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戏凰(73)+番外

听张长史说了事情的原委, 她便记了起来, “噢, 我知道的。”当时自己听了王府没钱之后立即想到借此机会建小厨房, 接着就为此与郑典膳吵了起来, 便将长沙王成亲的贺礼忘记了——那的确也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张长史就问:“长沙王的亲事在即,如何办才好呢?”

这有什么难的,不就是府里没有钱了吗?可以拿金子或者绸缎去换呀,素波便问:“买一份像河间王或者江都王送给我们府里的玉器要多少钱?”此时人们最看得玉石,成亲时两位皇兄送的都是成对的玉器。

张长史就皱着眉头说:“两位皇子们送的玉壁都要值好几百金呢。”

“这么贵?”素波嘀咕了一句, “要是能把我们收到了贺仪重新送出去就好了。”可是何老夫人曾经告诉她那是大忌,那些贺仪都记在各府的帐上,重新拿出来一定会被发现的。而让人发现后胶东王府的颜面就全丢光了。

“果真就这么贵,我特别向河间王和江都王的王府长史打听过, ”张长史就说:“也不知道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钱。”

他们当然有钱了!素波听人说邓太尉打了几十年的仗,每一次攻城掠地所得的金银宝物数不胜数, 邓皇后嫁给皇上时陪嫁的钱几辈子也用不完,河间王和江都王是皇后的亲儿子,当然富贵非常。

自家王府是根本比不了的。

既然比不了,素波也不打算比了。比起生存,脸面这种东西又算什么?拿出几百金去给长沙王买贺仪,王府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她想了想, “你去领五十金买一对玉壁,再加上八十匹绸缎一同做为贺仪送到长沙王府吧。”

张长史就担心地说:“五十金买的玉壁恐怕不大好吧?”

成色虽然会差些,但总归是玉嘛。素波就说:“贺仪表达的是一份心意。”她从内心从没有认同自己是胶东王妃,所以对于胶东王府的人情往来也就不会真正放在心上,便是别人因此嘲笑,她也不会在意的。而且,胶东王不懂这些事也不会反对,她正好省了钱过日子。回想胶东王中午吃了那么多的羊肉,素波越发觉得自己的决定不错,王府吃饭的钱总要留足啊,因此送礼差不多就好。

张长史见王妃拿定了主意,也就转身去了,走到门口不免又回头嗅了嗅,终于忍不住说:“王妃小厨房里炖鸡的味儿可真香,倒有些像下官家里做的呢。”

素波就笑,“这砂锅鸡果然是按北地的法子做的,因此有些相似倒不奇怪。”又问:“张长史家里还有什么人?”

张长史随口说后只怕自己唐突了,不想王妃倒笑着与自己说起了家常,就笑答道:“下官父母早已经过世,长辈中还有两位叔叔,兄弟二十余人,子侄辈也二三十多人。”

这个时代往往都是大家族,兄弟堂兄弟都在一起排行,因此一辈人有二三十之多并不稀奇,素波见闻也不少了,便点了点头,不解地问:“既然令尊令堂都不在了,你到京城任官,怎么没将家小带来呢?”

张长史便道:“我原本是进京报捷的,来京城时还想着受了封赏后快马回去年前能赶上在家里过年呢,不想竟被王爷选为府里的长史。一时间倒来不及将家小接过来。”

什么?原来张长史竟是胶东王选的!估计他根本不明白,就是随意指的一个人吧。

素波听了这个消息立即明白了张长史所有不当之处,他本来就是一个边城的武将啊,硬是被问题儿童选来当长史,做得不太好是很正常的,所有的错都是胶东王的!

甚至素波还有些同情张长史了,懵懂之间被改变了工作,一个边关武将管王府里的琐事,连春节也没能及时回家,他还真不容易。因此就道:“如今天气已经开始回暖,张长史不如捎信接家小到京城,一家人团圆。正好我们王府有许多空房子。”

张长史就小心翼翼地看着王妃,“我也想着要将家小接来,又怕自己在王府里留不久,大家白折腾一回。”他虽然尽了力,但是也知道自己这个长史做得很差,经常受宗正寺官员的责备和其他王府长史的嘲笑,也许王爷和王妃一生气就将自己赶回边城了呢。

素波就问:“那你是情愿回边城还是愿意留在京里呢?”如果张长史的确不喜欢在胶东王府当长史,自己也可以想办法求宗正寺换一个人,他的确不适合当长史的。

若是在自己刚刚被任命为长史的时候王妃这样问自己,张长史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要回边城,但是在京城,在胶东王府过了这么段时间后,他已经适应了好多,也有些喜欢这里了,毕竟京城比起边城还是有许多好处的,因此他就迟疑地说:“将来我还是想回边城,那里才是我的家。但现在我又不急着走,还想好好看看京城是什么样的。”

素波就懂了,“这样啊,那你就将家里人接来,在京城住上些日子,带他们到处玩一玩,然后你们再一起决定,留在王府里也好,回边城也好。”

这正说中了张长史的心思,他不由得感动地说:“王妃,你真善良!”

做人嘛,善良是必须的。素波就笑了,“没什么的,要是我是你的家人,也愿意有机会到京城看看,将来回家时还可以把见闻讲给别人听。”前世的人都爱旅游,道理就是这样的。

张长史笑了起来,“下官到京城之前,大女儿大儿子都嚷着要跟着一起来,只是当时下官是随将军出公差,怎么也不能带着孩子,走的时候他们都眼巴巴地看着下官。”

“孩子们就是这样的,”素波就问:“你家的孩子多大了?”

“最大的是个女儿,过了年十三,和王妃差不多大,”张长史说到这里赶紧停住,躬身道:“下官唐突了,罪该万死!”

素波摆摆手,“我们就是说说话,你别行礼。”又道:“我过了年十四,的确与你大女儿差不多大。”而且她也不觉得这是什么冒犯,就像何老太太总是说自己与她的孙女差不多大,其实就是喜欢自己。而自己呢,也很享受大家的关爱。

张长史见王妃果然没有生气,越发觉得王妃着实是个和善人,便将平日没机会与人说的家常都倒了出来,“接着是个儿子,十二岁,已经能跟着我出门打猎了,再下面三个小的也都是儿子,淘气得很,又特别能吃,到山上打上两三只兔子一顿就吃光了!倒是个个长得跟小牛犊子似的,壮实得很。”

素波就赞道:“长得壮就好!”这时候很多小孩子养不大的,唯有身子壮的才能有更多的机会活下来。

张长史到京城这么久了,还第一次跟别人聊起了家人,满是大胡子的脸上现出了柔情,“他们要是知道能到京城,还可以住在王府里,一定乐得能把房顶掀翻了!”

素波就说:“你去仓曹那里多领十两金,送回家里给长史夫人做路费。”

“那怎么能行?”张长史又是摇头又是摆手,“府里银钱本就不够用,再说给长沙王买玉壁才只用五十金……”

上一篇:戏中意 下一篇:打脸狂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