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家子的科举路(194)+番外

作者: 仪过 阅读记录

花如锦大口喝茶。

邹子浔忽然发现,不仅是何兄跟他心目中的‘高岭之花’的固有印象不一样,就连花兄也颠覆了他原有的‘翩翩公子’印象。

这俩人是……明着演?

吃饭时,花如锦忙问何似飞最近京城可有什么大事,或者时政相关问题,问完之后,道:“因着被困在小客栈数日,这脑子有点不大好使,还望何贤弟耐心讲解。”

这个问题何似飞会。他叫了石山谷过来,对他道:“这位花公子想知道京中最近的大事,你且给他讲讲。”

石山谷愣了愣,走到何似飞身后,小声问:“公子,那还说乔小少爷的事情吗?”

何似飞差点被噎了一口,道:“这个不用说。”

有那么一瞬间,何似飞感觉石山谷这小孩眼睛中多了几分了悟。

……他悟个什么?

花如锦本以为这小孩是何似飞从人牙手中买来的,没想到他对京中事这么了解——一看就经常混迹京城大街小巷,不是那种被来回买卖的小厮。

他再看向何似飞的眼眸中不禁带了羡慕。日后在京城当官的话,有这么一个土著百事通也不错啊。

而且这小孩眼睛黑白分明,看着就是一副机灵样。

何似飞之所以让石山谷说,是因为近期京城真的没什么大事,而小的乐子倒有不少,石山谷讲起来比他讲得有意思。

花如锦听完后,道:“既然是个安泰之年,那恐怕京中各诗社书肆要开始宴请文人,准备诗会宴席了吧?最近有什么大诗会么?”

听他这么问,石山谷突然吱唔起来。

何似飞放下筷子,道:“明日有‘琼笙社’举办的诗会。”

花如锦眸中迸射出亮光:“琼笙社?可是琼笙书肆的那个?这可是京城唯一一个从不在朝堂上站队,只负责集结天下文人清谈的文社,听说他们每一任社长都极富才名,却从不沾染朝堂之事。如今的社长,应该是曹大学士的嫡长子曹义光。”

说到这里,花如锦面带羡慕:“那是一位真正霁月清风、高情远致的君子。”

邹子浔在一旁目瞪口呆,他喃喃道:“花兄,你知道的好多。”

花如锦笑了笑:“我之所以担任行山诗社的副社长,便是因为读了曹先生的文集,深受启发。他是一位真正‘大隐隐于市’的雅士。可惜以我如今之才,想要参加‘琼笙社’的文会,还是太不够格。听说,文人乃至文官,都以拿到他们的请帖为荣。有一年一位文官没收到琼笙社的请帖,还因此羞赧的闭门不出。”

石山谷听到这里,立刻喜笑颜开。他家公子才才到京城十几日,就拿到了请帖呢!

邹子浔感慨:“突然感觉人生有了目标。我此前还在想考中进士后,当官我其实没多大兴趣的……我就是喜欢写文章而已。”

花如锦道:“我与邹兄目标一致,希望有朝一日能收到琼笙社请帖。”

第134章

然而, 与此同时,除了最开始在京城门口跟何似飞见过一面,之后再也没找到机会见何似飞的乔影在帮师父整理宴请名单时, 忽然看到了一个极为熟悉的名字。

他的心甚至都因为名册中的那个名字而紧张的猛跳一下。

乔影目光直直的落在‘何似飞’这三个字上面,又无意识的将其上下几个名字皆囊括在内。

忽然间心里多了点窃喜。

因为这张名册上邀请的皆是才名在外的文人,有些是师父的门生,另有些则是近十年来的一甲进士。

一甲进士, 只有三位,状元、榜眼、探花。

何似飞能与这些早已成名的名士同列一张名册, 便足矣证明师父对他的肯定。

乔影想了想,在一堆帖子中找到何似飞的回帖,打开来看。

曹义光身后带着两位小童,正好踏入花厅, 见乔影正看一封回帖,余光瞥到那回帖上的名姓, 道:“何似飞, 绥州解元, 怎么, 他回帖说不来?”

乔影脱口而出:“来,当然来啊。”

曹义光打量了自己这个徒弟一瞬,丝毫不掩藏自己眸中的疑惑。却施施然落座一方,烧水煮茶, 即使才年过不惑,却有一股飘飘然的仙风道骨之意。

他问:“何故看这么久?”

“……字好看。”乔影将回帖合上, 闷头道。

“绥州余明函的弟子, 自然是哪儿哪儿都挑不出问题的。”曹义光倒也没怀疑,乔影自幼跟他学习写字, 对书法优秀者惺惺相惜,完全能说得通。

就在此时,乔影又问道:“师父知道他是余明函余老的弟子?”

曹义光笑道:“知道。”

不用乔影再问,他便解释了道:“前几年有位罗织府出身的进士,清谈‘余明函三起三落’的原因时,说起了这点。”

乔影又问:“那您是因为他是余老的弟子才邀请他的么?”

曹义光笑了笑,问他:“你觉得,绥州余明函,在成鸣二年,还有多少名气?”

那便不是了。

似飞是靠着自己的实力被师父看中的。

乔影心中的雀跃几乎要呼之欲出。

曹义光大的目光依然温润儒雅,不会给人一丁点被看穿小心思的羞赧感,同时也十分上道,不需要乔影继续多问,便接着道:“他确实是我点名要邀请的学子。”

乔影眸光晶亮,仔细的咀嚼着师父的每一个字——师父没说‘之一’!

曹义光道:“不过,我邀请他并非因为他的诗才,我曾拜读过他十三岁所书的《可叹》、十四岁的《初晨赴章辛村》《夜泊》,以及十五岁的《游灵岩山》,确实是难得一见的诗文奇才,可让我更加欣赏是他所写文章。”

乔影怔忪了一下,重复道:“文章?”

曹义光道:“是,我也是因为他的文章才邀请他参加此次文会。”

乔影跟师父只学了练字,其他的涉猎不多。加之他年纪小,十来岁的少年喜欢风花雪月多过朝堂政治,因此,乔影关注比较多的都是诗文、诗会这种轻松便可博得满堂彩的方面。

至于文会、清谈会,前者囊括了从朝堂政治到市井消息,从诗词歌赋到舞乐书法,无一不含;后者则大多是以老庄和佛教内容为主的辩论,十分考验人的口才和思辨能力。

至于何似飞的文章,前一场乡试的主考官是曹大学士,若是在个州见着了出色的答卷,底下之人应该会带回来给曹大学士过目。他这老师很可能就是通过这个看过似飞文章的。

似乎察觉出乔影在想什么,曹义光又道:“如果是诗会,自然也会邀请何解元的。”

乔影:“……”

这会儿才反应过来的乔影乍然抬眸,看向师父,却见他目光没有丝毫变化,只是对他伸了伸手:“整理了这么久,应当累了,喝些茶休息片刻。”

顿了顿,曹义光又道:“今日的劳费,便算付了。”

乔影:“……”

他这师父答疑解惑时是真的给人答疑解惑,但说话不明不白是也是真的不明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