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万里随波行(114)+番外

说起来滕家原是燕地最大的军中世家,滕姓的将领官职大大小小的都算上,能有几十人,主要集中在祖父手下,镇守边关。

两年前边关失守,滕家的损失是巨大的,没想到时隔两年,竟然这样快就重新复兴了。

燕王封赏二堂伯等滕家人是应该的,但如此抬举他们,摆明了还是冲着滕琰,一笔写不出两个滕字来,滕公子不肯领兵,其他滕家人领也差不了多少,难道滕公子还会不管吗?

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宗法、亲友的关系观念维系着大家。

燕王还为祖父和二堂伯他们上表向吴皇请封。

这些滕琰没反对,燕王的恩惠她只有接了下来。

在得知祖父遗体的消息后,滕琰也用最快速度通知了父亲,父亲一定会亲自来接祖父回祖坟的。

不到一个月,吴皇的圣旨和父亲一行人先后到了。

祖父被封为武襄公,二堂伯被封为从三品将军,三堂叔为四品将军,当初跟随他们的人也都有封赏。邓锋因为从燕都向北,一路表现出色,也封了三品威武将军。

二堂伯和手下的人个个感念皇恩浩荡,对滕琰也尊重无比。

父亲和大哥一同来了,这样的大事,大哥也请了假,滕琰自然是知道。于是,一家三口在边关重聚了。滕琰离开家才几个月,可大家有说不完的话:王夫人和弟弟妹妹们都好;顾冰儿嫂子有了几个月的身孕;燕都新买的房子已经整理得差不多了,父亲打算以后要回燕都住,他还是觉得燕都才是自己的家;滕琳现在住在他们的新家,大伯祖父给她从吴国请了人教习吴国宫廷礼仪;燕都郊外的庄子开春就能耕种,养在那里的孤女们也都不错,刘妈妈给这些孩子们请了人教女红;舅舅家也都好,二表弟定亲了,是昌平一个世家的小姐;还有王家并没有全部在平阳郡殉难,其中长房一支,还有几个旁支都保全了下来,现在也搬回了燕都,王老丞相的棺木也运回来下葬了,王沂接了王家族长,还在守孝中……

当然了,父亲和大哥都关心滕琰的现状,不过现在的滕琰与从家里出来是有了很大的不同,身体健壮了,皮肤晒黑了,最主要的是气质变了,在到处是男人的军中丝毫不显女儿态,让他们都快要疑惑这倒底是不是他们家的大小姐了。

作者有话要说:再送一章加更,希望大家开心。

☆、第八十八章

不知不觉中,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言语爽利、身姿矫健、胸有沟壑、杀伐决断的谋士,就是在高高在上的燕王身边,滕琰也是令人不能忽视的存在。昔日家中的小鸟,早就变成了翱翔九天的苍鹰,对于这样的滕琰,他们已经无法再帮她什么了。

因为二堂伯和三堂叔传述祖父的遗言,祖父的愿望是将他葬在边关的山上,他要留在这里看着边关回到燕人的手中。

死者为大,父亲和代表族里来的五堂叔以及二堂伯、三堂叔、滕琰一同商议决定,在边关后面的山上重新为祖父修建了坟墓,还建了一座高大的石碑,上面刻着祖父的平生和祭文。祭文是由宁北公郑先生所写,迁坟时燕王献祭,慷慨激昂,众军陪祭,气壮山河。祖父一生终于在尊荣敬穆中落幕了。

滕琰还有一件非常高兴的事,那就是父亲带来了陆伯甫的消息。来送信的是一个过路的行商,咛宓那榭鏊膊磺宄皇鞘苋怂写拧4吹男乓彩怯镅刹幌辏辛降闶强隙ǖ模皇锹讲够钭牛撬钔碛诿髂昴甑浊袄从㈦

父亲走前叮嘱滕琰:“本来以为你到了燕都就不会再往北走了,没想到又到了九原,现在还到了边关。听郑先生说你还瞒着大家你的身份,这样也不是长久之计,将来陆伯甫要是知道了,也不好。”

滕琰却不太在意,“我也是身不由已,不过明年年底前,我是一定要回家的。陆伯甫,我会告诉他的,我想他不会介意。”

看滕琰有主意的样子,父亲也不再劝,只是反复告诉她要注意保护好自己,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边关。

陆伯甫的信件滕琰反复看了,只有简单的两句话,但字是陆伯甫写的肯定没错。但滕琰也不明白陆伯甫为什么没有详细地说明一下自己的情况,猜测了几回,也得不出结果。不过这一点也没影响她的好心情,陆伯甫恐怕也是有苦衷的,但只要能回来就好。

没几天,九原陆家村也传来差不多的消息,看来陆伯甫一定是同时给这两处带的信,这样就更证明消息的可靠。

明年,再过两个时辰就是今年了,滕琰坐在火堆旁,在心中想着。今天是三十的晚上,行军半天就停了下来,搭帐篷,准备丰盛的晚餐,大家还可以喝点酒。

滕琰今天也吃了不少,每天只有早晚两餐,中间大强度的行军,间或有小规模的交战,每天没到晚餐时她就饿了,饮食单调得要命,主食是水煮的麦粒,副食是水煮的羊肉,更常见的是两样煮在一起,这样做饭的人要省事得多。

身旁的燕王还在大口地吃着,滕琰也不得不佩服,怎么说也是锦衣玉食养大的天潢贵胄,一路上同所有士兵一样没滋没味的饭食倒还吃得下去,又冷又硬的帐篷也睡得挺安稳,能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祭奠过祖父,大军再次出发,他们到了云中境内。路上的艰苦不必多说,滕琰时常在心里激励自己,燕王一个王子皇孙能做到,她也没问题。

据她看燕王也有几分与她攀比的意思。很明显,军中只有他们二人是世家子弟,即使滕琰介绍自己是在道观长大,但这时的人非常注重出身,更不用说她身上怎么也掩盖不了的气质风度总让大家想起她出身前朝的勋贵家,而燕王,吴皇在得天下前正是出身江南的世家。就连一向能与他们说得上话的邓锋也说过,他们无论是言谈举止、衣着打扮还是生活习惯,不经意间总是流露出与军中其他人的不同。邓锋本人,也算得上是军中世家出身,但也与他们二人有着巨大的差异。

说实话,邓锋的话让滕琰心里想的更多的是害怕暴露自己的秘密,督促她注意掩饰。但燕王,自从上一次去陆伯甫家的路上滕琰对他关心,让他误解为不相信他能吃苦耐劳后,似乎在给滕琰看,让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错误滕琰是早就认识到了,燕王不用说一天骑四个时辰的马,就是再加一倍时间也能坚持得挺好,从小就练武不是白练的。

做为一个统帅,每天与士兵同吃同住,白天作战,晚间巡营,只能算是细支末节,但就从这细支末节里,滕琰也明白了燕王这大半年一个接一个的胜仗是怎么打下来的,对他们下一步袭击犬戎的老家也有了更强的信心。现在她需要想下面应该怎样去做。

出边关后,燕王兵分两路,燕王与邓锋各率五万人分别进了云中和北宁两郡,这两郡,不在燕国的版图已经多年了,因为土地荒芜、人丁稀少,犬戎人也没有用心经营,上百年前设置的城廓在无尽地荒原中只剩下了残垣断壁,现存的居民多数是汉人和犬戎人的混血,过着半耕半牧的生活,对于来自燕地的军队,他们不象九原的百姓那样欢迎,但也没有属于犬戎人的反感,只有无限的好奇,燕地的军队已经有上百年没有踏上这片土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