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严家长女(97)+番外

大姨母心情极好,“呵呵”笑道:“有你们俩在跟前,我能比往常多吃半碗饭。”转瞬又对严清怡嗔道,“你且记着,不许再提回济南府。姨母不舍得你走,哪个走都不舍得。”

严清怡前两天收到薛氏的来信,得知她正住在东昌府,也便笑道:“姨母既不嫌我们吵闹,我就多耽搁些日子。”

大姨母笑着点头,“这才对。”

刚进十月,忠勇伯府下帖子,说要给云楚青做生日,请大姨母以及严清怡两人去玩一天。

大姨母并不认识云楚青,疑惑地问:“你们怎地跟忠勇伯府扯上关系了?”

蔡如娇指指严清怡,“是表妹的面子。说来也奇怪,表妹像是金子捏的,谁见了都喜欢,就像何若薰和魏欣,都跟她要好。云家姐弟也自来跟表妹熟,我真是服了她。”

大姨母听她说得有趣,笑道:“这话不真切,也有人不爱金子。”

蔡如娇“哈哈”笑,“我看二表哥就是,见到本好书好砚,肯定比金子要欢喜。”

大姨母听到陆安康就头大,恼道:“别提那个混账东西,赶开春就撵他回老家,早早离了我才好。”

县试是在三月初,共考五场,每场一天,当天交卷,不给烛火。隔几天批出卷子来会张贴,只有第一场通过了才有资格考第二场。如此这般,等县试考完得大半个月。

县试必须回原籍考,所以陆安康出了正月肯定要回江西。

严清怡便道:“表哥此去怕不是要一个多月,听人说考试要带自带笔墨还有饭食,都放在篮子里,不知表哥可准备了考篮?还得寻几个稳妥人跟随着才好。”

大姨母笑着点点头,“考篮就用你姨父的,希望能沾点你姨父的运气,不指望他一定能中进士,可秀才肯定要考中。跟随的人早想好了,除去他身边三个小厮,再有周管家的儿子跟儿媳两口子,也尽够用了。”

严清怡道:“姨母考虑得齐备,那我就绣个喜鹊登枝的笔袋给表哥,取个好意头。”

蔡如娇也跟着说:“我送只连中三元的笔筒给表哥做程仪。”

大姨母乐得“哈哈”笑。

说完给陆安康的程仪,三人又商议给云楚青的贺礼。

大姨母作为长辈,准备了一只玉佩。

严清怡笑道:“我身无长物没别的可以送,就做支绢花给她戴,眼下花朵都谢了,戴着绢花既鲜亮又好看。”

蔡如娇犯愁道:“我送什么,我针线活儿不在行,送条帕子或者送只香囊未免太简慢了些。要是送长辈,可以抄部经书,可送个小孩子我真是想不出来。”

严清怡给她出主意,“你想想你小时候喜欢什么东西,我以前就惦记着吃香甜的点心,穿件好衣裳。你带没带那些新奇精巧的小玩意儿,送她一件就成。反正是小孩子,不用太过贵重。”

蔡如娇回东厢房翻腾半天,找出来一对龙眼大小的银铃铛和一只九连环。铃铛上系着穗子,风吹过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声音。

严清怡惊讶地拿了手里摇晃好半天,“好玩,我见过银铃铛,不过都没有你这个精致,你从哪里得来的,再有没有了?”

蔡如娇笑道:“我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兴许以前逛庙会买的,反正我娘给我收拾了一匣子各式玩意儿,我挑来挑去觉得这个不错,正适合七八岁的小姑娘玩。这个九连环给云家弟弟。”

严清怡道声好,给云楚青做了一支鹅黄色忍冬花和一支粉色芍药花,又画了只蚂蚱,让秋菊照样绣了条帕子。

等贺礼准备好,也就到了十月初六,云楚青的生辰。

云府位于什刹海附近的斜街,坐在院子里就能看到什刹海,地角非常金贵,也便是因此,云府占地不大,比魏欣家里少了足足三分之一。

可里面布局也简单,不但没有假山竹桥,连亭台楼阁也少见,都是一排排屋舍,显得非常齐整。

院子里种得大都是低矮的冬青海桐之类,甚少有高大的树木。直到进得二门,才零星见到紫薇、海棠、玉兰等花树。

引路的丫鬟看出三人的疑惑,笑着解释,“府里本来有树木的,夫人嫌枝叶太过繁茂遮了院落的光线,就把高树砍了,重新栽了这些矮小的花木。”

大姨母点点头,“是这个理儿,树木太多阻碍阳气,反而不美。有几棵能赏心悦目遮点荫凉就足够了。”

几人跟在丫鬟身侧一路往前走,偶尔碰见丫鬟婆子,都恭敬地低头退到路边,让她们先行通过。

举止规矩熟稔,显然并非是因为宴客而特意为之。

严清怡开口问道:“不知今儿都请了哪些客人,府里没人主持中馈,会不会不太方便?”

丫鬟笑道:“姑娘请的人不多,就只府上三位、淮海侯魏家的女眷,再有永昌伯彭家的女眷,姑娘已经把诸事安排妥当了,又特意请了永昌伯太夫人来坐镇,没有什么不便利的。”

严清怡诧异地问:“府上平常是云姑娘主持中馈?”

丫鬟笑着应是。

严清怡不由一愣。

执掌内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但要分派府里各人的衣食用度,更有人情往来,年节宴请。

云楚青才九岁,怎可能做得了这些。

她自己是重活一世,比别人多活了十几年,也不确定能掌好家。

云楚青竟是这般能干吗?

第67章

想起那张笑容甜美, 带一对深深梨涡的稚嫩面孔,严清怡完全想象不出她沉着脸吩咐下人到底样子。

说话间, 几人便走到一处二进庭院。

庭院似是有段时间没有修缮了,如意门上的红漆已经暗淡了许多,外墙皮也有些脱落,墙缝里夹着已见枯褐色的青苔。从墙头伸出一株老槐树来,树叶大半脱落,零星剩下几片在枝头随风飘摇。

走进如意门, 是极小的一进院子,隐约可见穿着官绿色比甲的丫鬟在倒座房忙碌。

引路的丫鬟解释,“这会儿天已经凉了,热水从厨房送到这里来早就温吞吞的沏不开茶了, 姑娘就把倒座房腾出来烧水, 也让各家跟随的下人有个歇脚之处。”

往常女眷往别家做客时,贴身丫鬟不方便进屋的时候, 都要站在院子里随时等候传唤。春夏的时候天气暖和不觉得如何,可这深秋季节在外头站上一两个时辰, 着实让人受不住。

大姨母连连赞叹:“你家姑娘小小年纪, 思量得竟这般周到。”

丫鬟脸上露出一种与有荣焉的得意, 稍退半步, 躬身请大姨母先跨进第二进院子。

第二进院子稍微宽阔了些, 可也不算大, 正房是三间带两耳, 没有厢房。靠东墙立着秋千架, 架上挂着藤蔓,因藤蔓已经枯黄,分辨不出到底是何种植物。不过能在内院种的,大致应该是紫藤。

靠西墙则摆着一口极大的陶瓷水缸,水面竖着数茎枯荷。

内宅里,若不是离湖、或者活水近的地方,都会在院子放口大缸,以便走水时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