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良田喜事(106)

作者: 花期迟迟 阅读记录

董蓉受了他们的好意,同傻柱手牵手往山上去了。两个后生远远瞧着,眼里满满的都是羡慕之意。难怪老人们常说,傻人有傻福。你看傻柱以前被大伙儿笑话,如今居然娶了个财神奶奶当媳妇儿,这福气大得都要铺到天边了…

不提两个后生如何羡慕,只说第二日一早董蓉小夫妻俩简单吃了口饭就赶到山下等待流民到来。柳嫂子等人早就拿了银钱进城去了,留下刘嫂子和梅花儿带着几个杂工熬了满满十锅米粥,末了又开始整理那些旧物。事先把棉衣按照大小和男女分开,到时候发放的时候也方便一些。

董蓉本想打算上前帮忙,但傻柱却拉着她不放。她心里也有些犯嘀咕,毕竟这里可不是现代能够把旧衣物高温杀毒,当铺里收回去的时候若是用井水涮一涮就算厚道了,有些看着干净些的直接仍到一旁就完事了。所以,怎么想这些旧衣物都是干净不到哪里去。

她昨日稍微透了些口风,说要做些新衣服和新被子,结果刘嫂子和梅花看她的眼神就如同看到了败家子一般。别说逃荒的流民了,就是村里人逢到年景不好,还常去当铺买身破棉衣穿呢,能挡风保暖就成了,分什么新旧啊。

董蓉这才深深觉得自己奉行的那一套在这里是吃力又不讨好,于是干干脆脆扔到脑后去了。

小夫妻俩在果树林里刚转了没几圈儿,就听得远处山路上人吵马嘶,于是赶紧去了果园门口。刘嫂子等人早早就等在那里了,一见他们过来就让了一块避风又视野好的地方。

虽然众人对于流民的惨状都有一些了解,但是当真看到大批人马赶到时,还是被震惊的张口结舌,一时不知如何反应是好。

《道德经》里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原本的意思是说,天地看待万物,同扔掉的草狗没有什么区别,并没有待人特别好,待万物特别差。

以前董蓉还对这句话有些不以为然,认为人就是世界的宠儿,万物生灵中的顶级存在。可是如今眼见这些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的流民,她当真相信了。有些时候,人类在老天爷眼泪也许连狗都不如。

刘嫂子等人显见也没料到这些人会如此凄惨,不说他们的衣衫多单薄,有多少窟窿,只说光脚踩在雪上这就足够惹人恼火了。

梅花儿看着一个孩子一边抓了雪往肚子里咽一边不停往脸上使劲抹,她忍不住就红了眼眶。第一个冲过去抱了那孩子就嚷道,“你想冻死啊,这么凉,擦什么脸啊?”

那是个八九岁的小女孩,面黄肌瘦就越发显得两只眼睛又圆又大。她许是有些吓到了,哆嗦着应道,“许奶奶…说,不擦干净脸主家就不收我做工了。”

董蓉心里也是酸涩得无法形容,听得孩子这么说,赶紧安慰道,“怎么会不收?我是果园的东家,我说了算!果园里活计多着呢,只要你们不惹事又好好做活就都能留下。”

“真的?”那些原本脸色麻木的流民们听了这话,瞳孔立时就亮了。他们一路从南到北徒步行走一千多里,乞讨磕头只求一口吃食挣扎活命。这几日下了雪,就算躲在破棚子里也冻得人五脏六腑都同冰一般,他们是真的绝望了,只等着哪一晚就被北风带走了魂魄,飘摇去阎王爷跟前报道。

(我家帅儿子睡觉呢,呜呜,终于让我一次把这章码出来了。争取下午再码一章,今天双更啊。朋友们有红票的给花期两张啊,还有收藏,非常感谢!)

