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229)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可他不问也就算了,这问题一问出口,在他面前的这一干人等都朝着他投来了个堪称怨怼的目光。

徐晃绝不会错认这种目光。

这种不加以掩饰的怪责情绪,汇聚成一片的时候更不容易认错。

他直觉杨达很有可能已经出了事,但恐怕不止如此,在对方这种表现面前,他生出了一种不妙的预感。

比起这些来回奔波的白波贼,乔琰就要舒坦得多。

她虽不知道将这些贼寇被放到一起的时候,又让他们遭逢了赵云和张杨二人的联手打击,在戏志才所说的“远香近臭”上到底会有何种发挥。

但总归差别也只在她能否趁机将徐晃给招揽于麾下,又能否多收获到几位俘虏而已。

这点差别无法改变一个事实。

在她于两年沉积后迈出乐平,所要的是一场结局不容改变的胜利。

如今的发展也正是朝着这个目的而去的。

在这种足够镇定的情绪下,虽然她此时驻扎于平周,却并没有改变她此前在乐平时候的习惯。

晨起开始习练枪法、射箭以及骑术,等到这一遭训练结束,日头也便彻底升起了。

郭嘉抵达平周之时,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候。

他被领到乔琰的面前,见她丝毫也没因为领兵在外有所松懈,恰在此时接过了身边侍从递过来的绢帕,将前额和脖颈处的热汗给擦拭干净。

因刚放下枪,她手腕上缠着的吸汗布条还未撤下,此时转头朝着郭嘉看过来,怎么看都有种……

大概是能一拳把他打倒的状态吧。

“你怎么来了?”乔琰有些意外居然会看到他孤身前来此地。

当然他开口便说出的话也挺让人意外的。

郭嘉努力让自己的目光从她的手腕上挪开,转而对上了她的眼睛,回道:“嘉以为乔侯所提首功制度尚有存疑之处,故而来见。”

第82章 杀胡赎死

首功制度的弊病,乔琰自己也未尝不知,故而在各项细节的完善上,还需得通过随后作战中面对的情况来平衡。

举个极端一些的例子,就像前两日她所想的那典韦临阵杀敌,一场战争下来若按照造成的杀伤结算嘉奖,必定会造成文武俸禄不平衡。

但显然,郭嘉此时所说的弊病绝不是这一类,否则他没有这个前来“找茬”的必要。

甚至于他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也正是对乔琰看好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第一次进言就显得尤其重要,谁让这等同于奠定了他在这个势力阵营之中的定位。

乔琰回道:“你随我来。”

这种话就显然不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该说的了。

郭嘉随同她踏入了主帐中,分别就座。

乔琰并没有问及他为何会知道首功制度的实行——这若不是戏志才告知的也没有第二种可能。

但在此时,这一恰到好处的告知绝不能算泄密,而叫推波助澜,起码此时郭嘉已经坐在了她的面前。

在她以“愿闻其详”开了这个对话的头后,便听郭嘉问道:“俘虏可代首,是为了保全俘虏性命,进而扩张乐平人口,此想法诚然不错。以乐平安居、逢战有赏的条件也不难令其倒戈。但敢问乔侯,以何约束或者说是处置俘虏?”

“又或者说,乔侯要如何确定,他们不会今日倒向你,明日便倒向别人,总归投于乔侯麾下的时候他们乃是士卒之战功,得蒙乔侯接纳,便一跃而成了自己人。”

除非乔琰能够始终保持足够的优越条件。

可这一句话,说来简单,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

就像她此前想到过的曹操招募青州军的情况。

在他遭逢宛城之败后,这些青州军在军纪上的松散,甚至是反过来行作恶掠夺之事,反而会成为捅向自己的一把刀子。

也正如郭嘉所说,若是不对其做出限制或者说是前期的惩处,今日将其俘获,明日他便可扛起武器上阵,斩杀敌人首级,领取到属于自己战功的三十石米粮。

看似人口扩张有若滚雪球一般,实际上呢?

乔琰指尖扣着桌案,若有所思之间就听郭嘉继续说道:“并非人人都同黑山贼一般,在乔侯麾下已然三年。三年之中的同甘共苦,齐享丰收,德行教化种种,都让他们已经脱离了黑山贼的身份,而以乐平人自居。”

“甚至以嘉所听到的那样,他们也并非一开始就享有如今的待遇,而是先以囚徒身份从事劳作,渐有工钱,而后有乐平户籍,现在又有了这首功制度的推行。”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但这种循序渐进的前提是,能有这样一个缓步发展的环境。

汉室权柄尚能支撑,并州也还并未因为那些外族陷入动乱的情况下,是可以这么做的,但往后呢?

一种相当不动脑子的做法,就是让这些人也走一遍黑山贼经历过的过程,先让他们以最为低级的种田兵卒做起,经过一个归化教导的过程,可大多数的情况下,只有四个字能形容——

时不我待。

在战场上有过实战交锋的兵卒,往往要比普通人有更清晰的战场认知,也要更具备杀伤力。

那么在极端缺乏战力的情况下,就绝没有这个条件去搞出什么三年培养计划之类的东西,而顶多是将其分编打散,就直接开赴下一处战场。

至于说什么将士卒分出个三六九等来,降卒为最低等,逐级进行升迁,这或许是一时之间的可行之法,却还存在着种种不小的隐患。

军队内部的鄙视链,尤其是原本的兵卒和降卒之间的鄙视链不能形成!

一旦开了这个先河,很容易随着出现的欺压行径,造成军中裂痕。

这种裂痕往小了说只是在配合之中的小问题而已,往大了说却是敌方撬动我方内部矛盾的开端。

故而乔琰在此时冷静而决绝地回道:“首功制度不能只推行于一部分人。”

在以上弊病面前,这是一条必须严格执行绝不能让步的底线。

“不错,这是必然。”郭嘉回道,“但以此番为例,乔侯对白波贼势在必得,才有了那先前未尽全功的三战,可若是乔侯得白波贼为俘,进而为兵,直接将其收入门墙,那么——”

“那么以一种不在乎于将人往坏处想的方式来评判,只怕往后贼寇将再不怵与乔侯敌对,因为一旦不敌,只需投诚便是!不仅能免于枭首,还能享有乐平兵卒斩首为功,一首三十石的绝佳待遇。”

“我并非在此危言耸听。”

他这话说的同样没错。

汉末诸多军阀何以杀俘屠城之举屡见不鲜,一方面自然是粮食短缺,养不起那么多人,另一方面却未尝不是在震慑。

站在他们的敌对一方,可能能够得到招安的待遇,也有可能会直接作为被他们斩杀用于警告敌人的标志。

但就像乔琰觉得首功制度及其补充条例的实行,必须是坚守的底线一样,那屠城灭族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