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哥儿种田记(153)+番外

快要出门了,山下闲着的人都出来看,就看到厉氏匆匆出来,拿着一个包袱递给哲子哥,又拿出两个木头雕的小人,低声道:“这是我让他爹雕的,你和卿哥儿一人一个。”

上谷村的老风俗,做长辈的亲自雕刻的小人,用桃木或者玉,晚辈出门在外带在身上能够得到长辈庇佑。柳全锦原本根本没想到动手,是厉氏亲自去挑选了桃木,叫柳全锦晚上没睡觉雕的。

小人有些粗糙,隐约能看出柳爻卿和哲子的样儿,上头挂着红绳,可以佩戴在身上。

哲子哥郑重其事的接过来,道:“知道了。”

看热闹的人听不到厉氏说什么,却不妨碍他们打趣,便大声喊:“老三家的,说什么呢。咋不跟兴哥说说,读书人要出去考功名哩。”

“卿哥儿都说了,兴哥考不考的中都行,反正家里也不指望他赚多少银钱。”厉氏抿嘴道,“你们这都围着看啥,还等着我家发饺子啊。”

“这又不是过年,哪来的饺子。”

大家一边说着一边看着马车缓缓离开,兴哥在后面的马车中探出头,冲着大家挥手。

家中只有柳全锦如临大敌,仿佛兴哥遇上这么好的老师,又天天念书,就一定要考中秀才似的,也只有他跟兴哥说这些。

马车进了村子,柳爻卿往外面看了眼,好像瞥见小宝跟一座肉山似的轰隆隆跑过去,他缩回来靠在哲子哥身上,道:“县试怕是很难吧。”

“恩。”哲子哥点头,“考中的都不容易。”

马车哒哒哒到了镇上,稍作歇息,柳爻卿马车都没下,在里头睡了一觉,再醒来时马车又继续往前了。

哲子哥倒是下去一趟,回来道:“不在私塾。”

“猜到不在了。”柳爻卿点头,“要不然咱们在村里闹得惊天动地的,我那个二伯要是还不回村才奇怪。不过大伯还是能来镇上拿银子,也不知道从谁手中拿来。”

“要查查吗?”哲子哥问。

柳爻卿摇头,“现在不用,顺其自然。万一还有什么咱不知道的事儿,打草惊蛇怎么办。”

这回比起上回来县里,可是完全不同了。

赵飞腾早就得了信儿,在家里头窝着,哪敢再出来。杜县令早早派人等在城门口,见着柳爻卿就把人领到跟县衙一条街,离得并不远的宅子里。

“好地方。”柳爻卿略微转了一圈,看到院子里的花花草草都有精心打理,屋里的家具摆设看似寻常,但都不是普通东西,知道杜县令费了心思。

如今哲子哥跟自个儿坦白身份,柳爻卿虽然没有让他公布出来,但该知道的都知道,尤其杜县令在上南县这么多年,怕是很不一般,再加上这几求杜县令帮忙往京城捎东西,大家的关系早就非同一般。

杜县令也没觉得柳爻卿态度如何,从容道:“这地方尽管放心住。”

“晓得,晓得。”柳爻卿冲着哲子哥示意。

哲子哥便拿出巴掌大罐子的神仙酿和桃儿酿,杜县令没有拒绝。

宅子确实不错,但论起方便还是不如山上。炕早就烧的热乎乎,哲子哥从马车里拿了被褥铺着,柳爻卿爬上去,舒舒服服的躺下。

“泡泡脚再歇息。”哲子哥又端来热水。

“哲子哥一起。”柳爻卿坐起来道。

晚上一块儿吃饭,杜县令没来,却专门送来许多新鲜菜蔬。柳爻卿道:“兴哥不用觉得有压力,咱们不是非得考上才能过日子,尽力就成。”

“恩,我知道。”兴哥点头,“老师说我做学问比不上咱们山上的那些先生们,不过若是能诚心念书,秀才不算难。卿哥儿不用管我,该干啥干啥。”

如今兴哥虽然没出来闯荡过,眼界却也开阔许多,时常听何硕讲学问,又见识过那群极有学问的书生们讨论学问,对于自己的斤两清楚的很,倒也看得开,不是非得死读书。

见着兴哥这样,柳爻卿也就放了心。

吃了饭回炕上歇息,被褥都是自个儿管用的,可屋子不一样。瞪着眼睛看着黑乎乎的屋子,柳爻卿扭身摸哲子哥,拽着他的手道:“忘了问大夫,咱们能不能……”

哲子哥身体一僵,压抑着道:“前三个月不行哩。”

“原来哲子哥问过了。”柳爻卿的声音低了低……

虽然是陌生的地方,可身边有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人,柳爻卿睡得很好。

一大早爬起来,兴哥已经吃了饭,正在温书,柳爻卿没打搅,跟哲子哥一块儿吃饭。不一会儿有个身板精悍眼神机灵的汉子进来,道:“主子,外头有人自称程大要拜访主子。”

“让他们进来。”柳爻卿道。

来人是阿婆一家,阿婆、程大,还有几个愈发出挑的小汉子和小哥儿进门,拜见柳爻卿后,脸上都难掩激动。

当年阿婆见着柳爻卿实在是太好看,又瞧见他跟哲子哥一块儿,以为是自个儿跑出来的一对鸳鸯,便起了恻隐之心,说了县中闹得沸沸扬扬的赵县丞之子,赵飞腾。

施恩不是为了图报,而是让自己的良心能安。

可谁能想到柳爻卿给出的主意,给的煎饼,能让阿婆家守了一辈子的馄饨摊子脱胎换骨,成为如今县里有名的富户,家中多了铺子,可城门口的位置却始终都在,甚至阿婆特地守着,说不定哪天能帮上柳爻卿的忙。

第118章

阿婆家的造化是柳爻卿给的,一得到柳爻卿来县里的消息,便赶忙来拜访。

“现在生意还好吧?”柳爻卿问,没拿阿婆一家当外人,更是拿出从家里带出来的爆米花、花生糖等等分给孩子们吃。

“都很好,如今在城中开了铺子。”阿婆虽是个妇人,却极有见识,在家里当家做主不说,在外头也是如此。

赞赏的点了点头,柳爻卿道:“山上今年做了大酱,回头给你们捎一些。往后你们可以把煎饼生意放出去,但招牌还是要你家的招牌。城中的铺子是总招牌,这样赚的银钱虽然不是直接的,但细水长流,且名声会越来越大……”

这其中的门道还有很多,柳爻卿没有隐瞒地都说了出来。

阿婆听完,当即让程大和几个孩子跪下。

从此往后,阿婆一家便是柳爻卿的人,更加紧密不分。

送走阿婆一家,柳爻卿感慨道:“煎饼虽然是粗粮,咬起来还特别硬,但是存放的时间长,吃起来方便。只要阿婆家的生意做的大,便会有极偏僻的地方也能吃到煎饼,能尝到里面的猪板油味儿,沾沾荤腥,知道外面的世界不一样。”

这些事情柳爻卿自己一个人做不到,但是如果千千万万的人都去做,总有一天大家都能吃上煎饼这种实惠便宜的粗粮,也能顺着煎饼这条线知道上谷村,知道柳爻卿,知道那些产量高的粮食,从而改变自家生活。

那么,衙门达不到的地方,就由柳爻卿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去慢慢感染。

“还有一些人要来拜访。”哲子哥出去一趟,很快得了消息,回来先跟柳爻卿说,并没有直接把人放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