正文 第九十一章 天下农人是一家

没想到今早居然有人来招工,而且不分老幼,承诺给住处,每日还有三顿稀饭。他们也顾不得真假,只要能填饱肚皮,就算是地狱也要跟去看看。如今亲口得了主家保证,他们越加觉得活命的希望大了一些。

“谢东家活命之恩,谢东家救命啊!”流民们噗通通跪了下来,连同那些刚刚跳下马车的老人和幼童也都趴到了雪地上。

“快起来吧,先换上棉衣喝碗粥,其余之事都等暖和过来再说。”

董蓉边说边扶起了跪在最前边的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然后转身示意众人赶紧安排衣食。赵青山等人麻利的大开了果园的两扇木门,喊着让众人按照男女老幼分排站好,刘嫂子等人则带着老人和孩子当先进门领取棉衣。

流民们人数虽然很多,但果园里早有准备,众人找棉衣的,找棉鞋的,发碗筷的,分工很是明确,效率极高。很快,所有老人都穿上了棉衣,孩童们虽然衣裤有些肥大,但也总比穿着漏风的单衣强上许多。剩下的壮年男子和妇人们只有几十人分到衣裤,却也没有人开口问询。

因为大碗的糙米粥已经捧到了手里,扑鼻的粮食香气让他们连鼻涕眼泪都忘记擦抹,只一口接一口的往肚子里猛灌,末了又眼巴巴看着队伍前面的大锅。梅花儿给每人又填了一勺,嘴里不断嘱咐着,“过会儿还要煮红薯,那个更香甜。你们饿得太久了不好一次吃太多,先垫垫肚子,等安置好住处再吃下一顿啊。”

流民们低着头照旧大口喝粥,也不知把没把这话听进耳朵里。小孩子们天性调皮,身上穿得暖了,肚子里也有了底儿,就扭着小脑袋好奇的打量起果园,似乎在估量这样的地方到底多少活计,能不能雇佣他们到开春,支撑他们熬过这个漫长的冬季。

张管事打发了那些雇佣来的马车,又亲手拉着最后一辆走到董蓉跟前,笑着禀报道,“东家,这是我昨晚在车马市买回来的,总共二十八两。马是上好的寒枣花儿,力气大又温顺,车架子也是乌木的,极结实。”

董蓉绕着青布小马车转了一圈,很是满意,赞道,“张叔挑东西的眼光就是好,这马车张叔就先用着吧,左右我们无事也不会进城。”

“谢东家体恤。”张管事极高兴,应道,“那我就先用着,东家进城就发话,我立刻赶来伺候。”

“好啊。”

两人又商量了几句琐事,董蓉回身瞧得几口大锅里的米粥见了底儿,流民们也都打起了精神,于是就喊了刘嫂子同她一起带人回村安置。

一面坡村里这一日从早起开始,各家男女老少们就都无心做活儿,不时扯个借口,袖着双手缩着脖子走去院门口瞧上两眼。

有些调皮的孩子头上扣着狗皮帽子,不顾爹妈的呵斥跑去村口张望。终于太阳眼看升到正中的时候,被大雪严严实实覆盖的山路上行来许多人影儿,远远看去就向白色锦缎上绣着的黑线又细又长。慢慢的,那黑线变得越来越明显,孩子们也终于看清了流民们的模样。

他们张着小嘴儿互相看了看,也不知道哪个当先喊了一声,然后扭过头一窝蜂似的都跑回了家去了。各家爹妈还以为孩子受了欺负,待得问明白孩子们缩在身后不肯再出去的原因就纷纷快步赶去了村口。

年老之人当时就叹着气念起了佛,年轻的后生和闺女们吓都青了脸色,有心软的已经抹起了眼泪。大伙儿都是靠天吃饭的老百姓,今日是眼前这些人遭了难,可怜至极。但谁能保证自家就永远不会有这样的时候呢?将心比心,能帮一把就帮一把吧,不图什么回报,只盼着将来万一自家真有那日也会遇到好心人搭救。

上一篇:空间女大佬[敛财] 下一篇:农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