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1073)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袁本初的这个举动倒是很聪明。”乔琰收到了邺城方向的急报来信后若有所思。

“诸子争嗣的情形在仲宣对他的指摘之中作为了一项理由,不过他这么一折腾,却是在变废为宝了。”程昱在旁回道。

“你应该说,他在以己度人。”

袁绍在兖州的脱困表现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人在当真面对不可挽回的劣势处境之时,为了摆脱死局能爆发出绝大的潜力。

那么,他是如此,他的儿子是不是如此呢?

袁绍倒不可能将他的儿子给致于死地,但若是让他们处在一种争相上位的竞争环境之中,恐怕真能让他们发挥出更大的本事!

持有袁绍佩剑和密令的袁谭虽然在名义上来说是袁基在宗族礼法上的儿子,已经被袁绍过继了出去,但同为袁氏嫡系,他这个嫡长的名头依然在。

这份突如其来的扶持或者是对其给出许诺,一面势必会让袁谭战意大增,一面又必定会令他的另外两个儿子生出一份危机感。

相比于回去邺城在父亲面前以“尽孝”的方式博取好感,他们当然只能在戍守冀州边境的表现中压过兄弟一头,才有可能借此颖脱而出!

急中生智倒的确是袁氏子弟的特点,可袁绍在此时才有这等变废为宝的觉悟,利用他这几个儿子的竞争稳固边防已经是迟了!

只要他无法做出足够有效的反攻,冀州内部的资源补给哪里是能和乔琰动用十一州之力和他对抗的条件相比的!

所以——

“他必定还有另外的一条指令给袁显思。”乔琰和程昱几乎是同时做出了这个判断。

但身在徐州的是什么人?

徐州刺史周瑜文武兼备,被乔琰提前委任的青州刺史贾诩更是个老狐狸的典范。

别人并不知道他当年身在董卓麾下的经历乃是因卧底的任务,乔琰这位始作俑者却清楚。

她也更知道,在她于数月前对着贾诩做出令他行动的去信之时,他回的却是,陛下既有意于一战平天下,何妨以不变应万变呢?

当贾诩和周瑜,连带着身在此地的鲁肃庞统等人已将此地规划成铁板一块的时候,后发制人并不会令他们失去主动性。

早前因徐州南北对峙所形成的战祸影响,也早已被从这片土地上被消弭了下去,尤其是在笮融败亡后佛教那点残存的影响力,到如今更是已经不复存在。

唯独剩下的,大约是彼时为刘备的人格魅力和兴复民生本事所折服的徐州北部民众,作为徐州境内为数不多的不稳定因素之一。

可这绝不是有可能被袁绍做出利用的一点!

他们虽对刘备尤存一份感念之心,却也因其乃是行刺大司马被定论死罪,再没有什么可以为之求情的地方。

又因乔琰登基称帝,这份对汉室的维护和对刘备的维护也只能被他们藏在了心中。

更不必说,周瑜自就任徐州刺史到如今已有一年有余的时间了,他在徐州境内的种种举措都已在日渐生根发芽。

而对那些真正忙于生计的徐州民众来说,今年他们哪里还有心思关注什么其他的事情!

将他们的田地种植得当,以图今年能有个好收成,才是他们最应当在意之事。

这条对袁谭的指令,只有可能在行军的计划上。

这便有点意思了。

乔琰说道:“且看看袁绍的绝地反击到底能做到哪一步吧。”

袁绍突如其来地不按计划出牌,让她无论是在河内郡的布置还是在幽冀边境上所安排的戏码都有可能落空。

但这并未让乔琰感到失望。

这等一步步收拢的合围之中,袁绍进退之间走出的每一步都有可能踩到陷阱之中,谁知那会不会是一条真正可行的求生之路。

邺城朝廷没选择在那讨伐檄文的轰炸之下投降,而是依然在此时激发了全线的负隅顽抗,对乔琰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打,当然得打!

她需要一场全面展现军备实力的战争来彰显大雍威风。

需要一场真正的交战让下属作为大雍的臣子有建功立业的机会。

也需要……

一场昭示天下一统的胜利!

“传朕旨意。”

“令护乌桓校尉自辽东前往涿郡,与虎牙将军合兵。令幽州武猛从事屯兵泉州。”

“令征东中郎将填塞滏口陉与井陉要道。”

“令……洛阳象兵北进河内!”

无论袁绍对青州地界上到底是何安排,她都已又往前再多走出三步了,袁绍该当如何应对呢?

这三条指令以极快的速度被下达了下去。

六月里的各地民众还在看着田垄中生长旺盛的田苗,期待着两三月后的秋收,便见他们所处地界上的大雍兵卒各自有了动作。

护乌桓校尉吕令雎年纪虽轻,却有着斩杀乌桓蹋顿的战绩在手,又因协助于大雍天子自长安宫城之中的那出刺杀间脱困,等同于是有着一份从龙之功!

她的这路军队随同其军师陆议一道与其父吕布提前于原本的八月计划会合,宛然有着一派对冀州的虎视眈眈之态。

而冀州渤海国北侧的水域原本就有甘宁这位楼船校尉的坐镇,眼下又于泉州方向再添一路将领。

这番调动尚未尽数落成之时,这冀州幽州边境上便已有了一番一触即发的紧绷。

总算是因沮授高顺等人已和北面交手数次,这才镇压住了士卒内部生出的恐慌情绪。

可相比于北面的应对得体,坐镇南面的袁尚便要慌乱得多了。

他原本以为,自己凭借着父亲的宠爱看重,这平步青云之路无论如何也要走得比两位兄长顺遂得多。

然而先是西面的汉室朝廷为大雍所取代,大汉再非在名号上唯一的天下之主,又是邺城朝廷接连出现的丢地失人之况,再便是父亲因檄文的刺激而病倒,难以在此时承担起全部的朝堂重任。

所幸还有郭图等人对他做出了支持,在他和袁熙的二选一之中选择了他,并为他选择了一个随时可以回返邺城的坐镇之地。

按照袁尚刚到黎阳之后的想法,兖州新定,兵卒也因此前的内斗而损失惨重,倘若在此时发起北上的进攻,对谁来说都没有好处,而河内方向的曹操在乔琰的盘剥之下也该当算是“损兵折将”,谁知道是不是对他暗中提防,或许也不会给他这等建功立业的机会。

他所在的位置最为安全,且最有可能寻到机会夺回兖州!

倘若他真能做成此事,父亲的继承人将舍他其谁!

但袁尚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他以为已经被父亲放弃了的袁谭居然会在这样一个关键时候被急召还朝,并对他委以重任。

即便下属都告知于他,父亲的喜恶应当不会在须臾之间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只要他表现并无不妥,他依然是父亲最为倚重的儿子,他的担忧也并未在此时有任何的削减。

偏偏就在此时,袁尚收到了这样的两条敌方战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