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哥儿种田记(76)+番外

和哲子哥下山,柳爻卿还真就准备回老宅看看。

上回皇帝送来赏赐,柳爻卿直接让厉氏和柳全锦跪在最前面,没叫柳老头知道,不过村里消息传得那么快,怕是柳老头也很快知道。

这几天柳爻卿忙玉米的事,他点头说玉米熟了,守在外面的兵才能掰。

柳老头确实当天就知道柳爻卿和哲子又领了皇帝给的赏赐,当时跪拜的还有厉氏、柳全锦和兴哥,甚至当时在山上煎饼作坊烙煎饼的妇人们都跟着沾了一回光,偏偏没有任何叫柳老头去。

坐在炕上沉默了好几天,柳老头长叹一口气道:“到底是分家了。”

可上回……不就是在柳家院里。

“老大说卿哥儿又在山上折腾好东西,村里人都在说。”李氏低着头,神情阴郁道,“便是因为这个,才得了赏赐。”

柳老头自然也听柳全福说过,可他自个儿想了好几天都没想明白,柳爻卿究竟是从哪里得到的那些好东西,里头又究竟有没有柳家的?

当年柳家祖上也曾风光过,只是历经几代以后,便秋风落叶一样败落,等到柳老头这一代,自家的族谱都早已并入上谷村的柳家,成为一个分支。

要说柳家风光时留下的东西,那是上到稀世墨宝、下到珠宝美玉,应有尽有,可也早就一代一代的败落光,最后家谱都不见了,等到柳老头这一代,也就识得几个字,再旁的,竟是啥都没了。

可再看看柳爻卿,竟是日子越过越红火,还没跟哲子成亲 ,就黏在一块儿,家业更是一份一份的挣下来,不说旁的,就是皇帝接二连三的赏赐,就足以让人刮目相看。

现在山上的柳爻卿,俨然早已跟柳老头彻底分开,即便是三房的屋子还在老宅中,在村里人心中,他们却已经变成了货真价实的两家人。

“回头叫全锦来吃顿饭吧。”柳老头吧嗒抽了口汗烟,道。

李氏显然也是这个意思,“叫正哥去。”

“成。”柳老头也点了头。

这边正哥还没出门,柳爻卿和哲子哥迎头进来。

“正哥,你出门干啥?”柳爻卿问。

“阿爷叫我找三叔哩。”正哥也没隐瞒,实实在在地说了。

找柳全锦?柳爻卿心里笑了下。

这段日子柳全锦整天坐在暖洋洋的炕上 ,好吃好喝的伺候着,明显舒坦很多,现在已经能下地走走了,却也没下山过。

柳老头和李氏要见柳全锦,柳爻卿自然也不好拦着,不过在这之前,他可以先过去见见那老两口。

“阿爷、阿奶。”柳爻卿进门,找了个板凳坐下。

屋里很暖和,炕烧得很热,这是柳爻卿花的银钱。

第59章 元旦快乐

“有大人来,卿哥儿怎么没领来家里。”柳老头抽了口汗烟,嘴里喷出浑浊的烟雾,脸色难看,眼睛甚至没去看柳爻卿,好像生怕弄脏眼睛似的。

“阿爷,大人找的是我和哲子哥,家里人没找啊。”柳爻卿扭头看了眼赖在炕上跟一摊泥似的柳全福,笑着问,“大伯、阿爷、阿奶,还有忠哥、正哥、明哥,大人都没有找。”

这话说的,也太毒了些,明晃晃的打柳老头的脸。

那会子钰哥儿和沈氏在山上,接赏赐的时候也是跟着跪下听的。

二房、三房都有人在,独独没让老头老太太和大房的人去,这就是明摆着不把这些当一家人。

以前柳爻卿只是心里想,现在算是直白地说出来。

“以前咱们柳家也风光过,是高门大户,家里单单是仆役就有上百人……”柳老头说着,渐渐地脸色没有那么难看了,仿佛自己真的看到了风光的柳家。

好笑的看着柳老头念叨,柳爻卿不等他说完,就打断道,“那也是以前,现在我可没看到仆役成群,高门大户的柳家。”

“山上大棚里的那个东西,不就是当年高门大户的柳家传下来的。”柳全福晃了晃自己肥胖的身体,一双浑浊的眼睛盯着柳爻卿,笑道,“卿哥儿,那可是柳家的东西,你不能独吞啊。哥儿终归得嫁出去,不是柳家的人,看你今天还是明天把山上的东西让出来,要不咱们村姓柳的都不能同意。”

柳爻卿实在忍不住,差点笑出声。

原来想见柳全锦是因为这个,也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想的,觉得自己手里头的玉米种子是祖宗传下来的。

“阿爷,你觉得山上的玉米是柳家的?”柳爻卿笑着问,不等柳老头回答就继续说,“那阿爷可得好好想想,最好找找证据,不然我要告到官府那里的。咱们有什么事情去衙门说清楚,省得在家里天天想天天念,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坑了柳家什么东西。”

见着柳老头不说话,显然是同意柳全福的说法。

“那行吧,我们家的屋我做主,以后不来住了,就送给阿爷,当做是我替我爹孝顺阿爷的。”柳爻卿站起来,攥着哲子哥的手,“往后要是再商量这种事,别在这里,直接去衙门。对了,正哥去叫我爹也没用,他来不了的。”

说完了,柳爻卿深吸一口气,头也不回地走了。

后面屋里柳全福小声说着什么,柳老头不停地叹气,倒是没有拒绝收下三房的屋。

三房的屋现在空荡荡的,一块多余的木板都没有,早就让柳爻卿找人搬到山上,柳全锦前些日子还想回来住,知道情况后只能继续住在山上,现在天那么冷,睡冷炕没被子盖,一晚上就能冻死。

这也算是彻底的跟那边断开,柳爻卿也不会再惦记三房的屋,省事不少。

回到山上就把这个事儿给在煎饼作坊里做工的妇人说了一遍,用不了几天全村的人就都能知道,柳爻卿这样做也不算不孝顺,只能说柳老头那家人太能算计。

天越老越冷,也越来越接近过年。

煎饼作坊的生意却一直都很好,天冷了煎饼存放的时间更长,路远跑商的打听着消息来,也有一些离得近的跑商的跟柳爻卿熟,直接做了二道贩子。

去外面跑商,拉上煎饼,到那边卖一部分煎饼,回来拉上货物,不走空车。

但要说到跑商的吃的煎饼,就不得不说上南县的煎饼摊子,基本路过上南县的人都得过去买几个尝尝,不然就跟少了些什么的。

现在阿婆家要的煎饼比以前多了好几倍,听说除了阿婆的大儿子程大,另外几个小儿子也都摆了煎饼摊,只不过在县城别的出入口,每天的生意也是相当好,柳爻卿这边送过去的煎饼就多,银钱跟流水一样流进自己的荷包中。

“其实煎饼也不是多稀罕的东西,但吃起来口感好还管饱,壮实的汉子一顿饭吃三个,能管大半天,要是花两文钱,去买点炸菜卷煎饼吃,那一顿饭能吃五个。要是手头松散,再花两文钱买个肉片卷在煎饼里,一整天都能撑过去。”

“我们出苦力的,就得肚子里有饭,还得耐消化,这不都离了煎饼吃不下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