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211)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在听到乔琰问及他为何会来此地后,他回道:“父亲云,杨主簿乃是他之程婴,此话不错,若非主簿拼死护我,我难从汉阳逃出生天,想来父亲所说的另一句亦不假,他说生子当如乔烨舒,此真麒麟儿也。我想为父报仇却不知如何做起,恕我冒昧前来,想请乔侯指一条明路。”

“我本有意投靠皇甫将军,可如今皇甫将军并非对阵凉州主将,即便许在一年内重新启用,若我手刃仇敌之人炽然,必遭致判断失当,反给将军惹了麻烦。

我又有意蛰伏凉州,寻觅机会投效一方对韩遂有敌意之人,可觉凉州贼来势汹汹,只怕短时间内寻不到这个机会。

韩遂杀北宫伯玉果决,亦无有可让我拉拢之残部……若乔侯不弃,傅干愿替乔侯效犬马之劳。”

傅干并非是被仇恨冲昏头脑的状态。

事实上他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上也是如第二条想法那样做的。

在马腾与韩遂之间的矛盾日盛,又正逢曹袁之战的当口,他说服马腾进攻郭援,促成马腾倒向曹操。

只是大约他也不曾想到,在马腾进京担任卫尉的六年之后,马超居然会联合韩遂对抗曹操,造成了马腾被杀的结果。

好在韩遂最终兵败渭南,在逃奔返回凉州后为夏侯渊再度击败,不久去世。傅干从此以丞相参军的身份活动。

但如今,在难以劝阻父亲返乡、难以阻止父亲以身死国的结局后,他想到了父亲对乔琰的夸赞,说服了杨会将他带到了乐平。

要乔琰看来,这并不只是个在傅燮影响下颇有勇力的将门虎子,还是个人品与头脑俱佳的计谋之士2,倘若培养得宜必成大器。

何况傅燮死于韩遂等人之手的大仇也意味着,倘若乔琰有替他报仇的可能,他必定以死命效忠。

在傅燮死前,傅干甚至能说出“国家昏乱,令大人不容于朝”这等话来,他也绝非是个纯然忠于汉廷的人物。

但乔琰并没有直接给出什么承诺,而是将他送入了乐平学院,让他先行强大己身,再考虑凉州之事。

傅干初抵乐平便见到了乔琰着手训练骑兵,更见她严苛要求自己掌握马上箭术与枪法之事,本就越发对傅燮给予乔琰的评价越发信服,又如何会拒绝这个提议。

在这个除却文典教授之外,其实要更偏重于实践的学院之中,傅干以极其惊人的速度将自己以知识武装了起来。

乔琰对此乐见其成,但她更乐于看到的显然是——

在黑山军中的大多女子都先因功劳被纳入乐平户籍后,随着乐平学院的开办,张牛角等人想从中得到一些学识长进的同时,这些女子也跟着进入了学院中就读。

她们由陆苑负责启蒙工作,再由蔡琰作为她们的领头标杆,以示女子也未尝不能开蒙读书。

乔琰倒是没有给昭姬那么大的压力,让她必须得在那张贴出来的榜单上坐到榜首的位置。

但实在架不住她在蔡邕的教导下,无论是在经文传书的诵读记忆与活学活用上,还是在术数计算上,都要领先其他人何止一个平台,以至于徐福与傅干二人确实是罕见的聪慧,也只能处在她的下方。

可这无疑对乔琰来说是个好消息!

她既需要给这些正在培养之中的潜力股以压力,又需要给那些尝试接触新知识的姑娘们一点动力。

故而此时郭嘉在随同乔琰往再里间走去的时候看到的,便也有抱书而出的年轻女子朝着乔琰问好,在举手投足之间比之其他地方,自有一派疏朗开阔之气。

跟在后方的麋竺虽还没见到这学院之中到底教授何物,却也不免在心中冒出了个想法。

乔侯这学院看起来开办得不错,也不知道再过上两年能不能将妹妹也送来此地。

别的姑且不论,他们东海麋氏的财富足以让妹妹挺起腰杆,若是能在此处再增添一份学识信心,料来是件好事。

但此事总得等到和乔侯之间的交易之事谈妥,双方之间的关系也稳定了才好。

他便也先并未多言,只是先跟上了前方二人的脚步。

乔琰自然是不可能带这两人往太机密的地方去的,尤其是农学部分的区域。

那地方按照乔琰所描述的效果制作出的曲辕犁,此时正在试验之中,做着进一步调节曲辕弧度和长度的工作,她如何有可能让他们看见。

而医学的部分因乔琰找华佗借了个弟子,名为吴普,此时也有些暂时不便让人观摩之事。

她脚步一转便将人往这学院后方去带了,在途径前方门斗之时,郭嘉抬头朝着上方看了眼,见其上同样是蔡邕题字,写着东坡园三字。

郭嘉隐约觉得这名称有些耳熟,想到先前戏志才所提及的东坡肉,便下意识以为此地乃是这学院中的膳堂所在,狐疑问道:“此时似乎还不是用膳的时间?”

不过念及在门口所见的今日食谱,上面写着今日还有一菜,名为酒酿圆子,此前并未在戏志才的信中提及,他也不觉有些兴趣。

可他旋即就见乔琰投过来了个奇怪的表情,“奉孝何出此言?此园之东即为太行山麓,故而得名,然此地实为学院之中的藏书楼。”

郭嘉应变得倒也很快,他当即回道:“书为食粮,怪道我踏足此地已觉饥饿,倒也不足为奇,不足为奇。”

然而话音刚落的下一刻,他就对上了东坡园内——

戏志才那戏谑莫名的目光。

“书为食粮?”

第75章 乐平见闻(三)……

戏志才那表情,若是让郭嘉翻译过来,十之八九就是——

咱俩谁跟谁啊,难道还能不知道,你这话是在给自己找理由,还是当真如此想的。

即便自戏志才离开颍川前往乐平,到如今已有三年有余,但在往来两地的书信之中也不难看出,对方的人还是那么个人。

所以郭嘉真是一点也不奇怪,戏志才会顺着这句“书为食粮”的话往下延伸,在声称要请他用饭接风洗尘后,于眼前的桌席上摆出了这等阵仗。

靠近自己的一侧放的是正儿八经的饭菜,放在他这头的却是一排线装书籍。

“……”何为损友?

这若不是也没人敢认了!

当然戏志才也不免在此时笑容僵硬地看着面前的一把鸡毛伴手礼,在看向郭嘉的时候深有一种棋逢对手之感。

这小子果然还是跟以前一样的不做人!

但总的来说还是他为东道主占据上风。

戏志才不无自我安慰意思地想着。

他将那离奇的伴手礼放到了一旁,慢条斯理地以拿起的木勺拨了拨面前碗中的糯米圆子。

醪糟甜酒的香气裹挟着清淡桂花香便也罢了,偏偏戏志才很懂“待客之道”地将肥瘦合宜的东坡肉,拍青瓜,芜菁煨排骨都给一股脑端了上来。

郭嘉见又有人端了一盘山鸡共青葵上来,不由眼皮一跳。

他面前齐齐整整十数本书依然还在那里,将他跟那那些个木碗木盆都给隔绝了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