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农家幺妹(125)+番外

宁婉便又和爹移了几块大石头到水边,到地里干活累了,正好坐在这里歇一会儿,又能看看景,她越是细看越是觉得家里的这块地竟比好多人家精心建出来的花园还好看呢!

家里的田打理的好,生意也做得越发顺利,毕竟有了第一年的经验,今年更加熟练了。如今虎台县里几家大酒楼都用宁家送的山货,一来是关系越发的近,知道宁家货真价实,十分有信用,二来是宁家的山货一向打理得干净整齐,酒楼里拿了直接就能用,连挑拣的工夫都省了,用起来十分地顺手,若要换了一家,后厨的人还不愿意呢。

再多余的山菜就卖到专门收货的铺子里,一点也不愁销路。

因此待到猫爪儿菜下来时,宁家便十分忙碌起来了。

刘货郎和宁清就是在这个时节一起过来的。将于氏吓了一跳,也顾不上寒暄先向二女儿问:“你这么大的肚子了还敢随便出门?就不怕出点事情吗?”拉着她上炕歇着。

宁清走了两个多时辰的山路,果然累得肚子不大舒服,顺着娘的手就躺了下来,却还不忘哼哼道:“我不是也没有法子嘛,否则为什么一定要过来!”

于氏还在后怕,“就是有天大的事,你也只让女婿来捎话就是,你这身子是不能有一点差错的!”

刘货郎就接着于氏的话道:“岳母,你老说的十分对,我也不肯清儿跟着过来,可是她就是不听,怎么都要跟着我来。”又陪笑道:“不过,我们家虽然没有毛驴,但是我一路扶着她走过来的,并没有动了胎气。”

于氏听了便又放心两分,冲了红糖水亲手给宁清喂下,再三问:“你觉得怎么样?肚子是不是疼?”

宁清喝了一碗红糖水便有了精神,“我没事的。娘,眼下我和你女婿没有活路了,才找回了家里!”

“什么没有活路了?”于氏一时没有听懂,十分地担心,“难道亲家出了什么事?”

“也不是出事,”宁清吞吞吐吐地说:“就是前天我和大嫂吵了一架。”

“你怎么与大嫂吵架了呢!”于氏急了,“俗话说长嫂如母,你如今年纪小,正要对长嫂谦让的时候。”

“什么长嫂如母?”宁清撇了撇嘴,“我们家这位长嫂简直就是泼妇,过完年公公说家里人太多了不如分家各自单过,她就仗着是长支要与父母一同生活,恨不得将家产全部霸占了,将弟弟们都空手赶出家门!”

三家村这边分家都是有规矩的,家产算清楚之后分成几份,其中要将老人们养老的份额留出来,然后几个儿子再平分。老人可以自己生活,也可以与哪一个儿子在一处,当然多半是要与长子在一处的,那样老人的那份就要与长子放在一起。

郭夏柱与罗双儿分家出来就是这样的,他们不是长子长孙,所以郭家只帮他们盖了房子,又分了他们两亩地便什么都不管了。宁清和刘货郎若是分家出来,所得的家产比长兄少原也是应该的,只是宁清说的却十分地严重。

于氏一点也没想到女儿的话里会有水份,因此就急忙问二女婿,“可请了你们的舅舅?”分家产是大事,一定请孩子们的娘舅去主持正道,正合一句俗话,“娘亲舅大”,通常娘

舅对自己的几个外甥还是会一碗水端平的,也就主持着将家产分好。当然若是家产丰饶的,再要请了中人写契书到官府里上档,但寻常人家也就如此分过就罢了。

这样的大事刘货郎自然不敢撒谎,“自然请了舅舅,舅舅也点头同意了。”

宁清便气道:“公公婆婆偏心,舅舅也偏心!”反正不帮她的就是偏心!

第94章 投奔

刘家分家产的事再没有亲家去管的,因此于氏就劝道:“既然你们舅舅已经点了头,你们做小辈的自然要听。”

宁清便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娘,我和你女婿只得了一间破房子,一副货担子,将来可怎么活呀?我肚子里又了孩子!”

于氏哪里受得住,“清儿,别哭,别哭!家里如今日子过得好了,也不差你和女婿的粮食,就是娘养着你们也成的!千万别哭了,对肚子里的孩子不好。”

宁清便止住了哭声,扑到于氏的怀里,“娘,我知道你不会不管我的。”

刘货郎也感激地说:“就知道岳母最疼我和清儿,不会让我们吃苦的。”又赫然道:“也怪我没有能耐。”

宁清便撇了撇嘴说:“我们哪里有你的几个兄弟有小心思,个个偷偷攒私房钱。”

刘货郎便低下了头,“我一向做生意最实诚,挣的钱也都交了家里。”

在一旁的宁婉差一点笑出来,刘货郎夸自己什么都好,只是“实诚”这个词怎么也到不了他的身上。至于宁清,在娘家时便会攒私房钱,出嫁时更是把她平日里用的东西一样不落的带走,就连一副羊骨头子儿也不忘,若说这两人一点私房钱也没有,鬼才信呢!

但是他们既然哭着喊着说日子艰难投奔了来,二姐的肚子这样大了,自己怎么也不好揭他们的短。而且她此时也正暗自吃惊,先前在梦里,宁清和刘货郎从自家得了大笔的陪嫁,主动从刘家分家出去做生意了。这一次宁清的陪嫁少了,不够他们做生意的本钱,还以为他们不会分家出来呢,但是谁想到不过大半年,他们还是分了家,而且还投奔到宁家来了!

于氏听着宁清的话,只当自己的宝贝女儿受了许多委屈,吃了许多苦,虽然不好说亲家的不好,但是却立即忙了起来,“婉儿,我们赶紧做饭,今天早点吃。”

宁婉固然不大信宁清和刘货郎,但是她却不是小气的人,因此便听娘的吩咐,起身去灶间蒸了白面馒头,炒了一大碗咸猪肉酸菜,还用刚下来的野菜做了个汤,汤里面卧了十个鸡蛋。

于氏看宁清吃得狼吞虎咽,更是心疼,先前以为宁清嫁到刘家是享福了,再不想这半年多自家已经比刘家富裕,吃的用的都比刘家好得多。因此当晚就泡了一盆豆子,准备做豆腐;又将先前余下的阿胶拿出来,“你爹再去虎台县时让他买点红枣,你也熬了吃些日子补一补。”

吃过这顿不午不晚的饭,于氏便道:“你爹去虎台县了,要晚上才能回来,你们不如今日先别回去了,等你爹回来后大家一同商议。”

宁清就道:“我既然来了,自然就没想再回去!”

刘货郎也道:“如果岳父岳母肯照顾我们,我们就留在这里帮家里做事,总比当货郎要强些。”

于氏就点了头,“既然如此,就赶紧将东厢房收拾出来,将炕烧上去去潮气,晚上住的时候也暖和。”

宁家的东厢房最初建时也是预备住人的,但是因为家里人口人便一直空着,王木匠打家具时曾用过些日子,后来就当成装粮食的仓库用。眼下大部分的粮食前些天卖了出去,略一拾缀便能住人。

上一篇:无限试炼 下一篇:我和末世有个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