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三国同人)[三国]你管这叫谋士?(101)

作者: 千里江风 阅读记录

“……?”

在乔琰的沉默中,典韦掂量了一番因他协助攻破下曲阳有功,以及长社之战做出了重要贡献的缘故领到的赏金,“这个不是雇佣金?”

“……你要说是也不是不行。”乔琰都被典韦的逻辑给整得有点无语。

而她随即又听到典韦问道:“你先前说的那个,我若是以后有儿子了能拜你为师这事作不作数的?你那日辩倒大贤良师的样子还真挺厉害,我就没这个口才。”

琰:……其实你这就挺会说话的。

当然话不能这么回,她回道:“我非君子,却也一诺千金。”

有了这样一个能打的下属,她的许多想法就更有了执行的可能了。

那么现在她唯独还剩下需要说服的人只剩下了一个。

程立。

这也是她最没有说服把握的人。

程立是一个足够心智成熟的人,更已经有了在乡党之中的人际关系,此前的一路配合和跟随都还能有合适的解释,可若是在此时招揽,乔琰怎么想都觉得还有些师出无名。

一个县侯,何必要招募一个像是程立这样本事的谋士呢?

若是系统问起的话,她可以说她想纠正程立的一些为求目的不择手段的献策之法,也可以在董卓之乱前,和程立彼此交流成长,可这种回答是不能作为她拉拢程立的法子的。

不过在她出现在程立面前的时候,还不等她开口,程立已经先问道:“此前乔侯请我一道往冀州一行,听听黄巾之言,怎么现在是还想要邀请我往洛阳一行,听天子之言,往乐平一行,听边关之声?”

乔琰辨认了一番程立的语气后,露出了个笑容,而后行礼说道:“琰正有此意,仲德先生懂我。”

程立沉默了片刻。

他的理智告诉他,他的才学并不会因为从东阿县转到那乐平县,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离开兖州也并不像是个好决定。

可在乔琰朝着他拱手躬身发起邀请的时候,昨日落雨今日开晴天气下,自窗棂投入的日光几乎将这孩子裹挟在光晕之中。

不知何故,他忽然想起了自己那个泰山捧日的梦境。

第34章

梦泰山而捧日,在汉代重视谶纬之说的环境下,其实是颇有从龙之功的意味的。

这个龙还得不是一般的龙。

自秦始皇泰山封禅以来,至如今刘宏在位为止的二十多位帝王中,自负有这个资格前往泰山封禅的也不过只有两位而已。

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

如今汉室虽仍集权于中央,但在黄巾之乱的这个引子之下,四处蛰伏的危机尽显露。

刘宏立熹平石经投身教化,却也玩弄权术极尽声色犬马。

他显然不可能是那个能有本事往泰山封禅的帝王。

程立倒是还没想那么远到四方诸侯割据的情况,更还未曾想到汉室倾颓,有人取而代之的地步。

他想的不过是,这泰山捧日的征兆中,这个日或许未必就能指向的是那个帝王,也可能指向的是那个能够稳定住如今的乱局,有昔日促成昭宣中兴的霍光那般本事的人。

乔琰有没有可能是这个人呢?

程立不敢在此时做出一个肯定的回复。

但天下名将在前也毫不显逊色,大贤良师临面而犹有辩才之利,对黄巾流民虽有镇压之举,却亦有慈悲之心,这样的人即便是放眼天下也不多见。

若是乔琰只在诵读诗书,讲解经文要义这件事上有些天赋,或许程立还需要怀疑一下,是否有可能出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情况。

但她对人心加以揣测而后谋划的本事,已经完全是足够成熟的做派,这种本事只会随着她经历的大事增多,因积攒了更多经验而变得更加出彩,却绝不会泯然众人。

何况,她名字里正有一个琰字。

何谓琰?玉石散发的色泽如火,所谓琰之言炎也,光炎起也。

而倘若这玉璧流火,岂不正如一轮腾升的红日?

那么这梦中捧日,是否正是一种对乔琰的指代?

程立在乔琰出现之时一语道破她的来意,多少是有些考校的意思的。

若是她打什么感情牌,程立只会觉得她难为一方之主,少了上下级之间的地位差分;若是她在对方先发制人的表现中退步,或是言谈间有尴尬之意,程立也难保觉得她输了几分临机应变。

可现在她只一句如此坦然的“仲德先生懂我”,却让程立也随即笑了出来。

他年已四十,想想人生多不过五六十年,那么可堪让他发挥的时间也就所剩不多了。

寒门寒门,有门方为寒门,庶族庶族,再如何庶总也还有个族!

他连寒门和庶族都算不上,更不像是朱儁有将其察举为孝廉的地方长官,晋升的通道本就极为有限。

他的确对于自己效力之人有些挑剔,但一番思量之下,跟从乔琰好像还真是他此时的最优解。

乐平的地理位置,也注定了此地注定是一块足可以让人大展拳脚的地方。

既然如此,他为何不敢想也敢做一点,去赌一把,于这天下之咽夺得县侯位置的人,能否当真成为一轮高悬之日呢?

程立心中所思也不过是一瞬之间的事情而已,以乔琰所见,不过是在她说完那句话后的片刻,便见程立已经起身朝着她回了一礼,“得乔侯看重,程立敢不从命。”

这最让她不敢确定会否跟从的人,给出了一个愿意同往的答复,让乔琰在心中不由舒了一口气。

不过这种心中大定之事,就不必表现在来脸上了,她看着程立回道:“仲德先生心有沟壑,如何不值得人看重?不过说起来,在一道前往洛阳之前,是否该当先往东阿走一趟。”

程立这等顶级谋士愿意暂时追随于她,乔琰自然也是要为他着想一番的。

先前因为不宜暴露疾行

冀州的行军策略,过东阿城下而不入,却总不能现在还不往那儿去一趟。

虽然薛氏得了刘宏封赏的亭侯之位,还有赖于程立的决断,想必在得到消息后会将他们并非当真投靠了黄巾的事情公布给东阿县民,但比起让薛氏去做这个好人,倒不如在前往洛阳的路上来上一出“衣锦还乡”。

待程立离开后,这东阿县中剩下的传言大概也就只有——

程立与薛氏佯装投靠梁仲宁部黄巾,协助王师平乱兖州。薛氏出力颇多,得亭侯之赏,程立出谋划策,为乐平县侯看重,引为副手。

这样的传闻自然是比之程立那句“愚民不可以共事”的传唱度更高的。

届时,在这些县民的印象里,程立也就并非是因为耻于与他们为伍这才将如此要紧之事也不曾和盘托出,甚至在随后远走他方。

而分明是不愿让其他乡党牵扯进性命攸关之事里,自身则为兖州安定而舍生忘死。

好在,他最终也得到了大人物的赏识,得以有了发挥才干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