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农家子的古代科举生活(311)+番外

“肯定可以一起做,否则其他人不会去。”顾青云耐心解释,“孩子们的课程安排很多,除了学习四书五经、算学、律法外,还有琴棋书画骑射兵书等等,我只需九天上四个下午的课就行,两天上一次课,翰林院的事不算太多,完全可以兼顾得了。”没见这次聘请的官员大多数是翰林官吗?不是的话也是那种闲职。

像在户部的方仁霄是几乎不可能被邀请的,他们那里忙得很。

众人一听,也就放心了。

去教书的事就这么定下,顾青云第二天就写了一封回信,正式接受书院的邀请。

方子茗知道这事时,忍不住露出妒忌羡慕的神情,使劲地捶着顾青云的背部,道:“青云,小时候我怎么就没看出你有这份聪明劲呢?不就是算学好一点嘛,连皇家书院都能进去。”

顾青云翻翻白眼,道:“你看不出的事多了,我这是内秀。”

方子茗瞪了他一眼,转而失望地说道:“可惜不是女子书院,要不然我家宝贝女儿就可以沾光了。”

“她们才两岁多一点,你也太心急了。”没错,和皇家书院一起招生的还有女子书院,这大概是夏朝规模最大的首家女子书院,即使有些老学究念叨着世风日下,不成体统,还是没能敌过永安帝的意志。

“要未雨绸缪。”方子茗振振有词,想了想,又低声道,“听说皇太子也会到皇家书院读书?”

顾青云也跟着压低声音:“是有这种说法,不过传来传去,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为何这么多人眼巴巴地想进皇家书院,即使家中有良好资源的世家大族也想塞人进去,不就是为了这份人脉吗?就是没有什么太子、王爷家的孩子,可是这么多官员勋贵的孩子挤在一起,会做人的话,以后的人脉还少得了?小时候同窗的感情还是最为真挚的。

即便皇家书院只是培养武将的一所书院,但十五岁之前可是不分文武统一学习的。十五岁之后,如果考核合格,就可以继续到国子监深造,也可以回家自便。如果想从武,那就继续读,这时授课的老师就变成那些将军了。

虽说孩子们学习的课程多了点,比不上从小一心只读科举书的人,但顾青云始终觉得多点其他知识又没有坏处,他唯一担心的是小石头可能会被其他小孩欺负,毕竟自己只是个七品官,地位低下。

这是他刚开始犹豫不决的原因了,如果他要走后门,还是较为容易的,因为有谢长亭和陆泽在,拉下脸面去请求应该能行。不过在接到教书的邀请时,他内心特别欢喜,早就暗暗同意了。

这下子,有他在旁边看着,小石头总不会遭到什么校园暴力吧?对于权贵家的孩子,顾青云总觉得他们大多数都不是普通孩童,小石头不知道能不能适应得过来,毕竟自己家的环境非常单纯。

而且小石头实在是太小了。

顾青云再暗暗细数永安帝登基后一系列的动作,觉得他英明神武的同时,认为暗地里隐隐约约的传言是可信的。据说先帝在得到江山后,当今陛下不知道什么时候从皇宫某个隐秘的地方找到了前朝开国皇帝的手记。

如果是这样的话,顾青云觉得那真是太好了。希望前朝的穿越者皇帝写多点后世的事,让现任的皇帝更为注重实际,不务虚,让国家更为强大,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也希望自己的举动不要露出什么破绽。

因为兼职皇家书院的老师这事,顾青云在翰林院又狠狠地刷了一把存在感,很是风光几天。

不过之后,一直沉寂的孔繁忠突然出版了一本名为《孔氏杂说》的书,这本书不是诗集,不是算学,而是属于思想学方面的著作。一经发表,就在整个文人圈子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比起算学的小众,这才是真正的主流学说!这本思想学著作对此时的士风有一定的影响,有大儒当即说出“其言与孟轲相上下”的评价。

这和宋朝时大家对王安石写的《淮南杂说》评价一样,让顾青云等人大为惊奇。

没想到他们这一科一向低调、几乎没什么存在感的状元孔繁忠会突然爆发,扔出这么一个炸弹,果然能考中状元的人都不可小觑!

第138章 潮流

王安石在中进士第四名后, 被放到地方磨勘三年,就是那时写的《淮南杂说》, 当时他经济不宽裕, 这本书籍是手抄本,不能出版,加上战乱、保存不当, 所以有些内容至今已遗失,但此书写出二十多年后,还有司马光对其念念不忘,说明《淮南杂说》确实写得好,有价值。

现在有大儒对孔繁忠的新作大加赞赏, 这本书籍的价值就立即上去了。

一时之间,《孔氏杂说》成为了世面上的超级畅销书, 加上首次印刷只有一千本, 许多慕名而来的人买都买不到,更是有“洛阳纸贵”的趋势。

顾青云因为和孔繁忠是同僚和同科,有幸能得到他送的一本。

花了两天时间认真看完,顾青云不得不承认, 孔繁忠写的内容字字珠玑,思想深刻。

方子茗看得比他快, 就自动上门和他讨论。

“你怎么有空来了?”顾青云讶然, 两人的妻子又是差不多时间怀孕,夏氏早三个月,方子茗对这一胎很在乎, 如果没算错的话,现在夏氏已怀胎四个月,以方子茗的作风,这段时间他会经常窝在家里,轻易不出门。

往常都是自己去找他。

主要是他家没个老人在,方子茗总担心留她们母女三人在家,就算有下人,也觉得不可靠,会担心。本来轮到他请假回乡,就是因为夏氏怀孕,方子茗最后想了想,还是决定不回乡了,反而琢磨着把他娘请到京城来,现已经托人带信。

“还不是被这本书闹得?”方子茗很不高兴,拉开衣领,使劲地摇着折扇,气呼呼地说道,“你现在形势一片大好,本来大家都在讨论你的算学书和话本,还有你刚答应在皇家书院教书的事,结果孔繁忠的书一出,就抢了你的风头,我怀疑他们是不是故意的?还不要脸地吹‘其言与孟轲相上下’,也不怕风大闪了舌头!”

顾青云愣了愣,过了一会才说道:“可是人家的确写得不错,你到底认真看了么?”

方子茗重重点头,见顾三元端上茶水,就朝他颔首打招呼,这么一打岔,怒气稍减,深吸一口气才说道:“看了,认真看了,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还是儒家那一套。不过大约是被前朝和本朝天子暴打过一顿,儒家总算是有长进,没有前朝那种腐朽之气,还是有一点点新意的。”

顾青云默认,方子茗是实用主义者,虽说从小读四书五经长大,可要说对儒家那一套有多喜欢和认同倒是不至于。

自己和他一样,三观差不多,没有被洗脑得厉害,所以他们两人才能成为好友,无话不谈一直至今。

“我倒是觉得状元郎写得好,引经据典恰到好处,又有一定的创新,内容对皇朝的统治有好处。他们如今不反对把算学、律法等加入科举,就这么同意了,还为陛下的作为找到理论依据,这一点最好。”顾青云本来对这书没什么兴趣的,只是大家都看,你不看的话社交就不过关,跟不上时代。

上一篇:考官皆敌派 下一篇:痣障[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