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纺织厂花(254)

作者: 秋十八 阅读记录

  “你这么多面,我也不能落后啊。不然我练什么肌肉呢,可不就是为了关键时刻保护你么。”

  甜言蜜语真是见缝插针地使啊!

  安抚了何小曼,丁砚还是觉得有不少教训要吸取,比如这个门卫。

  这年头,绝大多数企业的门卫都是所谓“老弱病残”,没有什么岗位可安排了,就去当“门卫大爷”。

  丁砚觉得这想法已经落后于形势。工厂的社会功能逐渐弱化,以后会变得更专业、更高效,门卫要承担的职责不仅仅是看个大门、打个下班铃。

  “必须安排经过训练的保安,实行访客登记制度。这样才能最大可能地确保企业安全。”

  何小曼频频点头,这一点,来自后世的她早该想到才对,却是丁砚有前瞻眼光,郑重地提了出来。

  “其实我还有个想法。”何小曼道。

  “什么想法?”丁砚望着她。

  两人已经从先前相互依偎的状态,转瞬就直起身子,进入工作状态。

  “还有几天,你们专家组就要正式撤出。而崇光厂的销售人员现在也在替东方厂接业务,让东方厂的生产逐渐恢复起来。所以我觉得,要趁这个机会实现人员分流。”

  丁砚一下子就听懂了。

  “前阵你换办公桌椅被举报,到今天李军老婆过来闹事,说明中层里还有李军的人,哪怕他不是李军的人,至少也是对工作组不满的人。借此机会好好梳理一遍,蛮好。”

  何小曼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既然市里将东方厂给了崇光厂管理,那么东方厂完全可以作为崇光集团的又一个厂区,集团内部实现人员流动。东方厂的职工懒散惯了,虽然这段时间我抓了抓,但和崇光厂职工的敬业程度真是不好相比。所以让他们去崇光厂上上规矩。不过……”

  何小曼有些担忧道:“……不过也担心另一个问题。崇光厂效益好,收入高。只怕从东方厂往崇光厂流动,大家都愿意,要从崇光厂往东方厂流动,就会有顾虑了。”

  丁砚笑道:“你怎么这么实诚。东方厂的职工去崇光厂,其实是适者生存,要面临随时被淘汰的危险,压力也不可谓不小。而崇光厂……我倒说,不如把东方厂的部分中层管理岗位拿几个出来搞一下试点,在整个崇光集团内部开展竞聘上岗,看看反响。”

  何小曼双眼一亮:“这是个好办法。崇光厂整体干部比较年轻化,机会虽然多,要出头也不易,说不定真会有上进的职工,愿意挑战一下自己呢?”

  “这样的人多了。当初你不也是放弃了效益更好的国营无线电厂,宁愿来区属的崇光厂当纺织女工么。”

  丁砚笑着望她,想起了夹在书里的那张照片。

第195章 尘埃落定

  不仅何小曼如此, 丁砚选择J省理工学院, 也同样如此。人人都想搭上大船,好借过大船的坚固乘风破浪,但何小曼和丁砚却都选择了首先在岸边参与建造,亲眼目睹小船如何一点点变成大船, 而后再去乘风破浪。

  他们天生是要写故事的, 与来来往往的布景不一样。

  数日后,S市专家组率先撤走, 报告在丁砚的主持下出炉,直接交到了纺工局局长邱勤业的案头。

  这事, 邱勤业当然知道该怎么办,直接跟丁佐民通了电话, 终于心里有了底。一份由纺工局出具的处理意见直接抄送市政府相关部门,并下发到局属各企业。

  李军经市纪委审查后,问题很大,移交了司法机关。而在生产线引进过程中,纺工局涉及的人员居然也颇多,甚至连老局长瞿逸兴也牵涉其中。

  邱勤业恩威并施, 一方面出手保了瞿逸兴,算是报了他的知遇之恩, 另一方面对其他涉及人员毫不手软, 下放的下放, 调岗的调岗, 不动声色地将纺工局的人马换了一拨。

  事情闹得挺大, 东方厂引进国外淘汰生产线的事,成了个笑话,也让其他行业打算引进生产线的,心里敲响了警钟。一时间,大家都慎重起来。

  有人说东方厂这回丢死人了。

  邱勤业却不怕丢人。

  东方厂的人丢得越大,崇光厂的拯救才越有价值。

  而且,这次技术审订可是丁砚主持的,丁佐民再大公无私,也得给儿子几分薄面吧。怎么也得将这次重组工作好好重视起来。

  不要怕折腾,只要是往好里折腾,上头只会对你的工作备加肯定。

  总比几个月都让人想不起你要强。

  天气最炎热的七月,东方印染厂的厂门口,挂上了崇光纺织厂(西林厂区)的牌子,东方印染厂的牌子也还保留,分列厂门两边的水泥大柱子上。虽然崇光厂还没有正式更名为集团,但这个拥有三个厂区以及一个进出口公司当三产的企业,早就具有了集团公司该有的一切元素。

  何小曼与房宗则反复谨慎的商量了几次,将设备科、销售科、一车间车间主任三个位置拿出来,放到崇光厂内部竞聘,竟然应者甚众。

  不仅有崇光厂的职工,也有东方厂原本得不到重用的职工。

  何小曼的态度是,不问出处,给一个礼拜,每人交一篇像样的市场调研和岗位解读过来。当然也考虑到好些人由于历史原因,文化知识水平比较低,尤其要写这样的东西,对他们来讲有些困难,所以何小曼适当放宽了要求,年龄在35岁以上的,着重看面试。

  令人没想到的是,在竞聘销售科科长的人选中,竟然有汤丹。

  何小曼有些意外,而且汤丹事先一点没跟她打招呼,而是和其他应聘者一样,将应聘表格交到了陆永鑫这里。

  所谓朋友,的确便是这样,彼此信任,却又能公事公办。汤丹跟随何小曼这么长时间,行事作风也很接近,做事喜欢凭实力,而非讲交情。

  但这份应聘书倒是让何小曼心中一动。

  汤丹在S市一直在参加各种进修,早已非当年车间里那个小个子挡车工。而且从市场调研来看,她的视野和思路也非其他应聘者可比。销售科最要紧就是有紧盯市场的能力,这样看来,倒真的是一个极好的人选。

  前提是,S市办事处那边需要强有力的人手接替。这点需要和汤丹好好谈谈,因为何小曼对S市办事处的人员还是比较了解,有当地招聘的,也有崇光厂自己的人,能力都挺强,选谁接替很重要。

  而汤丹自己想回来,大概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史培军。

  她比史培军大一岁呢,追得很紧。

  分居两地,追起来很不方便,现在的史培军可不是以前那个满脸痘痘的学渣了。人家虽然生得不太高,但也长相周正帅气,又有汤丹老是从S市给他带各种名牌衣服,史总现在俨然青年才俊,在C州也算小有名气的成功人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