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28)

胡一民被鲁盼儿叫出来,满脸地不耐烦,听罢立即回绝,“我们班不需要!”

鲁盼儿见胡一民要走,赶紧拦住他说:“怎么能不需要呢?我弟弟鲁跃进就在二班,他英语学得就很不好……”

“他学的不好与我有什么关系?”胡一民转身走了,“我不需要!我家里就有录音机!”

“可是,你是班长!”鲁盼儿就向胡一民的背影喊道,自己问的并不是胡一民一个人,而是整个二班。

胡一民转过头,冷冷一笑,“你不就是想帮你弟弟抢我的班长吗?别做梦了,孙老师才不会同意!”

鲁盼儿再没想到胡一民竟然这么想自己,气得呼呼喘着粗气,冷静了一会儿才平息了呼吸,也意识到二班的矛盾比一班还要深,无怪跃进那样讨厌胡一民,又与大龙二龙他们走得近。

可自己只是一班的班长,怎么也管不了二班的事。

鲁盼儿从此每天下午都会选一节自习课给大家放录音读课文,一班的同学大多数都很欢迎——大家没有英语基础,学得很吃力,而且英语又不比数学语文,可以自己学,班长组织大家一起读课文,的确很有帮助。

至于赵剑等县里的学生反对,鲁盼儿也不强求大家都一致,想学的就在教室里学习,不想学的完全可以到操场上活动活动。

出乎意料的是许琴,她的英语成绩比赵剑他们都要好,听说她自己就有一台录音机,可她每天也一起听录音读课文,有一天鲁盼儿有事,她还主动承担起借录音机,放录音,带同学们学英语的责任。

鲁盼儿挺感动的,找了个机会对许琴说:“谢谢你呀。”

许琴笑也没笑,只是平淡地说:“我是学习委员,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鲁盼儿有心借此机会团结许琴,所以就特别礼貌地感谢她,没想到却被她顶得哑口无言,正与上次在门前的情形相反。想想的确是自己不对,许琴是学习委员,她带着大家学习英语是应该的,自己完全没有必要谢她。

但是,与许琴嘲笑同学相反,鲁盼儿觉得自己是好心,所以心里特别委屈,本来她听了杨老师的劝告打算团结胡一民和许琴的,既然他们都不肯与自己团结,也只能先不管了。

不过,对鲁跃进她却不会放任,先是严肃地警告他不许再与胡一民发生任何冲突,又在学英语的时候将他叫来一起学习。

二班还有几个同学主动来学英语,鲁盼儿也都欢迎,让他们搬了椅子坐在一旁,放完录音之后就回去。毕竟是自习课,只要不吵闹就不会影响学校的纪律。

过了十一,天气就变了,白天还暖洋洋的,可到了夜间就很冷了,有时半夜都会被冻醒,做早操的时候更是冻手冻脚。

要是在家里时,早已经添把柴把炕烧了起来,可是学校的教室和宿舍还都没有烧炉子烧炕。听上一届的学长们说,去年学校到了十二月才开始取暖,因为煤炭紧缺,上面拨下来的不够整个冬天用,只能晚一点取暖。

这一天杜老师到了教室,很高兴地对大家说:“今年襄平化工厂支援学校几十吨煤炭,这样到了十一月学校就可以开始采暖了。但是化工厂的车辆很紧张,需要学校派人拉回来。经学校领导们决定,把拉煤炭做为劳动课的内容,各班轮流参加,明天就轮到我们班了。”

同学们一声欢呼,“太好了,不用再挨冻了!”

“这一次的劳动课与平时不一样,第一要离开学校,第二要占用一天的时间,所以大家一定要遵守纪律,保证不出事故!”

学生们整天在学校里,平时以学习为主,听到能离开学校,都很兴奋,“老师放心吧,我们一定遵守纪律,不出事故!”

杜鹃老师就详细安排了,“学校借到了十六辆平板车,所以每次只能派两个班级参加劳动,每个班负责八辆车。”说着让班长分了组,定好明天早饭后在食堂门前集合。

第二天,鲁盼儿在食堂门前让一班的同学排好队,点了名,见一班的孙老师骑着自行车过来,带着学生们取了八辆平板车要走,而杜老师还没有过来,便有些着急,就跑过去问:“孙老师,看到杜老师了吗?”

孙老师摇摇头,“昨天校长安排我们两个班拉煤,杜老师一定会来的,你们再等一会儿吧。”

正在这时杜老师匆忙跑了过来,“孩子昨晚发烧,现在还没退下去,我去不了化工厂了。孙老师,请你帮忙把一班一起带去吧。”

孙老师就说:“那好,让一班的学生跟着我们班就行。”

杜老师又将鲁盼儿叫出来,“老师不能去了,你更要负起班长的责任,一定带着同学们平安地把煤拉回来!”

鲁盼儿郑重地点头,“杜老师,你放心吧,我一定做到!”

杜老师就又叫了几个班委,“你们一定要听从班长的指挥,团结一致,胜利地把煤拉回来!”又特别点了一句,“许琴,你听到了吗?”

许琴和大家都答应了,“是!”

鲁盼儿就带着几个班委取了平板车,跟在二班的后面出发了。

第23章 夹枪带棒

化工厂建在襄平城外二十几里的地方,孙老师在前面骑着自行车带路,二班的同学们在前,一班在后,八个身强力壮的男同学拉着空车,其余的同学们站成两排,鲁盼儿便带着大家唱歌,“团结就是力量——预备——唱!”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大家踏着歌声,整齐地走在马路上,昂首挺胸,心怀舒畅。

没一会儿,二班也唱起歌来,两个班就像赛歌一般,一个班一首,把会唱的歌都唱了一遍。

这时也就到了化工厂。

化工厂是襄平最大的工厂,也是最好的工厂,鲁盼儿在红旗九队时就曾听过,她的二姑夫就是化工厂的工人,工资高,粮食定量高,还时常发劳动用品。不过,二姑是大龙和二龙的亲姑,她每次回红旗九队,带来的好吃的都只分给大龙和二龙,却不会给自家。

当初二姑的嫁妆正是用爸爸的工分置办的,妈妈曾悄悄告诉自己二姑与后奶一样忘恩负义,鲁盼儿也就当自己没有二姑了。

今天为学校拉煤到化工厂,鲁盼儿没打算去见二姑,只带着自己班的同学们在厂门口等侯。

眼看着就到了中午,化工厂的门口聚了越来越多的人,就在墙边排成一排,有卖各种东西的,粮食、蔬菜、吃食、各种用品;又有人专门收厂里发的毛巾、手套、工作服等等;最令鲁盼儿吃惊的是工厂还派人在门口专门收抹布——听说是专门擦机器用的。

鲁盼儿还看见大龙和二龙悄悄地离开同学们,去了东边几排整齐的红砖房里,听说那里是化工厂的家属院儿,她还注意到他们回来时衣兜都鼓了起来。

孙老师进了化工厂的办公室很久才出来,身边多了一个穿着中山装的中年人,这人带着大家走进化工厂,又向前走了许久才到了锅炉房前。

上一篇:打脸狂医 下一篇: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