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养夫记(46)

文璞拉起她的袖子:“姐姐,我努力读书,等考上了,我再找你说好不好,以后再不说了。”玉翠这才停下脚步,抬头看见文璞脸上的慌乱,看来自己以前太惯他了,才把他惯成这样。打定主意的玉翠的脸依旧板着:“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吗?”

文璞连连点头:“姐姐,我知道了,我不该不记得约定,老是来问你这个。”玉翠嗯了一声:“男子汉大丈夫,就该言出必行,哪有定下了日子,还在那里百般问的。”玉翠对文璞很少这样严肃,文璞乖乖低头嗯了一声。

玉翠轻轻拍下他的脑袋,文璞个子已经高出玉翠,这一下还是玉翠踮起脚尖才拍到的,玉翠收回手:“好了,今日有所收获,全是你的功劳,等回了家,我给你做好吃的。”

文璞连连点头,两人这才继续往前,文璞频频转头去看玉翠,月光之下,玉翠本就白皙的脸庞又多了一层光泽,她的容貌,自己永远看不厌。

“呀,你们姐弟俩这是从哪回来?来到门前都不进来。”夏大娘的声音响起,文璞抬头,果然已经来到她家门前,夏大娘想是出来关门的,一支手还在门栓上。自从夏大娘为文璞说亲,文璞对她家都是绕道走,今儿是忘了,顺路就从这里来了,这是怎样的晦气?

文璞虽然叫了声夏大娘,瞧着玉翠和她打招呼,一直用眼去瞧玉翠,要她快些走。偏生夏大娘十分高兴:“翠丫头,我刚想明儿去寻你,昨儿孙女婿家来过礼,送过来许多点心,那些点心做的,比手巧的姑娘绞的花儿还精致,我想拿些给你尝尝。”

夏大娘这夸耀的口气让文璞更加不舒服,这都还没嫁出去呢,就这样百般夸耀。说话时候夏大娘已经往里叫儿媳妇,夏大嫂手里提着几个纸包走出来,夏大娘把那几个纸包往玉翠手上塞:“听来过礼的亲家说,这些点心都是请了在高门大户专做点心的人做的,连你周大娘都说,这点心做的和楚府的差不多。”

楚明叡虽然外放,周大娘并没随主人前去,而是在京看屋子,平日里遇到也就平平常常。既然给也就收着,玉翠笑着道:“周大娘都说好的,定是特别好的,我也拿回去尝尝,恭喜大娘,孙女嫁了这么户好人家。”

夏大娘答应的十分响亮,亲家富有,孙女一嫁过去就是长房长媳,日后的当家主母,这是何等的骄傲。再三再四约玉翠过几日来吃喜酒,日子已经定好,就在这月二十三。

玉翠答应了,要不是夏大嫂在旁边说天色已经太晚,玉翠还要回去客栈,只怕夏大娘还要继续说。回到客栈,玉翠把点心解开拿到文璞屋里:“你有时温书睡的晚,这点心你拿着垫垫。”文璞拿起一块梅花形的,放到嘴里尝了尝就撇到一边:“不好吃。”

玉翠拿起他撂下的半边点心放进嘴里,那点心入口就溶,不像平时在旁边店家买的那些点心一样有粗劣的甜味,而是一种清甜。玉翠咽下才笑着说:“这样点心哪里不好吃了,你是不是听说和楚府的像,又闹脾气了?”

