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哥儿种田记(233)+番外

从早晨闹到晚上,柳老头是铁了心,一定要休了大周氏,把她送回周家。

李氏也是跟小宝苦口婆心的说,结果天黑了,大周氏还在地上滚,有看热闹的眼尖,说大周氏莫不是葵水来了。

大周氏捂着肚子滚,李氏和小李氏出来扶着大周氏起来,还叫她抓破了脸。

进了屋帮着大周氏扒了衣裳一看,肚子都微微的凸起,这哪里是葵水,是有了身子见红了。

再怎么说也是柳家的种,更是小宝的孩子,柳老头做主拿了银钱请大夫,又买了许多安胎药,这下子把家底都花空了。

“现在你阿爷和阿奶就天天在家里看着小宝媳妇,不叫她下炕。”沈氏道,“小宝还是天天闹腾,不懂事。”

“叫我说,大周氏那样的根本说不通,就得用绳子绑起来,一了百了。阿爷阿奶一把年纪了,看着个疯子,可不容易。大伯、大伯娘又不管这个事儿,造孽哦。”柳爻卿道,“小宝这种人,就是从小没教好,他自己没有主见,跟着什么人就能学成什么人。”

“是啊。”沈氏也感慨。

又过了三五天,沈氏帮着把钰哥儿屋里拾掇一番,这才上了马车走。

柳爻卿给拿了不少东西,都是丹县这边稀罕的,哲子哥还拿了三双比巴掌还小的草鞋,里面缝了柔软的内衬,是给孩子们穿的。

“又到了进山的时候了。”柳爻卿道。

“这次咱们还去吗?”哲子哥问,“卿哥儿的脚……”

“去!”柳爻卿也无奈,“我每天都出来走走,脚就是没磨出茧子,这回鞋子是最舒服的了,要是磨出水泡啥的,我也没法子。”

虽然是疼了些,但大家都是男人,怕什么!

这回柳爻卿甚至没骑马,跟着队伍一起出去。

只不过沈从武这些人,包括帽哥和卫哥都背着厚重的行囊,还有口粮、鼓鼓的水囊等等,哲子哥背的更多,是两人份的,而且还给柳爻卿带了别的吃食,更重。

偏偏哲子哥看上去轻轻松松,甚至还一只手拽着柳爻卿,叫他能轻松一些。

“原地歇息!”沈从武站在最前方道。

柳爻卿立即歪倒在哲子哥身上,道:“我感觉自己要疯了,给我水。”

哲子哥赶忙拧开水囊,喂柳爻卿喝水。

“哲子哥,你为什么不累?”柳爻卿问。

“因为我没觉得累。”哲子哥笑道,“就算再背着卿哥儿我也不会觉得累的。”

想到晚上哲子哥的某些行为,柳爻卿只能相信,他是真的不累的。

经过这些日子的条理,柳爻卿软软的鼓起来的肚子总算是完全收了回去,肚皮十分平坦,腰也很细,腿胳膊更细,整个人都轻飘飘的,比起沉重的行李重不了多少。

不过柳爻卿还是自己坚持。

第178章

自从建学堂以来,梁松子没过一段时候重要折腾出点动静来,到了京城更是三天一小动静,八天一大动静,足足折腾了好几个月。

可花样都过了许多次,再试下去怕是闹出来的动静不大,于是写信给柳爻卿。

当天柳爻卿就给出了个主意,叫梁松子下乡。

“这里吃食不如城里新鲜,就是花样也没那么多啊。”跟梁松子一起的也是个年轻官员,在上谷村山上待过,跟梁松子是同一批进士。

“你不相信我,难道还能不信卿哥儿?”梁松子倒是不着急,摇着折扇慢悠悠的走着。

“那自然不是。”

后面还跟着一些差役小吏,这回下乡当然不是私底下,而是梁松子以视察为借口,出的公差!

京城外面,农户们其实跟别的地方差不多,甚至还比不上现在上谷村的富裕,不过是靠着京城近而已。此时外面田地都已经种上花生,玉米也种了不少,更有大片大片的土豆。

只不过此时土豆还没出土,只能看到光秃秃的田地。

极气派的一群人靠近,还都穿着官服,没等梁松子说话,便有老农恭敬的上前拜见,身后一摆溜的还有老农家中的小辈,都是关节粗大,穿着朴素,看得出来都是干惯农活的。

“地可是都种好了?”梁松子很随意地问。

“回官老爷,都种下了。”老农恭敬道。

“去年可是都还顺利?都能吃饱饭吧?我听说有些人家还饿着肚子?”梁松子又问。

那老农忍不住笑了笑,看得出来是真的高兴,“以往家里的男丁都得去城里做工,媳妇婆子们种地,到年底也攒不下多少银钱。去年却是极好,粮仓都满了,就是一天吃三顿也都能吃饱。”

“这是好事啊。”梁松子欣慰的点头,随意道,“你们也别都站着不动啊,随意些,我今天来就是想跟你们随便说说话。”

那老农倒是依旧拘谨,有个憨实的小子却眨巴着大眼睛,大着胆子说:“我还在学堂识字呢,家里就我学的最好,先生说我若是再坚持一年,他就教我读书。”

“恩,不错。识字不过是能让你们不被别人骗了,若是能读书,那就是正经读书人,往后有机会科举,秀才就有功名在身了。”梁松子不着痕迹地说着。

他身后的小吏包括同行的官员都不明白梁松子此时为何这么说,这些事早就传的沸沸扬扬,此时还说,几乎跟废话没什么区别。

那憨实小子眼睛一亮,道:“官老爷说得对,我们村就遇到事儿了。”

“石头!”老农赶忙转身,就要阻止那小子说话,又赶忙冲着梁松子道,“还望官老爷莫怪,那小子平时嘴上就没有把门的。”

梁松子却眼睛一亮道:“有啥事你尽管说,我乐意听!”

“是这样的……”小子得了鼓励 ,嘴巴极快地说了。

老农紧张,却见梁松子没啥反应,看不出高兴还是不高兴,倒是很利落的转身走了,这才松了口气。只要官老爷走了,那就代表不愿意跟他们这些小民计较。

谁知道三五天后,石头跟着老农进城卖鸡蛋,就听着周围的人都在高谈阔论,尤其是那些斯文书生,说的最为激烈。

大家都在说石头前几天说的事儿。

爷孙俩便找了个地方听。

“那城中恶霸还以为汉子不识字,故意欺凌。明明雇工一年,却硬生生写成十年,叫汉子按手印。”

“谁知道那汉子在村里学堂学过字,认识‘壹’和‘拾’,当场便指出来。”

“这要是换了以前,怕是有得冲突一阵。谁知道汉子虽然生气,却没有动手动脚,反而拿着那份契约去了衙门。官老爷一看,回头就叫差人把恶霸抓了起来,认证物证确凿,给判了个五年大牢,可得吃苦喽。”

以前村里农户遇到事儿,大多都是直接动手,哪想着去衙门解决,也是害怕官府衙门,生怕进去就得受罪。

但村里学堂的教书先生讲过类似的故事,若是遇到这种事,自个儿上前动手,指不定叫人打断腿打断手,到时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可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