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212)

蔡颖曾经提起过她的弟弟,家里最小的孩子,难免多受些宠爱,她也特别疼这个弟弟,没想到就是这个弟弟居然又哭又闹地跟姐姐抢接班名额!

鲁盼儿明白蔡颖心里的苦涩,吴家人欺负她就算了,回到北京亲弟弟也是一样,可蔡颖生性懦弱,不会争也不会抢。

既然事情已经改不了,她再一次劝道:

“蔡颖姐,你下决心自己买一处房子搬出来住吧。”

“买房子?”

刚刚还在不平的赵新月却摇摇头,“杨瑾和你情况很特殊,毕竟你们在北京没有家,也没有户口,不得不买房子。

可我们毛巾厂住房紧张的人家特别多,从没有人买房子。”

“眼下蔡颖还能在家里的饭桌上住,等到她弟弟结婚,她和小豆儿住到哪里?”

鲁盼儿问。

同为毛巾厂的职工家属,赵新月很了解蔡家的情况。

他们家住房紧张,在毛巾厂都要排在前面:

蔡颖的大哥大嫂二哥二嫂各带着几个孩子住在一间屋的上下床,而蔡颖回来后连一张床都没有,晚上带着小豆儿住在奶奶、父母和弟弟屋子里的饭桌上。

弟弟已经抢先接班了,接着就是找对象结婚,家里再添新人,恐怕蔡颖连那张桌子都保不住了。

赵新月沉重地点点头,“将来你弟弟再闹上一回,你可不是没有住处了?

但买房子可不容易呀!”

蔡颖也一直觉得买房子是不可能的事儿,但今天她突然动了心,“我真想买一间房子,不用多好,也不用多大,只要能够我和小豆住就行了。”

“买了房子心里就有了底气,”鲁盼儿比赵新月更能理解蔡颖,“我是农村户口,也受到过鄙视的目光,可是我在北京有自己的家,安安心心地住在这里,再做衣服挣钱,一点儿也不在意别人的想法。”

王晓霞微笑着开口了,“现在买房子虽然难,但是北京的房子会越来越难买的,蔡姐还是早些买吧。”

大家都是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很新奇,“为什么?”

“从历史的角度,只要时局稳定,京城的房子都会价格飞涨。”

王晓霞还顺口举了几个例子,“唐代的韩愈给儿子写了一首诗,‘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

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就是说他当了三十年的官才在京城买了房子;北宋的欧阳修也慨叹过,‘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

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一代文学大家,买不起京城的房子,只能租着又破又小的屋子住……”

女生们讨论的时候,男生们在厨房做菜——陈大为端了一盘红烧鲤鱼进来,因听了一句,便停下脚步,“你也说那是历史了,现在却不会,我们国家与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一样,实行福利性分房,所以北京的房子不会涨价的。”

“对,”赵新月赞同,“房子是由单位分的,不用自己花钱买,当然也就不能涨价了。”

“可是福利分房不可能覆盖到所有人,而京城的人口是一直增加的,”王晓霞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虽然说历史不会重现,但时代的发展其实是螺旋上升的,情况总是相似,时局稳定后做官的、做生意的、文人墨客、各类的艺术家……

都会逐渐向京城汇聚,京城的房子总不够用,只能越来越贵。”

菜做好了,男生们回到屋里,自然而然地加入议论,钱进坐在王晓霞身边,意见却与她相反,“随着知青返城,北京的人口确实越来越多,住房也越来越紧张,不过眼下北京各单位都在建房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能分到房子当然不会去买——我是学经济的,这叫‘非经济发行’,所以房价并不会涨价。”

“我倒是支持小霞,北京的房子现在就供不应求,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人来北京,只能越来越贵。”

杨瑾也表明观点。

两方争论起来,涉及面也越来越大,经济问题、人口问题种种,又旁征博引,举出无数的事例……

鲁盼儿打开一瓶通体葡萄酒给大家倒上,“大家只说蔡姐的房子是不是应该买吧。”

钱进却先问:

“毛巾厂盖新房子了吗?”

“盖是盖了,不过只盖了两栋楼,一共六十多户,现在大家都盯着呢。

听我爸说,要按工龄、职务、家里人口、住房情况分配,蔡叔叔已经退休不能再分,倒是蔡大哥有可能分到别个腾出来的一间小房,蔡二哥和小弟都没有希望。”

“就算蔡大哥一家搬出去了,家里住房宽松一点儿,但小弟迟早也会结婚,又回归了原点。”

鲁盼儿就说:

“所以我觉得蔡姐还是应该买房。”

“宏观问题与微观问题不能混为一谈,眼下大多数人不必买房,当然大家也买不起,单位会根据情况分配住房的。”

钱进摇摇头说:

“但是蔡颖情况不一样,她近期不可能有工作,也不可能分到住房,倒是可以买。”

“蔡颖本可以再等等,毛巾厂迟早会给她家再分房子,居住条件一定会改善的。”

陈大为说:

“不过,你弟弟太自私了,就怕你家分到房子也没有你的住处,还是买吧。”

“毛巾厂明年还打算盖两栋楼,可是还不知道上面会不会批呢。”

因此赵新月也说:

“蔡颖,我也支持你买房子。”

大家思路虽然不同,但落到蔡颖买房的问题上,最后的想法竟然是一致的,蔡颖就下了决心,“你们肯定都是为了我好,我就买吧。”

第169章 一个条件

蔡颖虽然决定买房, 但是她又提出一个条件, “我只买一间房, 不能超过三百块钱。”

“哪里有不超过三百元的房子?”

赵新月就说:

“杨瑾的房子花了一千二百元呢。”

一个生产队的,鲁盼儿最了解蔡颖的情况,她应该只有三百元钱, 便笑着说:

“房子不同别的,要一直住着, 总要买差不多的, 钱不够的话我可以先借你。”

大家都想帮蔡颖的忙, 但是在座的都是学生,尚且向家里要生活费呢,谁也拿不出不钱。

“百无一用是书生。”

陈大为叹了一声气, “下学期我省点生活费借你。”

钱进倒好些, “我还有二十元钱,你先拿去。”

“不用,不用!

谁的钱我也不借!”

蔡颖赶紧摆手, 她最怕借了钱还不上, “要是附近买不到,我就到阜成门外买, 那里一准儿便宜。”

“那里倒是能便宜,不过你接毛线活儿就远了, 坐公交车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市中心, 恐怕会耽误交活儿呢。”

鲁盼儿就说。

陈大为也说:

“最好离同学们近一些, 大家来往方便。”

“买房子又不是想买就能买的, ”赵新月就说:

“我们明天就分头找一找,还要看能遇到什么样的。”

同学们都特别热心,又发动了亲朋好友寻找,最后还真找到了一处符合蔡颖要求的房子。

上一篇:打脸狂医 下一篇: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