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1083)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他刚想和刘辩糊弄两句“等他和下属商议一番决定”,便听到刘辩难得敏锐地问道:“大将军是否也已无力回天了?”

这位多年间从未当个实权天子的汉室皇帝,好像到此刻才意识到,他所以为的四百年汉室积威早已不在民众的心中还残留多少了,而他所以为的一呼百应,有可能应在那位中兴汉室力挽狂澜的汉光武帝身上,却绝不可能应在他的身上。

袁绍所能赖以支撑门庭的世家底气,也在天理人事的论断、在民意沸腾之中同样像是被刨开了一道崩塌的缝隙,终究要在大势所趋之下崩塌彻底。

能在这等秩序重建之中活下来的世家,是尚能立身持正,学识通达者,而非袁绍之流。

就比如在此刻的长安,乔琰并未在意于她所送出的那份国书到底能在那头掀起多少波澜,而是转而在公议事之中商量起了另外的一件事——

能否以陈郡袁氏直接取代后起的汝南袁氏,令其重回本支的位置。

“陛下是希望以此对袁本初再行一份打压?”

“不全然是,”乔琰回道,“多年间乐平月报上便从未少过对于州郡榜样的记录,倡导民众效仿其行,如今因兖州之变和昌言之论,以致世家惶恐,倒是令其将此几乎遗忘了,然凡事过犹不及的道理从未有变,天下读书人借启蒙书典后继而上也尚需时间,正当令世家之中的清流得名。”

“故司徒袁公熙持陈郡袁氏之望,纯素寡欲,虽权柄极盛之时,也终不言人之短,其子袁曜卿承袭父辈遗风,此前任颍川太守之时便有克己奉公,礼待豫州子民,今至兖州数月间,未有辜负朕之期待,与昔年汝南袁氏贵宠於世,富奢甚焉之态截然不同。”

“所谓世家,当效当年颍川陈氏真人东行之景,效荀氏八龙之望,效陈郡袁氏清正之行,不当坐敛财资,握藏私兵隐户数千,一朝乱起,即割据一方,自以身负重任,发号施令,反使政令紊乱,民生多艰。”

“天下门生,悉出于公,而非门庭之私,此为朕之所愿。”

在场之人并不难听出,这句“天下门生,悉出于公”,只怕才是她最想要达成之事。

哪怕青州冀州先后交战,在这元昭元年的六月里,弘文馆中被乔琰命名为“科举”的选拔终究还是并未延期地展开。

今岁乃是大雍天子登基的头年,各地官吏都因此前数年的战祸等事处在了相对空缺的状态,也正因为是这等尽快填补闲职的需求,这场筹备已久的考校从严,筛选出的官吏人数却要比往年多。

因弘文馆乃是乔琰在尚为大司马之时提议创办,又因此番阅卷之中的第二轮面试乃是由她亲自主持,这些经由考校选拔出的官吏的确可以称之为天子门生。

而这显然不会是唯一的一场。

只因在经由此番考校选拔出的官吏动身前往上任之所的时候,这些参与进第一次科举之中的幸运儿便收到了一个消息——

因天下未曾归一,这出弘文取士才在其细则尚未彻底完善之时先筛选出一批可用之人。

但一年之后,还将再度进行第二轮考核,到了那时,他们会否被后进之人顶替,就要看看他们在各自任上能否做到保境安民,尽职尽责了。

月里对世家的威慑让这出取士之中少有人胆敢去试探乔琰的底线,意图给家中子弟力争上游,但当天下平定之后,此等局面会否发生,甚至会否出现科举舞弊的情形,乔琰也不敢打个包票,所以她此时唯独能做的,是一面将汝南袁氏作为反面典型,随着攻伐邺城之举给打压进地里,一面,将以陈郡袁氏为代表的清流名士给拉拽到前台。

而倘若以十年树人为期,她那乐平书院之中也不当只有那些天资禀赋最为优越的站到台前,到明年当有更多人投身到这场考核中去,进一步替她维护这出“规则”。

在此之前,先行任职于她麾下的那几位,也当已然凭借着攻破冀州青州而领受功勋升迁了。

不过说到青冀二州的战况……

在她先后接到了青州潍水之东得手和由吕令雎吕布等人攻破北平县的消息之时,固然这并非如同她此前的预料一般,却更让她感到了一种料想之外的喜悦。

作为大雍陛下,她所需要做的从不是将所有的条条框框都给规划完毕,就像在这出还有些草率的科举之后,负责于此事的辛毗等人都已各自出具了一份建议书递交到了她的面前,也就像是这两州战况之中给她拿出的惊喜。

这些才华横溢的下属有其自己的方式将胜利给带到她的面前。

这是日积月累后在今日水到渠成的收获!

他们也未曾违背乔琰指令之中提到的减少对秋收影响的限制。

那青州军中曾经出自于黄巾军的底层百姓远比任何人都要珍视东莱、北海地界上的田亩收成。

冀州边境之上的交锋也随着北平的快速攻占,泉州方向的雷霆出手,形成了一种近乎压倒性的优势。

在这样的两场大胜面前,令她倍感欣慰的便绝不只是高顺像是顺应了某种历史轨迹一般重新到了“吕将军”的手里,袁绍手下也已又少了一位得力干将,而是这出开国团队正在朝着她展现出一种越发欣欣向荣的面貌。

这远比邺城的袁绍和刘辩已到黔驴技穷之时,只能等到八月领死,还要让她感到生机重新盈灌大地之感。

邺城收到那封国书之时,冀州边境上也收到了一份由她写出的敕令。

升护乌桓校尉吕令雎为护乌桓中郎将,升涿郡丞司马懿为豫州治中从事,等冀州战事平定之后再行前往豫州,协助崔钧在豫州的治理。

这便是她以乐平书院学子树立的标杆!

至于吕布嘛……

他原本就有个平北中郎将之名,还加了虎牙将军的名号,只能先以财物嘉奖了,等冀州平定之后再与他算个总功劳吧。

想到他最开始只是因为她领着下属扫平休屠各胡归来的景象格外有排场,这才效力在了她的麾下,而现在在这南征北讨之间也慢慢学会了和其余各方将领的配合,好像也同样是一件令人欣慰之事。

而有这等成长的,又何止是吕布一人呢?

有这样大的一片广袤天地令人发挥,谁又能还将心胸闭塞在方寸之间!

形成鲜明对照的大概就是身在黎阳的袁尚了。

也不知道是应该说他实在太蠢,还是应该说他比他那父亲还要有自信。

当青州的战况传到他耳中的时候,他先想到的居然不是再丢半州令他们势必要更进一步削弱的气势,也不是他的部下中是否会出现不愿再为汉室或为袁氏而战之人,反而是——

有了这样的一出败绩,他的兄长真是浪费了父亲将其急召回去的信托,浪费了父亲将随身佩剑都交到他手里所给出的重任!

如此一来,袁谭更是不可能与他争夺袁氏继承人的身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