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224)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只要乔琰敢给人头定价,他们就敢将敌方杀个片甲不留。

可她不仅缺战功,还缺人口,若真按这么个规定,一场战事结束她绝对看不到几个俘虏活人,只能看到一摞的脑袋。

这绝不利于她发展治下的人口。

而以俘虏代首的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如今这种谁给一口饭吃就为谁而战的环境下,个体的倒戈加入敌方,在战场上并不是很难做到的事情,说不准都不用经过什么思想驯化,这俘虏就能抄起武器协助己方作战了,比起在战场上现割首级无疑有效率得多。

想想颈骨的硬度就知道,要在临战之间砍下首级是一件多艰难的事情。

这也正是为何乔琰要写下这句【前后列编队】。

这个想法在历史上有一个参考,正是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

明朝的军功标准在洪熙、宣德年间之后从原本的军功表现体系转为了以人头论功。

二者皆有弊病。

前者在宋朝时候就出过典型,比如说童贯就可以用怀疑汇报真实性的理由,让韩世忠临阵斩杀西夏监军驸马的功劳只升一级,而后者的弊病在跟倭寇的对战中也一览无余。

所谓“合战先以数倭蹈阵,胜则群拥以进,不胜必俟我兵争夺首级而乘之,故常胜。”3

这话说的是,因首级可以换钱,倭寇就先派出一部分可以牺牲的人在前,趁着明朝军队在争夺首级的时候一拥而上。

谁让在临阵之间的种种变化,都不过是瞬息之间的事情,若是贪墨一个首级的效益,必定导致战阵的紊乱,反而让敌方有了可乘之机。

在这方面戚继光给出了一个可行之法。

他在南方抗击倭寇的时候,训练出的是前后队的鸳鸯阵,所有手持长兵,包括长盾牌长枪等武器的士卒,严禁携带割首级专用的解首刀,由后方手持短兵的士兵来做这件事。

在一个首级三十两的情况下,持长兵处在最危险的位置,也是完成杀敌的士兵,会拿到其中的二十两,由后方配合掩护和割首级的其他士兵分配另外的十两。

这就确保了不会出现推进过程中为了争夺首级而乱阵的情况。

乔琰打算也按照这种方式逐渐形成编队。

这当然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尤其是,在她现如今的队伍中其实还没有合格的长兵前列。

不过这也无妨,先将制度框架定下总归是没错的。

与这【前后列编队】配合的正是乔琰所写的第四条【设立督战队】。

当然,具体执行这一条的时候,到底是参考戚继光所用的令亲兵佩戴“取功”标志协助割首,完成本部的记录,还是只采用文字记录的督战队,可以在随后实战中慢慢摸索。

最后剩下的一条【辅表现论功】则是对首功制度上再做出一个辅助说明。

在双方的交手中,除了斩杀敌方的小兵之外,还有几个尤其特殊的情况,比如斩将、夺旗、先登等等。

届时这些特殊的功勋都在首功为主的基础上分门别类补充就是。

乔琰心中有了盘算,又将此番交战中的情况若是给出赏赐需有多少做了个评估,这才将赵云、张杨、褚燕等人喊了过来。

在听到乔琰并未因为此番定计造成的己方优势,而放弃给出足额赏赐,甚至想借此给随后一个标准的时候,几人的目光不由一亮。

没有人不喜欢大方的上司,而粮食奖励无疑是让人归心之法。

这对他们这种统兵之人来说也实有好处。

赵云想了想又问道:“如君侯这样说,不知以一个人头多少米粮为记?”

在他们进来之前,乔琰就已经将这个问题给算明白了,此时自然不需有什么犹豫,果断回道:“三十石。”

一旁的徐福稍一计算便知道这确实是个合适的数量,当即赞道:“此数甚妙。”

这种奖惩制度在乔琰深知乐平库存的情况下,已不必再从谋士中征求同意。

所以她也只是写了封信,让侍从自这平周县城往乐平跑了一趟,告知程立,让他先将充当赏赐的米粮给预留出来。

而后,在这允诺卫觊分兵协战的出兵之前,她便将士卒给尽数叫到了军营之外的空地上列队站定。

加上褚燕先前率领游击的队伍在此时全部合兵,她面前的兵卒足有三千人之众。若连带上攻打白波贼获得的俘虏,就成了差不多五千人。

乔琰寻了个山坡稍高处站定朝着下方看去,恍惚有种自己在开高中晨训的感觉。

还是人数翻倍的版本。

不,倒也不必如此。

她按捺下了这种奇奇怪怪的想法,看着面前的乐平士卒开了口。

此时比起她一度在县衙前的说话围观人数更多,她也没有喇叭在手,但好在,有队列之中的传讯士兵替她将话往后传,足以确保站在最后一排的士卒也能听清楚她要说的话。

只是这也意味着,她在开口时候所说的话必须做到足够简短有力,以防出现什么误解的情况。

“三方对抗白波贼一战,杀敌共计一千五百人,俘虏敌众两千人。”

这是战功!

先调动起情绪来!

虽然有意放跑了些人,这个战绩放在如今也绝对拿得出手了。

不过这不是乔琰要说的重点。

她继续说道:“此功不在我,而在诸位。”

“我欲以此战为例,往后循之,杀一人与俘获一人同价,赏粮三十石,详细论功之法随后颁布。”

“我方出战共计三千人,因先前制度不明,此战之功不予详算,凡参与此战之人,每人赏粮三十五石,返回乐平后领取。”

三十五石!

因她此时的断句停顿,也因着传讯士兵的呼喊声,那“三十五石”的奖励数额之声,竟宛然一股朝后扩散而去的浪潮。

乔琰站在高处,足以将下方之人的表情尽收眼底,也清楚地看到了他们在听到这笔奖励时候的喜悦和意外。

三年乐平经营,她从未说出一句不曾兑现之言,更让人绝不会怀疑她这话中的真实性。

三十五石!这是以一壮丁的劳力,在大汉亩产三石的平均情况下,他依靠种地所能获得的收成的一半。

可种地还要缴纳税赋呢,这三十五石便是彻彻底底的三十五石!

那么为这乐平良民的身份,为这笔不菲的作战奖励,他们就算是为乔侯马前卒又有何妨!

她随后颁布的对此战中殒命之人所给出的补偿,同样有着在他们看来足够合适的数额。

而还不等他们平复激动情绪,就听到乔琰说道:“此前三战未尽其功,如今需你们中以千人出征河东,拦截白波贼往河东方向的劫掠。”

“论功行赏之法相同,然危险更甚。”

“不知在场诸位之中,可有敢从此战之人!”

千人?他们这些人,加上那些心思也活络起来的白波贼,可足有五千人!

只出千人这是看不起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