见到玉翠吃了自己剩下的点心,文璞觉得心里舒服很多,只是低声道:“我没闹脾气,只是不喜欢夏大娘。”玉翠捏一下他的脸,胡茬已经能刺痛玉翠的手,玉翠笑着道:“夏大娘也是好心,以后见到不许甩脸子。”

文璞心里顿时觉得暖暖的,下意识地嗯了一声,玉翠脸上露出笑容,这个文璞,心事太容易知道了。

作者有话要说:我家的别扭小正太啊。

上章的对联出自中国名联,昨天忘记说了。

第37章

京城风俗,女儿出嫁女家只办回门不办喜日子这天的酒,最多就摆那么几桌请周围来帮忙的人吃喝一顿。夏家亲家那日来过礼,带的人送的礼有眼睛的人都看见了。于是夏家亲家发了大财的话传的这附近都知道,连过礼来的一支金钗,都被说成有半斤重,那钗上镶的珍珠不过米粒大小,也被传成足有指甲盖大小。

夏大娘要显摆下,照了回门的例摆了酒席,礼只收一份,自然贺客盈门。玉翠也去送了礼,到的时候正看见夏大娘被围在中间,满面是笑地听着众人恭维她的话,那些话说来说去不就是有福气。

玉翠打了招呼,把带来的一吊钱交给收礼的,进房去瞧新娘子。新娘子稚气的脸上涂的花红柳绿,正被一群大娘大嫂们围在中间七嘴八舌地教导。夏大嫂有些舍不得自己女儿那么早就出嫁,眼已经有些红肿,只是拉着她的手在那里瞧着。

旁边的人笑着道:“夏大嫂,你女儿嫁过去没几年就成当家主母,那时掌了家财,你要什么东西都有,别这时舍不得了。”好歹把夏大嫂说的脸上也有笑容。

瞧见玉翠进来,有快嘴的就又说了:“玉掌柜今儿也来,你啊,是不肯再走一步,要不我们早就该喝你的喜酒了。”这话说的玉翠面上有些讪色,含糊答应了去瞧新娘子。见新娘子那张桃红柳绿的脸上明显露出的怯色,玉翠不由有些沉吟。

转眼出嫁到现在已过去数年,临上花轿前,想的也是要和丈夫恩恩爱爱过一生,但怎么也没想到这婚事就成了一场空。

恭喜的话还没说出来,外面的鞭炮声炸的极响,轿子已经到门。众人忙把新娘子的盖头盖上,搀着她出了门,瞧着她小小的身影上了花轿,只有一个新娘子,怎么也不会出当年那种换人的事情了。

鼓乐声起,花轿出门,夏大嫂在身后追了两步,表示自己舍不得女儿。别人也装模作样劝两句,夏大嫂也就转身和夏大娘招呼起客人来,

夏大娘比起夏大嫂来,神色要欢喜地多,孙女嫁进富人家,也算了了一桩心事。酒席之上不免喝多了两杯,不停地念叨等自己做了曾外祖母,那时孙女掌家,也该买几个丫鬟来服侍自己,分分夏大嫂的辛苦。

这种时候,众人只有顺着她的话说的,哪有人敢提起一句富人家的儿媳妇只怕不好做的话。第三天就是回门之日,这天的酒席摆的就更多,人来的也不少,不到开席时候就全坐在那里等着新人回来。

夏大娘的孙子还小,就由前面陈掌柜的儿子儿媳带了夏大娘的孙子去接新人。这时的风俗,新人进到门里才能动筷子,一院子的人在那里足足等到午时都过,也不见新人回来。

开头还能说笑喝茶,后面声音就渐渐小下去,等到午时过了,都到了未时,桌上的小食都被吃完,掌勺的出来瞧了好几趟,要不要开始炒热菜?瞧瞧这一屋子静悄悄的,掌勺的又溜回厨下。

这出来吃席,许多人都空着肚子预备大吃一顿的,等到这时候已经有人饿不住了,悄悄地望一眼,小声地道:“不会是出什么事了吧?”这个疑问很多人心里都有,只是不敢说出来,渐渐也有人开始小声议论。

男客在院子里静悄悄,坐在堂屋里的女客也好不了多少,连最爱说话的人都觉得口干舌燥,夏大娘前日的酒还没醒透,只用手撑住额头在那里打瞌睡,已没了夸耀的兴致。

上一篇:宁为下堂妻 下一篇:择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