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215)

鲁盼儿摸摸他的头,黑黑的发很硬,扎在手里有些痒,她的心更软了,“放心吧,我不会打你的。”

又噗地笑了,“小郭是很好玩儿,每天回来提到哪件东西多少钱小心翼翼的,只怕我立即跳起来骂人,然后见我没说什么再悄悄松一口气。”

杨瑾也笑,又说:

“其实我劝小郭留上几件好的,摆在家里很漂亮,无事时还可以玩赏,哪怕将来再卖也不亏。

可是他就是不听,不管多珍贵的东西,只要能换成钱就立即换了。”

“他喜欢的是钱,你喜欢的是这些物件儿。”

鲁盼儿说着拉开他的手,“今天早上送梓恒回来见商店里有牛肉就买了几斤,放在灶上用小火炖到现在,我先给你盛一碗。”

杨瑾却不松手,还把头往她怀里蹭,“你对我最好了——担心我熬夜伤身体才熬的汤,我以后不熬夜了。”

“知道就好。”

鲁盼儿推他,“我去盛汤,”“弟妹,炖什么汤了?”

小郭说着掀开棉门帘进来了,“我闻着很香呢。”

“牛肉汤。”

鲁盼儿赶紧推开杨瑾向前走了几步,招呼小郭,“我就去给你们盛汤。”

牛肉汤熬了大半天,十分香浓,小郭开心地喝着,“真是感谢弟妹,费了这么多工夫给我们熬汤,这几天我都吃胖了。”

小郭住了一周,病假时间到了才不得不回襄平县。

不过,没多久,他又来了,带了许多东西,“北京文物局收购点给的价钱最高,一个康熙官窑的小碗能卖五元钱,大一点的能卖八元十元的,比省城高上几块钱呢。

而且这边的老师傅眼光又好,是不是文物一眼就看出来了!”

这时杨瑾已经开学了,只能利用周末陪着小郭去文物局收购点儿。

不过小郭也不再去文物局收购点儿消磨太多时间了,他真正的目的是卖东西,学知识不过为了赚钱。

就这样,小郭成了家里的常客,他通常在周末清早到北京,与杨瑾去文物局收购点儿,住上一两夜回襄平,甚至当晚就回去了。

鲁盼儿每每请他帮忙给丰收和丰美捎些东西,倒也方便。

当然,家里的文物越来越多了,到处摆得满满的,就连屋外窗台上也多了些杂七杂八的,都是小郭被打了眼的物件——也就是古玩生意中上当的假货,文物局不收,他不要了便随手放在那儿。

有一天蔡颖看到便高兴地抱走了,她最擅长废物利用:

民国的碗盘洗净了她和小豆吃饭用;残了一处的梅瓶并正好插鸡毛掸子;品相一般的明代民窑笔洗用来喂鸡,大杂院里有人养鸡,她也养了两只,诸如此类。

鲁盼儿也免不了“文物”再利用,那只云龙纹大罐子腌咸鸭蛋,青铜鼎放杂物,钧窑大盘养蒜苗,宋代胭脂盒放香皂……

就是这样,也用不许多,有一天她下了决心把家里重新收拾一番,除了杨瑾每天都要研究的那只青铜簋之外都用旧布包了放到木箱里,再塞入床底下,“家里总算清爽了,丰收和丰美的床也空了出来。”

杨瑾为每一只箱子编了序号,又做了一份清单,用的时候可以很方便地找到,但是不能随时看到那些精美的文物他还是遗憾的,“我们要是能买一个大一点儿的房子就好了,可着一面墙打博古架,把所有的文物都摆出来。”

“我也觉得家里的房子有点儿小,现在丰收丰美和跃进假期过来时就很挤了,将来他们要是都来北京上大学,再加上梓恒和梓嫣也在不断长大,我们家便住不下了。”

鲁盼儿想了想,“按那天我们讨论的,房子以后一定会更不好买,也会更贵,还不如现在就买呢。”

杨瑾其实不过随口一说,就是那天的讨论,也早没放在心上,但是认真思考一番,“我还是以为自己的观点不错,我们就买一个更大的房子吧。”

第171章 没有办法

杨瑾和鲁盼儿现在住的房子买来时很顺利, 而蔡颖也很快买到了她满意的房子, 但是没想到他们再找房子却一直没遇到合适的。

不必说他们想要的大房子, 就是与家里现在住的房子相当的都很少,偶尔遇到几处杂院里的,他们根本不想要。

“果真找不到了, ”钱进就说:

“过去的老私房本来就少,好的更少, 想卖的人更更少, 现在新盖的好房子都是单位分配给员工的, 根本不允许买卖。”

杨瑾和鲁盼儿也承认他说的对,“那就没有办法了?”

“若说办法也不是没有,”钱进想了想, “我们国家批准了商品房, 允许自由买卖,今年上海第一个试行——你们可以等一等,过几年北京也会有的。”

“过几年?”

鲁盼儿就说:

“现在家里就住着很挤了。”

“但是过几年杨瑾工作了, 单位一定会分房子的。”

钱进又举了例子, “你们看我家,今年就能分到一处房子——新盖的单元房, 五十多平米,两间屋子, 有独立厨房, 有集中供暖, 还有煤气……”

住在变压器厂附近, 鲁盼儿自然也早听过厂里新盖的房子有多好,但是,“你们家在变压器厂有四个职工,你父亲五十几岁了,你大哥是车间主任,又是三代同堂,才能分到房子,我们要等到什么时候?”

“你这种论调太悲观了,”钱进摆手反对,“以我学的知识来看,现在的经济形势很好,各单位都在盖房子,我们这一代一定比老一辈更早地分到新房子。”

“你这个学经济的总是讲宏观,我想的就是自己家什么时候能住上大房子。”

鲁盼儿嘀咕着,“肯定要好久好久。”

杨瑾也说:

“纪老师建议我本科毕业直接读研究生,所以我工作分房子的时间还要延后。”

也跟着帮忙找房子的赵新月突然想起一件事,“杨瑾,你父亲的问题还没落实政策吗?

我有一个亲戚情况与你家相似,现在单位发还他家许多被没收的东西,还有几间房子——要是这样,你的问题不就解决了?”

“前些时候我收到父亲平反的通知,可再没别的了。”

“要是你们家的房子发还了,每人一间屋子还多呢!”

钱进也笑,“再不用买什么房子了。”

“听说并不是全部发还,我家亲戚原来有一个四合院,没收后只给他们留下两间屋,这次落实政策又还了几间,似乎还补了些钱。”

赵新月并不是特别清楚,便催道:

“杨瑾,你可以到学校问一问。

报纸上一直说落实政策,各单位都应该执行的。”

“我们家当时情况还不一样。”

杨瑾就说:

“那时我父亲病得很重,交给我一些钱,嘱咐我离开北京。

然后师兄帮着我办理了后事,又将我安置到红旗九队,而家里我就再没回去,一间房子都没留下。”

“你们应该去找找。”

上一篇:打脸狂医 下一篇: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