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169)

第137章 功劳最大

夏日里农家的日子最为悠闲, 鲁盼儿在家养胎;杨瑾照顾妻子,又抽空去襄平县里见了师兄、小郭, 回家时再带些吃食。

这个假期里,丰收丰美也与先前不同了,学校留了暑假作业,每科一个本子,上面印着日期,他们每天都要按日子写好。姐姐和姐夫还会额外给他们布置一些功课。

唯有两岁的梓恒不用学习,每天跟着生产队里的小朋友们一起玩。

七、八月里大家议论最多的又是高考。

今年是全国第二次高考,关于考试时间、地点、报名方法等种种问题很早就在报纸上刊登出来, 大家也不像第一次那样懵懵懂懂,更多的人重视起来, 提前很久就开始复习,也在更多的期盼中参加了考试。

考试结束一个月之后, 录取通知书陆续到来,公社里又有三个知青考上了大学,再一个就是陈建党。

与知青不一样,陈建党可是真正的农家子弟, 也是红旗九队, 不, 整个红旗公社中第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考上大学的。

陈婶儿家出大学生了!

陈建军和万红英那点子不要脸的破事早被大家扔到了脑后, 社员们见了陈婶儿满满的都是羡慕。

陈婶儿一扫先前的郁闷, 也不再躲在家中,挑了两只最肥的母鸡捆了翅膀, 带着建国、春妮和建党去了杨瑾和鲁盼儿家里,“要是没有你们两位老师,建党怎么能考上省城的师范大学呢?这两只鸡给鲁老师坐月子煮汤喝。”

“这可不成,陈婶儿赶紧拿回去。”杨瑾和鲁盼儿都摆手反对,“家里不养猪,就多养了鸡,坐月子够用呢。”

“这是我们家的心意,必须收下!”宋春妮不容分说,将两只鸡解开放到杨家院子里。

“高考太难了,建党年纪又小,我先前还当他今年一定考不上,早准备好了让他再读一年高中,结果他就考上了。”建国笑着拍拍自家三弟的肩头,又看看媳妇,“还是春妮儿一直说建党能行,还说他可是一直跟着杨老师和鲁老师学习的呢。”

“春妮是比我们都有眼光呢。” 陈婶儿也诚心表扬自己的二儿媳妇。

看着兴高采烈的一家人,杨瑾和鲁盼儿也都笑了,“建党学习一向努力,考上大学也不出乎意料。”

春妮便笑着问起上大学应该准备些什么,就在不久前,鲁盼儿才替杨瑾准备了行装,此时便一一道来,“衣裳被褥、日常用品种种都要比高中还要再全一些,省城毕竟远多了,不能常回家;还有大学不像高中可以交粮食吃饭,要准备伙食费的……”

陈婶儿便吸了一口冷气,“要花多少钱呢!”

“妈,这些事儿你就别管了,春妮儿心里有数儿。”陈建国就说:“不管花多少钱,我们都要供建党上大学!”

农家供一个高中生都是很吃力的,眼下陈建党就上大学了,建设跟丰收丰美一样升学到襄平高中,建立则升初中,三个学生,压力是很大。鲁盼儿笑着告诉陈婶儿,“建党考上的省城师范大学,不但不收学费,不收住宿费,还有补助,比别的学校都省钱呢。”建党报志愿,正是她帮忙选的。

建党之所以报的师范大学,当然考虑到这个原因,“杨老师和鲁老师说了,师范院校的花费比别的学校能省一半多呢,我也一定好好学习,争取像杨老师一样得奖学金,减轻家里的负担!”

春妮也说:“妈,你别担心,原先说给家里人都换新棉袄新裤先不做了,钱、布票、棉花票都先紧着建党用。”

陈婶儿果然便不管了,只笑着与建党向杨瑾打听大学的情况,鲁盼儿与春妮坐在一旁,悄声笑问:“怎么,如今你当家了?”

“嗯,”春妮见婆婆和丈夫都被杨老师的话吸引住了,低声说:“先前婆婆当家,建国和我挣钱都交给婆婆。前些天建国不知怎么突然改了主意,说婆婆管家小钱上仔细得紧,大钱反倒乱用,一定要让我来当家,不但不让我交婆婆工资了,就连他挣的钱也都交我了。”

看来宋春妮不只制住了万红英,还顺带着将管家大权抓到了手里。鲁盼儿一笑,却是赞成。陈婶儿心好,可没文化,比起聪明伶俐的宋春妮差远了,只是,“别亏了陈婶儿,老太太不容易呢。”

“我知道,建国让我当家,我当然要把家里管好呢。”宋春妮一笑,“明天我跟建国去县城,给建党和建设置办上学的东西,你要带些什么吗?”

鲁盼儿是心思细腻的人,早将丰收和丰美的东西准备得差不多,如今只差不多几样,请春妮帮忙捎回来倒是正好,便笑着说了,又起身去拿钱。

宋春妮抢先拉住她,“钱我们先垫着,买回来再给。”

若是旁人家,这时候钱恐怕就不凑手了,可陈家却不一样,就算建军不再邮钱回来,可建国打家具挣了不少,再加上春妮当民办教师的工资,不缺钱用,鲁盼儿也就不再推让,只等着东西买回来算清再给。

红旗九队的陈建党考上大学,在公社里引起了不小的影响,就在这时跃进被军校录取的消息也传来了。原来他在部队报考,录取通知书也邮到了部队,他收到信再给家里来信,便耽搁了些时日。

两个农家子弟,同一年考上大学,更加轰动了!

罗书记朱干事来了红旗九队,到陈家祝贺过后又来来看鲁盼儿姐弟们,见了面便哈哈笑了起来,“当初我想让跃进到化工厂上班,没想这孩子一心参军,现在又考上了军校,将来就是国家的飞行员,还真了不起!”

“我们也才接到信不久,罗伯伯和朱干事的消息还真灵通。”鲁盼儿赶紧笑着倒了水。

“一个小小的生产队,一年里考出了两个大学生,到处都有人传,公社里竟没有不知道的。”朱干事笑着说:“算起来正是你们夫妻俩的功劳——为红旗九队培养出两个大学生!”

大家都这么说,可是杨瑾和鲁盼儿自然不能将功劳都揽为已有,“小学只是基础,他们俩能考上大学,更少不了初中和高中老师的教导,跃进更是得到部队的培养。”

“不要再谦虚了,你们的功劳是最大的!”罗书记一挥手,“小学打好基础太重要了,所以我们今天过来找你们商量红旗公社小学的问题——走,我们一起去队部。”

鲁盼儿正是小学的老师,杨瑾虽然已经离开了红旗九队,但九队小学的情况他特别了解,便也一起跟着过去了。

大家路上喊了小春队长和宋春妮,一起进了队部。

朱干事就先介绍了情况。

原来在初中改为三年的同时,公社还考虑到每个生产队小学师资紧张、几个年级的学生一直混在一起上课的客观情况,决定将原来的几所学校重新组合为三所小学,严格的分班分年级分科目,创建正规的小学。

按各生产队位置划分,中心小学设在公社,另外两所分校分别落在红旗二队和红旗八队。中心小学和落在二队的一分校已经初步落实,只有原定落在八队的二分校现在还有许多困难。

上一篇:打脸狂医 下一篇: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