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37)

“等你高中毕业了,万一能推荐上大学,将来成了国家干部,爸妈知道了得多高兴啊!”

鲁盼儿说得嘴都干了,可鲁跃进摇着头就一句话,“我不上学。”

看看就到中午了,鲁盼儿只得先做了饭,等丰收丰美放学回来一起吃了,下午又劝跃进,“你个子虽然高,可年纪还小呢,回队里参加劳动,工分也不能太多。接着读高中也不过一年半的时间,花不了多少的钱。到时候如果不能推荐上大学,再回家参加劳动也来得及。”

“来,听姐的话,赶紧拿了东西,姐骑自行车送你到公社。”

可跃进就是油盐不进,怎么说都不答应。眼看着就要错过去县城的班车了,鲁盼儿一气之下上前就捶了他几下,“你再不听话!再不听话我就打你!”

弟弟一向淘气,以前鲁盼儿气得狠了也曾打过跃进和丰收,但不过随手拍一下,吓唬吓唬而已,往往他们也立即就跑掉了。不想今天跃进犯了倔脾气,竟一动不动地被她打了好几下。

鲁盼儿打得手痛,心里更痛,估计着时间赶不上长途汽车了,忍不住大哭了起来,“跃进!你再不上学,我打也把你打去!”

跃进也哭了,“姐,我不去了,我们一起供丰收和丰美上学吧!”

姐俩儿抱头哭了一场之后,却依旧谁也说服不了谁。

看着丰收和丰美就要放学了,鲁盼儿就说:“等到晚上我们去找杨老师吧,让杨老师给我们出主意。”

正要去厨房做饭,杨老师带着丰收和丰美来了。

鲁盼儿赶紧去烧水,如今她没有心思,家里连热水都没有,“杨老师,你先坐一会儿。”

“别忙了,鲁盼儿,”杨老师拦住她,又叫跃进,“来,我们一起坐下来,商量商量接下来的打算。”

鲁盼儿就说:“我正想晚上去请教杨老师……老师,你说跃进是不是应该继续上高中?”

“是应该,”杨老师就说:“鲁跃进,老师明白你想留在生产队挣工分,帮着家里过日子。但是,你想过没有?你父母,你姐姐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以为自己很懂事,可其实却伤了她的心。”

鲁跃进就低下了头。

自己说了半天,不如杨老师一句话,鲁盼儿见他被杨老师说服了,放下了心,“跃进明天就回襄平高中。”

鲁跃进果然不再反对。

杨老师拍了拍跃进,“带着丰收丰美做饭去吧,我跟你姐再说点事儿。”

跃进就带着双胞胎出去了。

杨老师看着最喜欢的学生,轻轻叹了一口气,“鲁盼儿,你也继续上高中吧。”

鲁盼儿再没想到杨老师会这么说,下意识地摇头道:“不行的,家里总要有人挣工分,做家务,种自留地,养猪养鸡……”

“论起资质,你比鲁跃进还好,每天只想着家务、猪、鸡太可惜了,老师供你们姐弟上学。”杨瑾就又说:“相信老师,老师很有钱的。”

“丰收和丰美,还可以继续托在陈家,或者吴队长家也行,你和跃进一起上高中。别人问起来,你只说是鲁副书记和鲁婶儿攒下的钱。”

“你也不要有负担,将来你长大工作了,有余力就把钱还给老师,还不上也不要紧。”

“老师不希望你的学业白白荒废了。”

杨老师劝自己的话与自己劝跃进的话有些相似,鲁盼儿当然觉得很对,甚至她差一点就答应了,因为她的确很喜欢上学。

而且,她还知道杨老师是真心帮自己上学的,如果自己能推荐上大学,他可能比自己还开心呢。

将来自己长大了,挣到钱也一定会还杨老师。

但鲁盼儿还是一点点地清醒了,“杨老师,我不能去。我退学回家是要挣工分养家,但也不全是因为钱。虽然丰收和丰美以前托在别人家里,但那不过一两个月,妈也会经常回来看他们,现在把他们整年放在别人家我怎么也不放心。就是跃进,他在襄平高中岂能安心学习?”

“虽然我也想上大学,在优美的校园里读书、学习,可是留在红旗九队参加劳动,养猪养鸡,做饭做家务,把鲁家好好地维持下去,也没有什么不好的。”鲁盼儿用清亮的眼睛看着杨老师,“谢谢你,老师。我是跃进、丰收和丰美的姐姐,有责任把他们都带大。”

杨瑾心里也明白鲁盼儿退学是最眼下最合适的选择,而且他也明白这一次鲁盼儿牺牲自己退学与重男轻女无关,她比鲁跃进大,比鲁跃进懂事,能独立支撑起家门,但是他还是为心爱的弟子遗憾,因此便想帮着鲁盼儿完成学业,至少读完高中。

可听了学生的话,他不得不点了点头,“鲁盼儿,你还真让我刮目相看,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可不懂得这些道理。”

鲁盼儿并不相信,“杨老师,我可没有你有学问。”

“不只是学问的事,这里面有人生永恒不变的道理。”

鲁盼儿一时不能全懂,但是她明白杨老师是赞同自己的,便起身道:“杨老师,我去做饭,你也在家里随便吃点儿吧。”

“不了,我还有事儿呢。”杨瑾说着便走了。

第二天,鲁盼儿送走了跃进。

接着鲁二龙也重新回到学校,听说后奶决定大龙和二龙一个继续读高中,一个回家参加劳动。二姑就为两个侄子作主,让他们抽签决定,最后二龙抽中了写着上学的纸团,大龙就和陈建国、鲁盼儿一样退了学,留在队里参加劳动。

周末的时候,鲁跃进竟然回来了,还带着许琴、万红英、郑峰、胡一民、赵剑等好几个同学。

第30章 无怨无悔

同学们到家里时,鲁盼儿正与陈婶儿在家搓玉米。

红旗九队虽然将许多旱地都改了水田,但还有一大片田地因为地势高而只适合种玉米,每年队里产量最大的还是玉米,各家分得最多的粮食还是玉米。就比如今年,每人口粮分了二百八十斤大米,六百斤玉米。

不过玉米分到社员家中,并不是直接可以吃的玉米粒,而是带着玉米棒的——上交的玉米送到公社,那里有专门的脱粒机,将成堆的玉米棒放进去机器轰隆隆地响上一阵很快就脱好粒,但是队里却没有,家家也不愿意把分到手的玉米送去脱粒,一方面要花钱,一方面机械脱粒会损失一些粮食。

六百斤玉米,听起来挺多,但其实是毛重,去了玉米棒只有三百多斤,再打成能吃的玉米碴还要损失一成左右,自家搓玉米总是能省一些,而且还不用花工钱。

何况搓玉米也是有趣的事。

冬天的时候,一家人,或者三五个邻居凑在一起,团团坐在炕上,围着大笸箩一边搓玉米一边说闲话儿,几千斤的玉米没两天就搓完了。大家就再换一家,互相帮助着就把活儿干好了,又一点也不寂寞。

鲁盼儿不愿意与大家凑热闹,就一个人在家里做,不想陈婶儿来了,两人一边干活一边轻声细语地说着话,倒把愁思去了大半。

上一篇:打脸狂医 下一篇: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