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开局先花一个亿[娱乐圈](119)

“你的眼光确实是这个。”朋友对着他竖起大拇指,随后又继续犹豫下来:“但是《修者》毕竟也只是单一的题材,这个项目我还是有点担心。”

王总也不劝,自己慢悠悠喝茶:“你自己想好吧,反正我是已经投了,是亏是赚,我都受得住。”

他不劝了,朋友反而一咬牙:“行!我也投!你两千万,我也两千万!”

王总此刻倒是有些意外了:“你也投两千万?不怕血本无归?”

“上次没能上车,这次当然要早早坐上车了。”

真正决定了之后,朋友也淡定了下来:“哪怕它只有《修者》五分之三的票房,那也够了。”

“输了就是损失两千万,要是赢了,可就能得个聚宝盆,值得一赌。”

如王总的朋友这样咬咬牙决心一搏努力上车的,自然也有看到“多扑街”火速跳车的。

“剧本精彩是精彩,但这场面铺的实在是太大了,徐漫是不是拍大场面拍上瘾了?这剧本里大场面多的简直离谱,她要是喜欢拍这种,现在拍个《修者2》不好吗?”

“是啊,用在特效上面的花销就这么多了,军队就又要拍现在的又要拍星际的,这种题材审查周期还长,万一审查没过,那直接白干。”

“我是不冒这个险了,要是拍《修者2》,我肯定投,但是这个项目,要走的流程太多了。”

比起那些拿着钱或犹豫不决,或果断放弃的各路人马,参与过《修者》投资的投资方们就或多或少都投了一些钱进去。

一来,如王总一样,《修者》让他们赚的盆满钵满,兜里不差钱,手头自然宽裕。

二来,他们投的不是项目,是在投盛泉这个人。

盛泉此人,怎么说呢,平时相处起来的时候也都是笑呵呵的,谈事情的时候也基本都是让下属出面,她自己坐在那听。

瞧着就跟普通的这个年纪的女孩子一样,经常喝奶茶,约徐导出去玩,天气好了要晒太阳,演员们拍大场面要围观。

但一到了关键时刻,她比谁都稳。

《修者》的拍摄当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拍电影嘛,总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可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哪怕是最老成的王总面上都忍不住透出几分急躁了,盛泉还是能稳稳当当的一一处理好。

而且她身边的人,还一个赛一个的忠心。

为首的就是于向晚和顾兆,这俩人简直了,一个守剧组,一个守公司,那叫一个滴水不漏。

当初《修者》爆火,《铁血老板》这种青鸟花费了长达一年多的时间,耗费巨大金钱人脉做出的项目被压,至少七成的人都笃定了谢晚照一定会出手。

但让他们失望了。

谢晚照不光没有针对《修者》,甚至还主动去捧了他们,这事一出,不知道有多少人惊掉了下巴。

哪怕盛泉风头再盛,在他人看来,到底还是谢晚照这种已在娱乐圈沉浸多年的大佬更胜一筹。

结果,谢晚照主动退让了。

虽然她给的理由是:“电影圈确实需要改变,我们应该一起做出更多更好的电影。”

但在大多数人看来,她的退让压根就是知道了什么。

至于到底知道了什么?

可能是盛泉的家世背景。

也可能是盛泉的能力手段。

总之,比起“友好的退让”,他们更愿意相信这是“打不过不得不让”。

这就不得不让一些喜欢想得多的老板们脑补了,而且他们的脑补也不是毫无根基,没见盛泉很快就在a国花巨款买下了可以称得上是标志性建筑的琼斯庄园吗?

而且她甚至能让那么多a国名流前去参加晚宴,各国明星们基本被邀请到的都去了,不少人都揣摩,她可能有a国政方的背景。

在a国有业务合作的,难免就想要搭上盛泉这条线了。

哪怕盛泉自己的说法是:“哪有什么a国背景啊,我可是纯正的华夏国籍,只是在晚宴上认识了一些朋友而已。”

但她越是这么说,大家反而越觉得多多少少肯定是有点的。

所以,哪怕这次的星际电影大部分人都不看好,但投资却是日益增多,大多都是抱着“用这笔钱买一个脸熟”的想法。

虽然这些人投的金额不算多,但加在一起也绝对算得上是一笔巨款了。

盛泉翻看着明细,啧啧摇头:

“怪不得都说有了人脉就什么都有了,看看,只是一个星芒晚宴,我都没邀请他们参加,他们就已经巴巴的来送钱了。”

于向晚笑着将洗好的一盘车厘子放在她面前:“他们这是在惦记明年的星芒晚宴呢。”

“可不,都是人精呐。”

盛泉吃了一颗车厘子,享受的微微眯眼:“这次可好了,有这么多人一起分担成本,我可以把精力放在其他地方了。”

不说这些聚少成多的,只说谢晚照那边就直接豪掷了一个亿,虽然是分批给,但绝对称得上是用行动证明了对盛泉的信任。

再大的公司,大额流动资金也总是需要调配的,这一个亿套在星芒,哪怕是对于谢晚照来说也绝对是一场豪赌。

不得不说,拿到这些投资金额,盛泉的压力一下就少了很多。

她那三个亿还想着往别的地方使呢,要是独揽投资,那未来半年内盛泉都别想干别的事了。

这个剧本是由知名编剧所写,总导演定徐漫,已经休养的差不多的万宝也会加入导演组,剧组方面没什么不放心的。

盛泉的重心放在了高科技。

《星芒》里有个剧情,某剧组在拍摄科幻片的时候,特地请来了该专业的各种专家,专家们开大会讨论剧情

,刚开始剧组工作人员还听得懂,后来就完全相当于听天书了。

好不容易两边能勉强沟通了,编剧在记录时无意中说了一句:“我国现在还不能达成这种设想吗?”

专家们有人遗憾的提了一句:“要是宁洲还活着,也许能行,这个设想一开始就是他提出来的。”

宁洲是谁?

多少岁了?

书中一概没写,读者也不会把这种一笔带过的人物记的很清楚,倒是有两三个闲着没事干的,全文搜索了一下宁洲这个名字,发现之前编剧查资料时就出现过他,只写了他在研究早期因为资金不足而为了实验使用了某种有毒材料。

虽然做了防护,但在做出成果后,他的身体还是损坏了。

哪怕后来入了国家保密单位,一群医学上的专家大佬小心翼翼的照顾着,宁洲这个昙花一现的天才最终还是因病而亡。

没错,盛泉就是那个闲着没事干的读者。

最后书中还是没说他多少岁,住在哪里,导致穿书后的她,能得知的只有宁洲这个名字,还有那个拗口无比的研究项目。

实际上,研究项目她也记不完全,就属于是那种如果再次看到这个名词,她能确定就是它,但让她自己背下来那不可能。

所以盛泉最近基本都是在翻看各种科研相关的资料项目,就属于是那种“哇!看着好厉害但是完全看不懂”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