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德国农民相亲记[种田](115)

山里很安静,时不时传来鸟叫声,因为这几天空气里的湿度很大,即便雨停了,地上还是湿乎乎的,走一脚路溅一脚泥。

已经八月,还有一个月就要入秋了,到时候他们就能顺利出关。现在的气候不如六七月炎热,日照时间也渐渐缩短了,最晚九点天就黑了。

夏末季节多雨湿润,是最适合菌菇生长的,没准哪一片掉落的枯叶底下就埋着一只蘑菇。

没人会特地跑山上来采蘑菇,没有竞争对手,供大于求。

经过几天雨水的滋润,菌菇就像雨后春笋,纷纷冒出了头。有可以吃的菌菇,也有有毒的菌菇,红色白点的,深紫色的,嫩黄色……总之,颜色越鲜艳越有毒。

严森很快找到了一株牛肝菌,又大又饱满,菌菇的伞还没完全打开,紧紧包着,看上去很新鲜。

秦黎听见他说找到了,立即连蹦带跳地跑到他面前,一边接过菌菇,一边道,“快让我看看,牛肝菌长什么样?”

牛肝菌分很多种,有红点牛肝菌,有褐盖牛肝菌,还有云杉牛肝菌……大多数牛肝菌没有毒的。

秦黎捡了根枯树枝在手里,东敲敲西打打,走了老半天,终于也找到了属于她的第一棵牛肝菌。

然而,最最最让她兴奋的不是这棵牛肝菌,而是在牛肝菌旁边竟然长了一株松茸!沃德天,这可真是意外惊喜,简直让她亢奋。

严森不认识松茸,不确定地问,“你确定这个能吃?”

秦黎欣喜若狂地点头,如果说,这辈子她只认识一种菌菇,那就一定是松茸。

前夫是开饭店的,经常去西藏那边进货,有一次带着她一起去,顺带游山玩水。两人在山脚下瞎逛,发现那边有山民背着篮子卖松茸,超级便宜。伞开了的是四十块一斤,还没开伞的是五十块一斤。要知道,在大城市里,松茸的价格就跟房地产一样,已经被炒到了让人不可思议的高度。

当时,孙溢立即将所有的松茸都买下了,第二天还找了个当地向导,去山里体验采松茸。

所以,她认错什么也不会认错松茸。

但严森不知道这些,还是不放心,提醒她道,“有些菌菇毒性很强,吃了会死人。”

秦黎拍了拍胸脯,信誓旦旦地道,“放心,这个要吃死了,你做鬼也来找我。”

严森,“……”

原来松茸也长在欧洲大陆上,她一直以为和竹林一样,是亚洲的特产。想到松茸在油里煎一煎的美味,口水都留下来了。

她将捡到的松茸塞在严森手里,道,“按这个样子找,快点!”

和牛肝菌不同的是,松茸是群居植物,也就是说,通常在一个地方找到了一棵,四周围可能会有第二棵第三棵。

严森叫道,“黎,这里。”

秦黎立即扔下找了一半的菌塘,飞奔过去,只见树根旁边的落叶底下长了一对双胞胎松茸。把落叶扒开后,一股菌菇的清香立即飘了出来。肥大的圆顶,还有结实的菌柄,这无疑是顶级品质啊 ,关键还是一双!

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秦黎小心翼翼地将松茸割下来,放进篮子,笑得几乎合不拢嘴。

这个林子里真是到处是宝啊!

为了让松茸继续生长,不破坏它的菌塘,必须要将它的根放回原处,这样来年才会更繁盛。

两人在林子里呆了一个上午,摘了至少有五六公斤,两个篮子都装不下了,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家。

严森问,“今晚吃什么?”

秦黎,“黄油煎松茸,松茸蒸蛋,松茸清汤,总之,今晚松茸管饱!”

回到家后,秦黎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清理松茸。

这些松茸很干净,根本不用放水里洗,事实上,新鲜菌菇都不能洗,一遇到水就容易烂。清理的时候,只需要用刀刮掉表面的泥土,拿纸巾稍微擦一下就行。

她把松茸切成一片片,太薄了容易焦,太厚的不容易熟,所以必须厚度适宜。完了之后,她切了一小块黄油放进锅里。

当温度上升的时候,黄油渐渐融化,滋滋冒着烟,然后把切好的松茸片放进去。黄油本身就是咸的,再加上松茸本身气味香浓,根本不需要加其他调料。

松茸被煎熟后,蒸发了一部分水分,菌柄卷曲起来,香味四溢。秦黎迫不及待地叉了一片出来送到嘴边,一口吞下。

哇,不禁味道鲜美,口感更是爽滑溜顺,堪称极品。

严森也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菌菇,吃了一口就再也停不下了,连自己采的牛菌菇都不要了。

秦黎一边咀嚼,一边口齿不清地道,“明天我们再去树林!”

严森默默地点了点头,好吧,为了一饱口福,就算是什么毒菇,他也豁出去了!

第七十三章

已经进入九月, 天气变得阴潮多雨,温度降到十几度, 小木屋里没有暖气, 晚上必须盖一条厚被子才行。

山上的草被牛群啃得差不多了,三个月的放牧期限也快结束了, 原计划定在下个星期五出关。还有最后十天, 已经进入倒计时,秦黎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 小龙女终于出古墓了;紧张的是,走之前还有很多事要处理。

放牧期间挤的奶要做成奶制品, 到时候一起运下山;下山前清理工具设备, 防止发霉, 以便明年再次使用;临下山前一天,采集山上的野花,和耶稣玛利亚的画像一起编制成花圈, 套在牛头上当装饰。

把牛刷洗干净,打扮得漂漂亮亮, 比牛魔王还要神气,然后再物归原主。回到村庄后,会举行一个小小的交接仪式, 人们载歌载舞,以此庆祝放牧人平安归来。

往年这些事都得严森一个人做,今年有了帮手,俗话说的好,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所以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

日子一天天过去,眨眼就到了出山的那一天。

托马斯和其他村民提前一天上山,先把奶制品运下去,再回到山上睡一晚。第二天一早,各就其位,齐心协力把牛赶下山。

这一天,没有下雨,天空是出奇的晴朗。仍然是六个人,两个人一组,分成前中后三段。这次托比没有来,大概是上次被秦黎吃蟋蟀的事刺激得心里阴影面积太大,以至于三个月了还恢复不过来。

不过,秦黎本来就和他不对付,他不来那就更好。

下山路比较好走,就是要小心,不能让牛与牛之间靠的太近,以免把头饰挤落。人和牛,浩浩荡荡,走了四个多小时,快到中午的时候,终于到了山脚下。

放牧节也算是阿尔卑斯地区的一个重要民俗节日,那五十头牛穿着盛装从山里走出来,脖子上的铃铛叮铃叮铃,牛蹄子踢踢踏踏敲打地面,真有一种地动山摇、荡气回肠的感觉,想想都觉得壮观。

秦黎觉得这景致很难得,不拍下来太可惜了,于是赶紧从口袋里拿出手机,给严森和牛群从各个方位都来了一张。

快到村庄的时候,道路上已经聚满了人,还真有一点人山人海的气势。秦黎恍恍惚惚地觉着,好像全镇的人都出动了,自己终于又回到了人间。

上一篇:剩女的全盛时代 下一篇:三十五度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