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之换亲生活(6)

作者: 生而为何 阅读记录

这样想着,这些天来受的打击似乎也好了些,如果能够把地种好,也不是一无是处的了,也不负在现代走了一遭。

弯腰放下水桶,把毛巾搭在脖子上,挨着小花娘开始割麦子。每人各三行,众人无话,闷着头干活。

“哎哟,累死了”心里嘀咕着,要来看,二爹和大哥哥的最快最好,麦茬贴着地皮又短又齐,麦子放的也齐整。三哥也不慢,紧追其后。小花在最后,离小花最近的就是不怎么干活的四哥了,麦茬有高有低,还没有小花哥的好,一会的功夫就看见他直起腰来歇了好几次。

“四哥,你怎么割得这么慢,你看你还没我割得好”小花指着四哥的麦茬笑话小四。

“嘘,瞎喊什么”小四回头,故意唬着脸对小花道。

小花娘听见动静,回头对他两凶巴巴道:“干什么呢,还不快点干活。”

两人做了个鬼脸,无话,弯腰继续。

太阳缓缓的往上爬,小花不知道擦了多少次脸,太阳终于爬到正中。火辣辣的太阳晒的人发昏,汗顺着身体一直往下流,湿汗透了的长衣长裤贴在身上,十分的粘腻难受,无端的使人烦闷,弯腰的时候,一滴滴汗水低到地里,眨眼就消失不见了,真真是“汗滴禾下土”。近处满眼都是往上翻腾的水蒸气,远看都是一家家正在割麦子的农民。好一幅乡村丰收图,可惜小花累得难受,实在无法欣赏。

又一次抱着水桶往里嘴里灌,只听着咕咚咚的喝水声,夹杂着水入肠胃的哐哐声,小花知道这是胃里已经灌满了水,但仍然感觉整个人都是,嘴唇上的皮都掀起了好几块。“哎,什么时候才能完呢”小花心里腹诽着。

“小花,回家做饭去吧”小花娘看看太阳,也到点了,于是吩咐小花回家做饭。

“奥,我走了”把镰刀放在水桶边,答应一声往家赶。

做饭也不是轻省活,如果在他们回来之前还没做好,又要有一顿排揎。想想家里的厨房,一顿懊恼,还是快点吧。心里想着,不由加快的步子。

回家之后,先打水,好好的洗了把脸,凉凉的感觉真是舒服,再看看洗脸水,已经成黑色的了。一上午在地里浑身沾了许多灰,鼻孔都是黑的。可惜不能痛痛快快得洗澡,还要赶紧做饭。

哎,得赶紧的打听打听他们具体是怎么种地的,希望自己的经验能够有用,再一想王小花的处境,平时在家都是半个透明人,怎么办才能让家里人相信她,按她说的做呢,像小花爹娘,尤其是二爹这样的人轻易是不会改变的,尤其更不会听小花的了。

哎,没办法愁,有办法时也要愁。感慨一声,又投入到做饭大业中。

不过,这次下地,也给了小花自信,相信重获一生还是有点用处。小花是一个比较自卑的人,这次也可以说为小花面对未来的勇气。

作者有话要说:

☆、麦收时节(三)

下午,小花娘、小花、二哥三人负责用地排车把割好的麦子拉到麦场。

小花家的地排车有十几年的工龄了,车底的板子,有的丢了,有的活动了,用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小花负责站车,当装到只用手够不着的时候,小花爬到车上,小花娘和二哥负责用叉把麦子扔到车上,小花要把扔上来的麦子摆正,以免运输途中翻车。地排车面积小,活动场地不够,还要小心不能站的太往后,要不然车子就会翘起来,人会摔倒地上。

忍着麦芒透过衣服刺得皮肤疼,避着头上不是扔上来的麦子,小花小心的摆放着,放的好了,路上就会省心些。

路上时,二哥在前边拉,小花和小花娘在后边撅着屁股使劲推,还要注意车上往下掉得麦子,要跟在后边拾起来,要不然一会就会被村子里专门捡麦子的小孩捡走。到麦场后,要先剁成剁,散着话,下雨的时候来不及收拾。

