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万里随波行(92)+番外

谢谢大家了!

☆、第七十一章

郑军师走后,谈话就有些跑题。滕琰以为燕王一定会问昌平的政务或是要让她献些计策,结果燕王在郑军师走后第一句话就是问:“公子从小就在道观长大?”

刚到这里就被迫撒谎,滕琰心里骂着郑军师,表面却笑着答到:“正是。”

接着自然就是问她道观的事了,作为一个被假定一出生就到了道观,又在了那里生活了十几年的人自然不能说她对道观不是太熟吧。

说起来滕琰前世自然旅游过,不过那时佛寺多而道观少,不象这里,道观多而佛寺少。她一面回忆在崂山去过的三清观,一面回答着燕王的问题。好在燕王没怎么去过道观,而且滕琰还可以借着为师门保密的理由拒绝回答一些问题,不过就是这样,滕琰也十分头痛,回答如何修道这些问题还好,她可以谈谈《道德经》、《易经》什么的,对于该怎样说在道观里的日常起居,如每天要吃几次饭,什么时间睡觉这些事,观里有什么规距,她编得真的很辛苦,偏偏燕王问得还特别详细。

一度她都以为燕王是知道她的身份了,故意在让她出丑,可是仔细看了看燕王,他端坐如山,面上一点情绪不显,但他的眼睛,清澈明亮,甚至还带着些想往,她终于断定这是对她的虚假经历很是好奇的原因,想到郑军师走前说的燕王从十二岁起就闭门读书,滕琰也理解了,虽然燕王身份高贵,出来带兵打仗也一年多了,但还是一个没有出过几次门的王子皇孙,对社会的见识并不多。

与晋时惠帝在天下荒乱,百姓饿死时问“何不食肉糜?”有点类似之处,虽然拿晋惠帝比有点不太合适,但根源其实都是对民间情况非常不了解。

因此滕琰也就不再紧张,一面回答,一面想着以后拆穿谎言时如何解释,直到听到燕王问:“听郑军师说,公子是到昌平探亲,被军师请来帮忙,过几年燕地平稳了,还要回到山中的道观?”

郑军师真是坑死自己了,滕琰想,燕王以后知道有人对自己说了这么多的谎话,会怎么样呢?不过,俗话说得好,一句谎言要由一百句谎言来弥补,她只好继续,“是啊。”

“当初道观为什么收下你呢?”燕王又问。

“哈哈,我也不知道,也许就是缘法吧?”滕琰打着哈哈说。

燕王没笑,盯着滕琰问:“如果有朝一日,本王也想进深山修道,可否?”

滕琰明白了她一直觉得不对的原因了,不完全是因为她没说实话,而是燕王关心的不对,他一个龙子龙孙,那么关心道观做什么?他问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难道他还想入道观?滕琰不禁想起当初自己怕被迫嫁给不满意的人,曾多次套问姚达外面的情况,甚至在相信陆伯甫后,还直接问他如果她逃出府后应该如何。燕王今天的表现与当初的自己何其相似?

想到这些,她表面不以为意,其实却话中有话地说:“大道无形,生于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归跟结底,道法自然,一切随缘吧。”

“公子是在敷衍本王?”燕王的目光很锐利。

滕琰忍不住心里火起,你们死活把我找来就为了这个?哪里有敢随便收留一个王爷的道观?尤其这个王爷还是皇帝的嫡长孙。

燕王真的很奇怪,明明是壮志凌云,气吞山河,开疆拓土的皇孙,怎么又问起了入山修道?

她想起来一个传说。据说,燕王不同意吴皇为他的赐婚,执意要娶他的表妹,为些与吴皇关系弄得很僵。陆军师在路上也说过,燕王这次出征,吴皇万事不管,连辅佐燕王的人都没派一个。

难道,燕王情深如此,不能与心爱的人双宿双飞,就要出家修道!滕琰不太相信,皇家能出这样的痴情种?

对于这样的八卦,滕琰不愿深究,但想通过自己打听出家修道的路,做梦!且不说,她口中的道观本就是无中生有,就是真的有,也不能让这个祸害去!

她带着些戏谑的语气问:“汉帝招贾谊,不问苍生问鬼神,如今燕王招我前来,也是为了问道?”

燕王有些尴尬,“是本王之误!本王虽是第一次与公子谋面,但已经从公子给先生的书信中知道公子甚多,神交已久,今天见公子风姿卓绝,气度恢宏,又兼才学出众,心生向往,一时间不能自己,请公子见谅!”

滕琰笑吟吟地站起来答礼,却更坚决地说:“不用说现在,就是大败犬戎,燕地收复后,燕王也不必做此妄想!我刚刚说了,道法自然,逆天改命并不可取。燕王出身皇族,享受尊荣富贵,自当身负重任,败犬戎,平燕地。这只是开始,得江山易,守江山难,治理好燕地,惠泽百姓,这是王爷不可推卸的责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燕王自当不断拼搏、奋斗,不可再言修道。”

“即如此,滕公子为何还要入山修道?”燕王反问。

“我自有我的原因,此事军师知道原委,将来定能告知燕王。虽如此,燕地逢此大乱,我不也出来为燕王效命了吗?”滕琰真的辩论起来还是挺利害的,真真假假的理由,就是将来燕王知道事情的真像,也说不出什么来,而且责任也推到军师身上了,本来也是,直接告诉燕王也就是了,何苦让她在这撒谎。

毕竟是皇族出身的人,一听有隐密,就不再问,要知道天底下隐密最多的地方应该就是皇家了,所以皇家的人自然知道什么时候就不该问了。

但燕王下一个问题,依旧出乎滕琰的意料,“滕公子是不是还在怪本王没有早些出兵燕地?”

滕琰一抬头,看见燕王正看着她,刚刚她在内心评价燕王,不免走了点神,就让燕王看出来了。这个问题当初是滕琰质问郑军师的,一定是郑军师说给燕王的。“没有。”她确实没想这些。

燕王没理她的回答,接着说:“本王原来还觉得出兵时机选的对,那日听了郑军师转述公子的话,又见百姓凄苦,心中甚觉不忍。燕地是皇祖父赐与我的封地,百姓自是我的子民,我自然应早日趋逐犬戎,还百姓一个朗朗乾坤,滕公子责怪得对。如果冬天过了黄河,也许在春耕前能拿下昌平、平阳两郡,那么现在形势就是另外一个样了。”

燕王早些过黄河,形势会怎么样呢?滕琰在指责过郑军师后,自己也思考过,那时昌平还有余粮,会不会打开城门降了吴国呢?也许不会,要知道在弹尽粮绝的时候,昌平内部还有争议。那么燕王就会在赶走犬戎后攻城,结果是什么样的,她得不出结论,这样的事真的无法假设,所以她早就置之脑后了,没想到燕王还记着呢。

过去了的事就让它过去吧,再追究有什么意义呢?滕琰从来都是一个向前看的人。所以,她就笑着说:“没有发生的事情,谁能预料到呢?也许,只是也许,当不得真。更何况,以已度人,我若处于燕王的境地,会怎样做也未可知。要知道,过去是不可改变的,未来是不可预计的,最重要的是现在,只盼燕王能善待燕地的百姓,让百姓丰衣足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