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历史同人)我和汉武帝比命长(110)

卫青惊讶:“不是宫里的匠人?”

刘彻问:“你闻到过酒味吗?”

卫青没有,“纸和油是宫里的匠人做的?”

“以前是的,如今都移去上林苑。”刘彻道。

卫莱好奇,什么时候的事?她怎么不知道。

刘彻不敢让她知道,怕她趁机要去上林苑住上几日。

活了两辈子,刘彻就没见过这种放着好日子不过,整天往山旮旯子里跑的女人。既然无法改变,就从源头杜绝。

刘彻胡诌道:“九月十二日朕就令他们搬过去了。那时你正为你二姐的事心烦,朕没舍得告诉你。”

卫莱信以为真:“跟酿酒的在一处?”

刘彻颔首:“朕令泥瓦匠在酒厂旁边建了六间房屋。”

卫青很是吃惊,“这么大得挤多少油?陛下,城中人多也吃不了这么多啊。”

卫莱想笑。

卫青不明所以。

“百姓吃不完,军营士兵也不吃?”刘彻反问。

卫青的小脸露出赧然的表情。

刘彻:“过几天随朕去军营看看,明年——”

“明年?”卫莱转向刘彻。

而今是建元四年冬,卫青已有十四,明年十五,在刘彻看来不小了。

刘彻:“先熟悉熟悉军营生活,从文书做起。”对卫青道,“这一年在宫里有不懂的就去问窦婴和桑弘羊。他们敢敷衍,尽管告诉朕。”

就像卫青说的那样,常出入禁宫的人都知道刘彻得空就去昭阳殿。虽说昭阳殿一样没动静,窦婴等人却并不敢得罪昭阳殿。

刘彻看中昭阳殿是其一,其二便是群臣都怕“尚冠里卫莱”真是卫家什么亲戚。饶是卫青不止一次强调,也没人信他。

卫青向别人请教问题,自然也没人敢敷衍。

这点刘彻很清楚,他依然那样说是怕卫青受了委屈也不说。看到卫青不假思索的应下来,刘彻越发不放心,到宣室就令小黄门多留意宫里的情况。

春陀闻言很是好奇:“陛下,奴婢怎么就没瞧出卫侍中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你眼拙。”

春陀噎了一下,“陛下曾说过,朝中没有能打匈奴的将军,包括李广将军。卫侍中行?”

“他不行,朕可以让他行。”刘彻道。

春陀实在不想说:“陛下了解匈奴?”心中忽然一动,“卫夫人了解,卫夫人告诉您的?可是,奴婢总觉得她不如李广将军了解。”

“你当打匈奴是怎么打?”刘彻听他一口一个李广很是不耐烦。

春陀楞了一下,“还能怎么打?见着匈奴就打啊。”

刘彻忍不住叹气,“朕跟你们这些人说话真累。”

春陀的脸色有些尴尬,“卫侍中知道?”

“他不知,朕没在他面前提过匈奴。”刘彻一边处理奏章一边问:“知不知道朕为何说朝中无人可用?不提主和那些人,主站的那些人也都跟你一样,认为只要让他们碰到匈奴,他们定能凯旋。”

春陀:“人少了也不一定。”

“人多了也没用。”刘彻道。

春陀惊得的张大嘴:“匈奴这么厉害?”

“出关后他们极有可能连匈奴的影子也见不着。”刘彻瞥一眼他,“朕问你,届时打谁?”

2("我和汉武帝种田");

第55章

("我和汉武帝种田");

这话问的春陀无言以对,

他压根没考虑过这种情况。

春陀想想匈奴人的生活习惯,游牧民族四处迁徙,“像陛下所言,

派谁去都没用啊。”

“有些人看到草被啃食践踏的情况,

便可判断出匈奴何时到过,又到何处去。”刘彻道:“朕希望能培养出一个这样的将军。”

春陀知道承载着他希望的那个人是卫青,“可是卫侍中才十四。”

这么小的孩子,

要成为能征善战的将军至少得十年。十年之久,陛下有这个耐心吗。春陀很是怀疑。

刘彻:“年龄小宛如这张白纸。”拿起手边的纸,“朕令他往东他会坚定不移的往东,绝不会自作聪明坏了朕的计划。这一点朕以为你深有体会。”

春陀不由得想起无名杂货店的第一任掌柜,才能不够还耍小聪明。若不是陛下为了哄卫夫人开心陪她去那边转转,

可能直到各国王爷回去,他们依然被蒙在鼓里。

“行军打仗这么大的事,

没人敢自作聪明吧?”春陀试探性说。

刘彻:“他们若认为朕不懂战场上的事,

朕过于年轻呢?”

这个问题又一次把春陀问住了。

春陀好奇:“陛下懂吗?”

刘彻瞥他一眼,“朕不懂敢教卫青?卫青一去不回,

卫夫人还不得跟朕拼命。”

春陀震惊,陛下何时学的?他怎么不知道?亏得他还天天陪着陛下。

刘彻见他脸色变来变去,想笑:“朕这里比你转的快。”指一下脑袋,

“你需要看半天的东西,朕瞄一眼就够了。”

那还是人吗?春陀不敢相信。

刘彻:“朕有九位兄长,

废太子后,

除了体弱早逝的还有好几个,

父皇为何越过他们立朕为太子?”

“当然是陛下聪慧。”春陀脱口而出。

刘彻笑出声来,“安排一下,三日后朕去军营。”

“三天怕是不行。”春陀道。

刘彻:“为何?”

“棉衣还没做好。”春陀发觉此话不够严谨,

“上林苑这些天一直没消息,奴婢猜还没做好。”

汉朝将士出征多是自己带兵器带行李,同大军汇合再吃朝廷的。京郊大营的将士的任务戍卫京师,衣服鞋子由朝廷提供,可朝廷也供不起太好的。

没有棉花,冬日最好的御寒物除了蚕丝便是皮毛。蚕丝太贵不可能,皮毛没那么多,他们的冬天要么多穿几件衣服,要么用蚕丝的下脚料做衣服。反正每年都有抗不过去的士兵冻死。

这种情况卫莱不问刘彻也知道。估计第一茬棉花弹好,卫莱找刘彻要了四十斤,卫家十斤,太后十斤,他们留二十斤缝棉衣和棉裤,俩人一人一套。

卫莱帮他置办棉衣?刘彻觉得情况不对,一问她果然有后手,让他把余下所有棉花做成棉裤和棉鞋,发给京郊的将士。

这种无私的提议刘彻无法反驳,试探性说,朝廷没这些开支。卫莱一句,你卖纸卖酒卖豆油还不够?一句话把刘彻堵了回去,不得不听她一次。然而,还没完。

卫莱又要把此事交给上林苑督办,请上林苑和皇庄周围的百姓缝制。用卫莱的话说,百姓看到这些给士兵准备的棉服,往后打仗他也好征兵。

思及此,刘彻忍不住皱眉,“就她事多。”

“卫夫人心善。”春陀笑着说,“奴婢使人过去问问?那么多人一天也发不完。陛下先带几车过去发一下。”

刘彻问:“只有棉裤和鞋子?”

“是的,不够做上衣的。”为了此事春陀亲自跑一趟上林苑,记得格外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