不知道这样来回了几趟,小花都已经适应了。

傍晚时,地里的麦子已经割了一半,还剩下一些没有拉完,小花和小花娘先回家,爹爹和哥哥要把他们拉完才能回来。

夏天天长,等一家吃过饭,小花都已经是亥时了(21点到23点)。温了一盆水,凑合着擦擦身体。嘶嘶,小花疼的呲牙咧嘴的。小花知道她身上,尤其是小腿一下是麦芒刺得一道道血痕,沾水就专心的疼。

等忍着疼,擦完澡,洗完衣服,家里人都睡熟了。摸黑回到屋里,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全身酸痛,像散架了一样。

第二天又是重复的一天,第三天地里的麦子就收完了。然后,一家人转战麦场,要开始打麦子了,可以说,这是村子人麦收最高兴的时候了。

一大早,一家人去麦场,要把麦子摊开来晒,有时只要晒一天,有时需晒两天,晚上的时候还要把麦子重新剁好,第二天重新摊开。要是晒得不好,麦粒很难脱下来,而且容易把麦粒压扁。

等麦子晒得发胶的时候就要脱粒了,一般是午后太阳正好的时候开始脱粒。

小花家人多地少,也不用牛,爹爹和哥哥们轮流拉石磙。小花要忙着拿笤帚扫场边,压到一般时拿着叉要翻麦子,把下面的麦子翻上来,再呀一遍,有活泼的孩子就会在压好的麦秆上翻跟头,也算是百忙中的一点小娱乐,不过仅限于小孩子。

等整个场地都压好后,又要用叉抖一抖压好的麦秆,以免这些麦秆里会裹有麦粒,斗好后要一叉一叉的把麦秆给重新剁成剁,好腾出场地在呀剩下的麦子。麦秆收好,就会剩下一层和麦糠家在一起的麦粒。

这还不算完,还要把麦糠分离出来才剩下麦粒。爹爹和哥哥们把麦粒堆成堆,小花在后边跟着扫。

还剩最后一步成为“扬场”,就是根据风的方向,一木掀一木掀的把麦粒迎着风往上扔,麦粒落下,麦糠顺着风飘。这样麦粒和麦糠就分离开了。

三爹是个扬场的好手,对风向和扬起的角度把握的比较准,小花那拿着笤帚站在麦粒堆前,清扫落在上面的麦糠。这样来回几样,麦粒就变得很干净了。

大家喜滋滋的拿袋子装麦粒。

几天后,四亩地的麦子就变成了小花对着的几十袋子麦子。

小花估计,四亩地一共收了不到两千金,平均一亩地不到五百斤,而且为了避免麦子生虫子,这些麦子还需要再晒几天,去去水分,到时又会少几袋子。

据小花的了解,貌似产量已经不错了,但小花知道在现代家里一亩地能够产一千斤以上的麦子,每次麦收后,家里好几个粮仓都堆得满满的。成长空间很大,我还有用武之地,小花对着粮堆喃喃的道。

。。。。。。。

麦收完后,要忙着播种。因为没有下雨,村里人都没有下种,都等着雨水的到来,要不然火辣辣的太阳烤的地干得很快,土发烫,会把种子烫坏,甚至出苗后因为缺水,干死。

华朝已经有大豆、花生、玉米等一些现代的物种,只是产量都不高。小花家人多地少,就选了最高产的高粱。高粱产量高,酿酒、酿醋的佳品,可惜小花是用来当主食的。小花来着后就一直再吃高粱团子。

一阵微风刮过,凉凉的,不像割麦子时的热风.

“看样子,要下雨了,地里该种了”三爹看着天,磕磕烟袋,往腰里一别,招呼人下地。

出了门,小花就看看村里基本上家家都拿着工具往地里赶,看来古人种地种多了,对天气也很敏感啊。

小花不知道以前他们是怎么种的,但是小花正见证他们怎么种高粱的。

二爹拿着铁锨一锨锨挖,这些深坑一个个挨着,形成一条线,二哥拿着高粱种挽着要正往坑里溜种子,像小麦似地练成一行。

小花记得家里种高粱和玉米时,坑根本没有那么深,坑太深的话,影响种子出苗。而且手种时,种子都是一个窝一放种,高粱植株大,隔得太近还需要间苗。

上一篇:狂颜三嫁 下一篇:闲妻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