰相反,在如今这个混乱局面下,他们刚到洛阳就拿出了这样的表现,只会让人对他们拉拢才对。

不过,别人可以觉得他们正在两头犹豫,他们自己却需要先划定立场,不能真觉得自己只是为人所用的屠刀。

而这个立场就需要董卓自己来决定了。

李儒是他的军师,只负责给他提醒眼前的状况。

事实上他所说的也并没有错。

在此时的洛阳之中,卢植手持先帝旨意接掌北军五校,在中央无主,连玉玺也不知所踪的情况下,他手中这份圣旨的含金量便大幅上升。以至于与袁氏和何苗所率领的人手形成了相持的状态。

昔日曾征辟于袁隗府中的羽林中郎将桓典,因格外敬重卢植的为人而选择了中立。卫尉杨彪之妻虽为袁氏女,他却因为父亲遗训同样站在了中立。

在双方的相互制衡之中,原本应当被勒令尽快将二位皇子交出的董卓,竟然只在傍晚迎来了前来确定皇子安全的使者,以及来自董旻给他汇报洛阳中情况的信使。

“卢植与袁隗……”董卓敲着桌案沉思。

这两方中一方是想要遵从先帝旨意,尽快恢复朝纲,而另一方则是想要从中谋取世家利益。

若是以他手握那张传位诏书的情况看,他应当直接选择卢植合作才对。

但卢植这人和皇甫嵩着实是一个作风,董卓对此是有些心理阴影的,他若想要更高的权力也显然越不过卢植这辅政大臣去。

那么和袁氏合作?

袁绍在他抵达平阴的第二日,还让人给他送了一封信,说的是——他既蒙受袁氏与大将军的提携之恩,也该当念旧才对。颜良之死可不与他计较,当做误杀就是。只是希望他尽快选定立场。

这等傲慢非常的口吻让他说不出的如鲠在喉。

更何况他一想到刘协的称谓乃是董侯,便不由萌生出了以此董代彼董的想法。

他想了想,又把李儒找来问询道:“若是我想要扶持刘协,却并不想位居于卢植之下,该当如何?”

李儒似早已预料到董卓会有此等选择,回道:“那么我给将军两个建议,其一,佯装壮大我方现有人手,扩大扎营规模,其二——”

“先选择袁氏,以吞掉何进部从为条件支持他们,等时机一到,立刻反水,拥立董侯上位。而在此之前,先将卢植的兵权给夺走。”

李儒意有所指地说道:“在这方面,这些暂时占据上风的世家,会比我们更加熟练。”

何为借力打力,正是如此了。

董卓朝着他投去了赞许的一眼,当即做出了决定。

他先是给袁氏送去了一封信,信中对斩杀颜良,击败袁绍部从之事报以了几分“歉疚”。

当然,他们这些西凉人,还是刚打赢仗的西凉人,便是稍微在言辞之间流露出几分不逊,也实属寻常。

而后,按照李儒给他的建议,他在信中写道,要让他站在袁氏这一方其实也无妨,总归大家都算是老朋友了。

只不过他有个条件。

西凉这地方实在是太过苦寒了,早先先帝的邀请被他拒绝,他有些后悔了,这会儿他还是比较想在京城里做个将军。

那刘辩上位登基,何苗自然就是大将军,底下的那个骠骑将军他想做一做。

此外,他这凉州扈从要比之何苗麾下的废物有本事多了,若要直接击溃卢植,还得让他先来统兵。

袁氏此时同时手握太傅、太仆、司隶校尉、虎贲中郎将四个位置,又有诸多门生在朝堂中担任要职,哪里会想到董卓居然在此时抱着虚与委蛇的态度在做事,当即同意了他的条件。

然而等到董卓掌握了何进与何苗部曲,又在袁氏协助下击退卢植,迫使其逃离洛阳后——

“董卓于堂前痛斥,列位公卿不能救国之动荡,匡正社稷,令天子流亡在外,更是令他不得不卧薪尝胆,先与谋逆之臣推心置腹,今日方可拨乱反正……”乔琰一回到雁门就收到了这条消息。

且不说这卧薪尝胆一词到底用的对不对吧,这好一派大汉忠良痛斥群臣的做派可真是让人难以评述。

但想想董卓在原本的历史上,八月护驾九月废立,十一月才自拜相国,怎么都有着两三个月的缓冲时间,如今距离他进驻洛阳不过区区十日,先给自己塑造个尚且过得去的形象着实……可以理解。

而在这番训斥后,董卓当即请出了那张传位刘协于天子的诏书。

这立时改换门庭之举,可算是把袁隗等人给反扎了一刀。

可他们纵然在此时想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已经来不及了。

董卓手中的圣旨乃是正统,起码能用来说服那些如今归入他麾下的北军五校。

而那些原本属何进的军马,在董卓便于掌权的收拢过程中,可称为大将军死忠的都被他给砍杀殆尽了,唯独剩下的便是为求一个富贵的。

那他们跟着如今圣旨在握的董卓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足够强大的兵权面前,就像先前重病在身的刘宏,无法以一道圣旨便褫夺何进所拥有的一切,此时的袁隗除了痛骂董卓反复之外,根本没有任何能有效制裁他的手段。

甚至还被董卓给骂成了叛逆。

也正是在董卓堂而皇之提出立刘协为帝的同一日,车骑将军何苗死于乱刀之下。

先前在中立态度的桓典与杨彪还好说,袁绍与袁术这两兄弟只能率众跑路,以免步了何苗的后尘。

董卓的这一出先借势后反水无疑玩得非常漂亮。

而他随后快速扶持刘协上位,自请为太尉,又将豫州牧黄琬调回洛阳为司徒,以卫尉杨彪为司空,追理陈藩、窦武旧案,恢复爵位,擢用子孙,启用党人的行为,更可称得上是在袁氏意图以身份和名望压制的情况下,打出的一记格外漂亮的组合拳。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