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农家幺妹(37)+番外

宁梁只得勉强道:“还不错!”

“什么还不错?”宁婉不满地道:“爹就是不会说话。”

宁梁就呵呵笑了起来,但再不肯开口,却悄悄地多看了于氏几眼。

娘感觉到了,脸略一红,抬起手摸摸那耳环,又抚了抚镯子,“我竟也戴过金的首饰了!”家里虽然没有镜子,她亦不好立即就打一盆水照照,毕竟已经是四十岁的人了,只恐人笑呢。不过她心里无比地满足,用手摸了摸,可接着就要摘下,“别戴旧了,赶紧收起来,等婉儿成亲时做陪嫁。”

宁婉拦住她,“娘,你先戴着,等我用的时候再还我就行了,只要到银楼里重新炸一炸就与新的一样。”

于氏哪里肯,“人家银楼也不会白给我们炸,何必花那银子呢?”

“我是为了让娘带着保平安的。”宁婉按着娘的手不让她脱下来,在三家村,人们都认为金银之物有辟邪的功能,特别是贵重的黄金,比银子还要好呢。全村里只余家老太太有一个金戒指,每每戴了向大家再三炫耀,说得有如仙器法宝一般。

宁婉这句话对上了爹娘的心思,娘便犹豫了起来,爹便点头道:“那你就先戴着吧,等生了孩子再还给婉儿。她出嫁前我们再去帮她炸成新的也一样。”

至于其余的两样,宁婉却自己收了起来,不是她舍不得让娘用,而是那两样东西都是富贵人家才用得上的,金钗的钗头是一朵花,插在头上很容易掉落,至于那刻了菱形花纹的戒指更是耽误干活,而三家村的女子要做很多事情,就是娘闲在家里,手其实也没真正停过,戴上去就是累赘。

虽然也看到了宁清渴望的目光,但是宁婉却一丝一毫让她试戴一下的意思都没有。梦醒重新回到家里,她便想起了许多的事情,过年的时候,爹娘给宁清打了新银饰陪嫁,当时她喜欢得很,想试着戴一戴,宁清怎么都不肯的,那么自己也不肯。

宁梁和于氏身为父母,对两个女儿的小心思自是十分明白,宁清一向咬尖,见了卢家送来的好东西岂能不想要?

不过东西是卢家人送给幺女的,点心什么的大家一起吃没什么,但是这金首饰却不能随便分出来,他们做爹娘的总要公正,因此只做不知,叮嘱宁婉,“仔细收好,千万别丢了,那都是很值钱的。”

“我知道,”宁婉答应着,却将首饰先收到怀里,再抱起绸缎,分几次送到了西屋自己的炕柜里面,想着等再去镇上或者县里时,自己也应该买一把锁了。

宁清拿点心送了刘货郎,宁婉也拿了几块点心放在一个漆匣子里送罗双儿,“点心你和夏柱哥吃吧,这匣子留着装针线用。”

罗双打开细细地看着,不断地赞叹,又说:“那天我已经吃了半块,也不知这点心怎么能做得这样软这样香甜呢?”又告诉宁婉,“我爷生气了,不让小燕吃,倒打了她几巴掌,所以我分的就多了些。”

这一次郭小燕冒充宁婉的事却是被卢家母子当场识破的,因此全村的人都大大地失了面子,卢家人还在的时候,大家总要替她遮掩,只说她有些傻。但卢家人走了,大家便都再不出声,等着看郭老爷子怎么办。

如果说先前郭小燕与宁婉为了几个羊骨头子儿起了争执,还可以说是小孩子不懂事的话,现如今却是把人丢到了虎台县去了,从此之后,外面的人怎么说三家村?大家出门还能不能报三家村的名?

郭老爷子也知道犯了众怒,将郭小燕打得狼哭鬼号,又关在家里不许出门,就连郭老太太、郭大伯和郭大娘也被老爷子骂了个狗血喷头,让他们从今以后好好管教郭小燕。

但是这又有什么用?三家村的坏名声要是传出去了,整个村里的人都没脸。因此所有人对郭家都淡淡的,郭老爷子也灰溜溜的,连带着余老爷子也不光彩,毕竟郭老太太是他的亲姐姐。加上在前些日子失了脸面的宁家三老爷子,病了一直没有出门宁家二老爷子,一时之间,三家村内的老一辈突然悄无声息了。

好在春耕的时候,他们原也不是做农活的主力,因此各家的地依旧翻好了又播下了种,老天亦从人之愿,下了一场淋漓尽致的春雨,将田地浇得透透的,庄稼想必很快就会发芽。

第30章 大伯

宁梁能赶在这场春雨前将地都种好了,十分地高兴,“时候赶得真巧!”

在春雨前种好了地,不仅省力气,而且刚埋到地里的种子就被雨水泡着,一两天就能长出芽,正是最好的农时。

于氏也笑道:“今年是马年,入了冬雪就比往常厚,现在到了谷雨就下大雨了,一定会有好年景的!”

三家村这里流行一句俗语——牛马年,好耕田。就是说在历法上逢到牛年和马年,通常会风调雨顺,庄稼一定大丰收。

“祖祖辈辈们传下来的话都是有道理的,”宁梁赞同地点头,又与于氏商量,“我们请大哥来家里喝顿酒吧。”

宁大伯做活一点也不惜力气,他身子又高又壮,一个人干活能顶上两个,两个儿子也能干,爷仨儿帮着宁梁将大房的地都翻过了,又播种了十几亩,算好剩下最后几亩时让宁梁自己种,他又急忙将自家几亩地也种了,因此两房的地几乎是同时种好的。

于氏自然是同意的,“只是家里没有什么菜,大雨天又没法子到镇上买肉。”

“自家兄弟随便些,不用那样麻烦。”

于氏就煮了几个咸蛋切了一盘子,又用酱炒了一碗鸡蛋,再就是两样野菜,一把地里最先长出来的火葱,一碟子咸菜,再就是一盒子点心也充作一样,热了一壶高粱酒放在一旁。

宁氏两兄弟便在炕桌上对坐喝了起来,于氏带了两个女儿在另一桌吃饭,一会收了桌子却去了西屋做针钱,让他们兄弟说话儿。

宁大伯是个沉默的人,爹也不是很会说话,因此两人大都数时候都无声地喝酒,比起刘货郎来时的热闹气氛完全不同,于氏带着两个女儿根本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这酒喝得便又急又快,虽然再温了一壶酒,但是没一会儿工夫,宁大伯就喝多了,趔趄着回了家,两家门挨着门,也不必相送。于氏听到声音赶过来在门前望了望,道一声“大哥,慢走。”那边人已经进了家里。

宁梁送了大哥也重新回炕上,却有些摇晃,“我也喝多了。”

于氏就说:“你们兄弟在一处喝酒,急的又是什么?外面下着雨,也不能做活,只管慢慢喝,说说话儿。”

“大哥那性子你不也不是不知道。”

于氏想想就笑了,“其实你也一样。”

宁梁也笑,却道:“地种好了,等雨一停,我就和婉儿上山,那时猫爪儿菜正好也该长出来了。”

宁婉见宁大伯走了,也跟着娘过来在一处做针线,这大雨天,唯有做些针钱活儿能解解闷。听了爹的话就笑,“爹你好好歇两天,猫爪儿菜总要这场雨之后才能长出来呢。”

上一篇:无限试炼 下一篇:我和末世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