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220)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李乐被迫出逃到如今,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李帅此番所来为何?”徐晃朝着李乐身后的一干人等看去,露出了个狐疑的神情。

别看李乐来前将自己和部从的形象都稍事捯饬了一番,但徐晃又不是不知道他们是个什么本事和素质,这种欲盖弥彰的方式可盖不住他们身上的惊惶逃难之态。

这明摆着就是失去了自己根据地,还被人撵着跑的样子。

他目光太过锐利,加之随即就是一句“李帅带千人而来,我方不敢招待,若只是想要寻杨帅议事,带上十个亲卫便是”,让李乐梗塞了半天,还是不得不将实情相告。

可他仔细一想又觉得自己不必如此畏缩。

他们这些人输给乐平侯的手下,在陉口处没占到多少便宜,又不只是他这里出现的情况。

现在乐平侯亲自带人前来,他没能讨得了好,可属实太正常了。

他起码还因为多给自己留了一条退路的缘故而侥幸逃脱了,甚至保住了自己手下半数以上的有生力量。

在他极力给自己挽尊的说辞说完后,徐晃抓住了他话中的关键词问道:“你是说,这次乐平侯亲自带人来了?”

他又看了眼李乐和其部从的情况,并没像他一般乐观,而是在得到了个肯定的答复后,让人安排他们在营寨外围住下,当即就去跟杨奉做了个禀报。

只是还没等他说完,他们便又收到了消息,韩暹也来到了此地。

比起李乐的情况,他还要更惨淡一些。

乔琰对李乐的进攻之中甚至都没让典韦出手,而是让他充当着一个合格的保镖角色,但负责进攻韩暹营地的赵云可没有这么手下留情的意思。

他和徐福还是先让人去通知韩暹的。

只可惜韩暹这人自认自己的势力也只是在杨奉之下而已,也不像李乐一样躲躲藏藏,甚至还算是有个坚守的营盘,那么若真有人攻上门来,他也有一战之力,大可不必如此担心。

要不是这前来通风报信之人说得言之凿凿,他甚至都不愿意再多设置一道防线。

可赵云和徐福商定后,直接选择了对方在用早膳的时间门动手,来得让人着实意外!

在赵云本就与对方交过手,且极尽勇武的率队先行之中,这道防线更像是形同虚设,顶多也不过是给韩暹争取了一点逃命的时间门而已。

韩暹一边念叨着悔不听人言,一边收拾着残部投奔杨奉而来。

因他平日里与杨奉的关系处得并不太好,他干脆将自己拾掇得稍微惨上一些,如此一来若是杨奉不收留自己,他还有了个谴责的理由。

谁知道他才抵达此地先看到的不是杨奉,而是正在支使手下安营扎寨的李乐。

两人面面相觑地看了对方好一阵,才仿佛对暗号一样地问道:“乐平?”

一见对方这表现他们便猜到,对方还真是受苦受难的同道中人。

然而很快他们就意识到,自己虽然损兵折将,还差点将自己的命也给交代了,但总还是比下有余的。

在另一支残兵抵达此地的时候,他们获知了一个令人惊诧的消息——

胡才死于褚燕之手。

胡才死后,勉强从混战中逃脱的这部分白波贼,在其中一位小头目的指引下,选择前来投奔此地。

“幸好我多挖了一条地道……”李乐忍不住感慨道,更是无比庆幸他这边的两个对手都到底是年岁尚小,也少了些本事。

“幸好我因招募的部从而有同乡报信……”韩暹也几乎在同时说道。

这两人再度朝着对方看了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庆幸。

而白波四位统帅中有三方遭到了乐平的进攻,现在压力无疑给到了杨奉。

因这三方所遭遇的情况不同,杨奉完全没意识到韩暹和李乐的前来,正是乔琰给他设下的圈套,他只是朝着徐晃问道:“以公明看来,那乐平侯是否会朝着我方来袭?”

徐晃想了想后回道:“我看不会。”

“我方人马有四千余人,因河谷山道作战不便人数过多,这才屡屡受到对方限制,但若要攻破我方营寨,即便是在我方毫无防备的情况下,也必须要有五千人以上,以渠帅觉得,那乐平真能有这般人数?”

杨奉摇了摇头。

乐平只一县万户之地,就算收容了黑山贼,真正堪配得上实际战斗力的,充其量也不过是三千人而已。

甚至于这部分的人里还必定有大半被卸去了武力装备,以免重新聚集起来,对乐平本身的安全造成什么威胁。

而但凡是个正常人,也不会在清剿一方山贼的同时用上太多的另一方山贼。

毕竟这年头,做贼是比做民强的,难保这两方会不会联合到一处去。

那么这人数顶破了天也就是三千人。

这是一个绝难朝着他们这方发起进攻的人数。

杨奉稍稍安心了几分,又朝着徐晃问道:“那你觉得,我们是否应当收容韩暹和李乐两方,还是让他们分出去重建营地?”

这个问题徐晃没有直接回答。

他只是说道:“这等要事,渠帅应当自行决断才是。”

在杨奉先前的态度中其实已经将他的倾向性给表达出来了。

徐晃看得分明,在胡才部从抵达的时候,杨奉的表现中与其说是对同一方阵营另一位头目境遇的同情,倒不如说是对这些人手的觊觎。

在这种时候,徐晃虽然直觉将人都尽数留在此地并不是个太好的选择,也并不合适将这话说出口。

他此时能做的也不过是增强营防而已,一来要防着点李乐和韩暹两人,一来也要提防他对乐平侯的判断有误,对方当真在此时领兵前来。

杨奉一听徐晃这回答就笑了,他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说了句“公明不诚。”

但说归这么说,他还是很满意于徐晃这知情识趣的态度的。

他自负自己有这个底气将胡才的部从吞下去,甚至是进一步吞下李乐和韩暹一人的,那么在己方有着绝对人数优势的情况下,将人留下自无不可。

更不必说,徐晃在将人安顿下来的位置,恰也是他们这处营寨的屏障所在。

若那乐平侯因先前三路齐出得手而建立起的信心,选择朝着他们发起攻击,这些人也正好成为他的“助力”。

若是用乔琰的话来说,应当说是炮灰更加合适些。

可在这个趋于利益共同体,而不是情谊纽带联系的同盟中,他对胡才部从逃难到此地的这批人有所觊觎,难道其他人就没有这个想法了吗?

李乐和韩暹刚经历了个损兵折将的过程,本就想将自己缺损的人数给补回来。

他们深知,在才打了个败仗的情况下,要想招募到新人手,着实不太容易。

所以他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落在了胡才的部下身上。

一方没了领头之人,一方正要补充人力,岂不正是个一拍即合的买卖。

不过他们同样也知道,自己此时该算作是个寄人篱下的状态,又因有竞争对手的存在,不能将自己的意图这样快地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