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纺织厂花(213)

作者: 秋十八 阅读记录

  说罢,又正色道:“我向你师傅求婚了,她还在考虑,怕自己会拖累我。这只有你劝得了啊。”

  何小曼撇嘴:“这点小事还要劳动我,也太没有男子气概了。”

  “哟,听上去你好像很有办法的样子?”

  “你应该让她感觉到你会拖累她!”何小曼指点江山,“像叶师傅这么善良的人,但凡觉得你需要她,她就绝对不会放弃你。”

  原来是这样!

  钱明恍然大悟:“懂了,看来以后每天晚上,我也要让她讲故事。不讲故事我就睡不着……”

  “孺子可教也!”

  不知道钱明后来缠着叶美贤讲了多少故事。叶美贤的情绪比预料中要好,哪怕是见过向丽娜之后,也没有想象中的郁郁寡欢。

  她说,向丽娜这样挺好,心思前所未有的纯净,就这样过完下半辈子,比清醒的痛苦好。

  而向家的回避,反而让叶美贤觉得自在。她常常去康复中心陪向丽娜,或者练字,或者散步,或者学琴。向丽娜叫她“妈妈”,她叫向丽娜“宝宝”。彼此都很愉悦。

  很快,她就答应了钱明的求婚。何小曼觉得,可能钱明在叶家急性瘫痪了好多次,急需叶美贤的照顾,不然叶美贤不会这么快答应。

  二人没有再举行婚礼,而是旅游结婚去了,还很新潮。

  王秀珍吃了叶美贤的喜糖,也是笑得合不拢嘴:“真喜欢人人都有好运的哦。你叶师傅是个好人,应该有好归宿。”

  何玉华最搞笑,很八卦地问:“你叶师傅还打算生孩子伐?”

  “这我哪知道啊。叶师傅和钱明年纪也不小了,说不定人家想得穿,也不追求孩子不孩子了。”

  何玉华追今抚昔,无限感慨,总结道:“孩子嘛,最好还是要一个,不然多寂寞啊……”

  话音未落,学会了走路的王振宇小朋友嘴里大喊着“嘭,叭!”,从米缸里掏出一捧米,抛向了空中。看着白米纷纷落下,开心得咯咯直笑。

  “王振宇,信不信我打死你!”何玉华一声怒吼,冲了过去。

  王秀珍忍不住笑:“好了,这下你嬢嬢不寂寞了,捡米去吧。”

  众人大笑起来。

  转眼,崇光厂的新厂区已初见规模。

  邱勤业带着石新源和何小曼去察看新厂区的施工进展,一人一顶安全帽,在工地上转了好久。

  “老石啊,老厂区的生产,你最熟了。我的意见是,以后你就坐镇老厂区,力求平稳,你看如何?”

  这当然好。石新源知道以自己的年龄,在晋升道路上已经全然没有了优势。

  崇光厂和那些国企不同。国企讲的是论资排辈,崇光厂却着力培养年轻干部。这也是崇光厂能蒸蒸日上的重要原因。少了很多盘根错节的关系,也就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内耗。

  这一点上,邱勤业着实聪明。

  而且全是经由他一手提拔的年轻干部,忠诚度也相当高。

  在石新源看来。老厂区和新厂区之间,他还真的会选老厂区,业务量足,生产形式稳定,由他来当一把手管理,把握会比新厂区大很多。

  更重要的是,石新源望见了另一种可能。

  他不想和何小曼争夺光芒。

第162章 十月

  特区的办事处很快就正式成立。人员在S市办事处经过高强度的实习, 一到特区,上手也是相当快。

  何小曼从S市办事处调了一名熟悉业务的老手过去, 一老带三新,特区办事处迅速与香江客户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

  眼下, 崇光厂除了有个新厂区之外,还有个崇光对外贸易公司。公司作为崇光棉织厂的三产存在,董事长当然还是邱勤业,何小曼从销售科长, 摇身一变, 变成了对外贸易公司的总经理。我们的小何科长, 如今也要叫何总了。

  S市办事处和特区办事处,都是挂靠在外贸公司名下,工作人员的要求相当高,收入也比厂部的工人高不少。而何小曼给外贸公司的人员制定了一套有别于崇光棉织厂职业的工资体系和职别体系。

  何小曼更忙了, 除了要完成国纺大的学业,偶尔还要跑特区,从以前的S市和C州两点一线, 变成了S市 、C州和特区,三线作战。

  “如何”在C州的订制事业,何小曼除了把握方向, 已经没有太多时间参与。

  十月, 三叔何献华正式转业回到C州。他拿了一笔可观的转业费, 却不想要政府安置的岗位, 在他看来, 无论是安逸的政府机关、还是如日中天的国营企业,都实现不了他的梦想。

  他想做生意。

  何小曼回C州的时候,成为家中唯一支持三叔的成员。

  “铁饭碗固然好,但三叔如果有更高远的梦想,当然应该支持。社会越来越开放,就业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国家是支持创业的,以后民营企业完全可以和国企分庭抗礼。”

  这样的话,放在八零年代,很难说服别人。

  也亏得是从何小曼的嘴里说出来。何家除了长兄何立华,说话最有份量的也就是何小曼了。何献华得到何小曼的支持,基本上其他人也就不会太反对。

  何小曼是考虑过三叔的处境的。

  何献华的组织能力蛮强,从当年的珍珠弄“临时公约小组”就可以看出来。而且他很善于和女人打交道,七大姑八大姨、整个弄堂的大姑娘小媳妇就没有跟他处不好的。

  而“如何”的生意越来越兴旺,已成C州高档定制的首选,曹敏敏再厉害,也只能看一家店,何小曼在考虑扩张。

  这个年代是最好的扩张时机,成本低、机会多,而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还执着于“铁饭碗”,竞争也没那么激烈。与其等到市场经济轰轰烈烈后再参与抢地盘,不如先下手为强。

  何小曼问何献华,懂不懂财务。何献华一脸懵逼,说部队里他倒是领导,但只负责签字,不会做账。

  其实,他管理经验是有的,只是部队的管理经验,和企业的管理经验完全是两回事。

  但罗惠惠教育程度比较高,何小曼便叫了何献华和罗惠惠一起,把“如何”的财务账给他们公开。

  一看,“如何”的发展竟然这么好,二人不由心动起来。

  何小曼很清楚自己的重头在崇光厂,“如何”是她的心血,但她心里想的,不仅仅是自己,还有整个何家。兄弟阋墙的很多,但何立华却无数次跟何小曼说,要大家都过得好,何家才算好。

  所以何小曼谨记着父亲的心愿。

  她跟何献华和罗惠惠说,与其将转业费投入到自己不熟悉的行业,还不如继续发展“如何”,尽可能扩展“如何”的业务。

  比如现在的第一家店在闹市区,可以作为总店的存在。但一个城市,老城市终究是会有限制的。她因为经常和瞿逸兴、邱勤业等人交流,对这个城市的发展比普通百姓更加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