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于康熙末年(2044)

作者: 雁九 阅读记录

公主留京,多要开府,可抚蒙古的公主例外。

可恒生只是郡王长子,即便在京城赐了郡王府,正房也要空出来,只能住侧院。

按家法论,公主是郡王府长媳,身份在郡王后;按国法论,公主却是主子,身份尊贵。

如此,郡王府后,修建园子,将小两口的新房设在那边,也省得窝在王府偏院。

见恒生点头,戴豪双眼发亮,端着酒壶,亲自给恒生满上,道:“好兄弟,你可要照看照看兄弟生意。”

“生意?”恒生听了,有些不解。

永焕同戴豪相熟,在旁边对恒生解释道:“这是要拦活呢,他二叔在江南,他这两年老往京里倒腾江南花石,已经赚了不少银子。”说到这里,又转向戴豪道:“你这钱串子,赚钱赚疯了,郡王府要修园子,即便不是内务府那头承建,也会专门使人去江南采买。你叔叔在江南,蒙克的叔叔也是江南。那又是曹家待了多少年的地方,哪里还用得着你来过手?”

戴豪撂下酒壶,拍了拍脑门道:“瞧我这记性,竟忘了这一茬……”

提及曹家长辈,恒生神情柔和,有些想念父亲。倒不是他冷情,不记挂堂叔,而是曹颂报平安的家书已经到了京中。

原本,吃完酒永焕同戴豪要拉着恒生去听戏,但是见恒生喷嚏不断,小脸红扑扑的,有些伤风症状,两人便没有多缠他,吃了酒,大家就散了。

回到郡王府,就见曹满与吴盛两个面带疾色的迎上来。

“二爷,府里那边方才来报信,老太君没了……老太太、太太……”吴盛上前拉了马缰,同曹满一道扶了恒生下马,而后道。

恒生闻言神色一禀,道:“老太太如何了……”

吴盛回道:“听说几欲昏厥,强撑着上了马车,前往李宅……”

听了这样的消息,恒生哪里还待得住。

如今父亲不在京中,老太太真有个好歹,可怎生是好。

见他转身就要再上马,曹满忙一把拦住:“二爷,不差这一时半刻,总要先换了衣裳。”

恒生低头看了眼自己身上的侍卫服,亦觉得不妥当,匆匆进府,换了素服。

前院这边,早已背好丧仪,由曹满带了几个人,陪着恒生前往李宅。

虽说高太君病了这许久,后事早已预备下,可随着年关临近,老人家精神渐好,大家心里都存了侥幸。

没想到,老人家早饭时还好好的,睡了个中午觉,就再也没有睁开眼。

去得很是平静。

可对李氏来说,最后没有陪在老人家跟前,心里如何不内疚自责,泪如雨下。

初瑜与天佑守着李氏,劝了又劝。

李鼐带着李家诸人,也恳请李氏多保重。

这一番计较下来,李氏为了大家心安,倒是不敢再哭了。

等到恒生过来时,李氏已经平静下来,正同李鼐父子商议停灵治丧之事。

寻常人家长辈过世,停三天、五天、七天、九天的都有;官宦人家,则是日子多些,十五天,二十一天,三十五天,最长到七七四十九天。

以老太君的辈分,本应多停些日子,可老人家早就有交代,若是熬不过年去,只在李宅停三日就发丧,省得扰得大家过年也不安生。

话虽如此,可也不好如此简便。

所以李氏的意思,在李宅停三日,剩下日子去寺里停灵,等过了七七再从寺里发丧。

李鼐如何肯依,只说无碍的,还是在李宅停了“七七”再出殡。

李氏摇头道:“还是顺了老人家的心意吧,省得老太君地底下也不安生。”

真要是论起五服来,李鼐只是高太君堂侄孙,万没有让堂侄孙治丧七七四十九天的道理。

李鼐还要再说,就听李氏道:“左右寺里也要留人照应,你若是真想要多尽孝,就过去多陪两日。既是老太君自己个儿的主意,就这么办了吧。”

李氏坚持,李鼐无法,只好依了。

白事本就繁琐,等到布置好灵堂,安置起来,闹闹哄哄,就到了晚上。

天佑与恒生再三劝了,李氏才上了马车,回曹府安置。

李家被抄家后,过去不少姻亲故交都断了往来,如今能报丧的人家委实不多,多是李诺兄弟两个的同僚、朋友。

有的交情并不深厚,听说过几日后开始在广化寺治丧,便也留了心眼。

如此,在李宅停了这几日,来吊祭的亲朋,都是有数的。

除了李家本家几个族人,就是孙家、曹家这边的晚辈。

看着如此冷清的场面,再想想老太君为保全李家子孙的付出,李鼐羞愧不已,整日恹恹的,一下子老了好几岁。

李诚见状,少不得劝道:“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这些年来,父亲又不是头一回晓得,何必放在心上?老祖宗的后事,冷清不了,等到了广化寺,就会热闹起来,到时怕有得忙。”

李鼐听了,叹了口气,道:“老太君到底是李家人,都是我们这些做子孙的不肖……”

正如李诚所说,等高太君移灵广化寺,吊祭的宾客一下子多了起来。

李家往来的人少,曹家却是好人缘。

高太君身上虽无诰封,只是民妇,却是曹家太夫人的“生母”。

即便宗室中,晓得李氏身份的,只是高太君只是李氏养母,看在李氏面子,多也使人过广化寺吊祭,一时间热闹无比……

江宁,总兵府。

曹颂衙署那边已经封印,曹颙也收到家书,得知高太君故去的消息……

第1230章 故地重游

因担心李氏,曹颙也没什么过年的心情。

如今,他只想等着过了正月十五,见见江南的盐商富户,将户部的差事了了,便转回京中。

至于江南“剿匪”之事,曹颙倒是并不担心。

一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熏陶下,百姓对当权者都有种骨子里的畏惧。

即便他们自诩为汉人正统,将满清朝廷视为异族,也不敢轻易相争。

不到天灾人祸、走到绝境的时候,没人敢去造反。

李卫回杭州了,临到年节,即便衙门里没事,官场上的人情往却是免不了的。

对于万复带人挟持江宁官绅子弟之事,李卫表现得极为强硬。

万复传话,只说以命换命,李卫则是以彼之道还治彼身,给那些官绅如此答复:“三个换一个,荒谬太没分量了,总要十个换一个才好。你们放心,那些贼人真要敢拿诸位公子安危说笑,城北大牢里还有百余匪属抵命,万不会让诸位白白受了委屈。”

众人都傻眼,真要是被挟持的子侄被杀了,就算杀了十个泥腿子,又能如何呢?

即便心中不忿,可李卫人已经离了江宁,也没地方说理去。

李卫能这般轻松,是因为这些士绅多半并不无辜。他们不是有子弟在衙门当差,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渗入官府衙门,包揽讼词,干涉地方政务。

他们虽不是贼匪,却也没几个是好东西。

上一篇:天官 下一篇: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