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重生之哥儿种田记(133)+番外

“想吃鱼肚,你让我娘帮忙舀一个。我打点土豆块。”柳爻卿道,“娘,吃饭时你叫我爹去找宝哥儿,大棚里有活,别人不方便去。”

“晓得。”厉氏点头答应。

打饭的还有沈氏,不过她只负责打饭,别的事儿有厉氏。

柳全锦有时也在饭堂吃饭,不过厉氏一般不让他来饭堂,而是去后面做饭的灶房,那里有小桌子,小板凳,自家人吃饭也会在这里。

趁着吃饭的功夫,厉氏把柳爻卿的话说了。

“行,我知道了。”柳全锦点头,干农活种庄稼伺候大棚里的树苗他都干得好,就是还惦记着山下,道,“我听说大哥要让小宝念书,小宝也确实该念书了,兴哥不会有先生教书……”

“小宝不愿意去镇上,天天赖在家里,束脩都白交了。”厉氏道,“我听煎饼作坊那边的人说了,小宝胖的不成样子……”

“大哥要给知哥儿说亲……”柳全锦也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的。

厉氏放下筷子,道:“这件事咱们都不能管,我听卿哥儿说,给知哥儿说的亲是个三十多岁的汉子,有问题!”

柳全锦不说话了,吃了饭扛着锄头去大棚,干活。

吃了饭,书生们都溜溜达达的下山,继续规划学堂的事儿,很是热闹。柳爻卿和哲子哥过来看厉氏,听她说了这事儿,便笑道:“肯定是大伯找人说的,不用放在心上。我爹没空下山,他就是想也白搭。”

“那倒是,神仙酿都在我这里,吃饭的时候给他倒。”厉氏道。

“娘能耐哩。”柳爻卿笑道。

没什么事,柳爻卿和哲子哥去暖棚那边,找了个桌子坐下。用不着正哥和明哥送茶水,哲子哥从自家屋里舀了热水泡茶,还有一叠卤味花生,一碟腌黄瓜。

如今跑商的来都是熟门熟路,看看煎饼作坊那边忙,就到暖棚这里等着,喝碗热茶,或者拿出一两个大钱,买点卤味花生自个儿吃,惬意的很。

大家也都认识柳爻卿,见到了便笑道:“卿哥儿怎么闲着了?难得啊。”

“往后会越来越闲。”柳爻卿笑道,“又来拿煎饼啊。”

“是啊,煎饼好卖。”汉子笑道。

馒头也不差,但是总得热一遍才能吃,不如煎饼吃起来方便,而且出大力气干活的吃煎饼更耐消化,卷咸菜也不麻烦。

这些跑商的送出去的煎饼基本都是出苦力的买,也有一些大户人家的下人买了吃。

价钱不贵,但是量多,每天赚一点,细水流长。

正说着话,一匹快马狂奔而来,在山脚停下,直奔暖棚,显然知道应该来这里。

正是找柳爻卿的,说是后面传旨太监要来了,叫大家准备。

这回是在山上接旨,还真得准备准备。

“都到围场来吧。”柳爻卿道,“不过管事的选几个人要留在原来的地方,山上不能都空着,在地里干活的不用回来,跪下就成。其他人不归我管,但是按照规矩,也得跪。”

吩咐一圈,柳爻卿才到围场,哲子哥已经准备好香案,大家身上的衣服还是原来的,没换新。

传旨太监是熟面孔,还对着柳爻卿笑了笑,很明显是好事儿。其他人却不敢盯着看,都低着头,听着吆喝声,下跪,再站起来。

柳爻卿和哲子哥跪在最前面,传旨太监却不着痕迹的错开一步,没敢站在这俩人的正前方。

念完圣旨,给了哲子哥拿着,柳爻卿站起来,笑着送上巴掌大小的两个罐子,一个是神仙酿一个是桃儿酿,还有一个木盒,里面是还没孵的猕猴桃、刚做出来的花生糖,还有一小包爆米花,一个竹筒的花生油,一个竹筒的豆油。

都是山上有的东西,沉甸甸的一小堆,大家都看到了,但传旨太监还是乐呵呵的收下。

去别的地方传旨,银子收还是不收,还得看那里头错综复杂的关系,但上谷村不一样,来了东西可以拿着,回去是献给皇帝还是自个儿留着都成。

因为天底下也就上谷村这么一个特殊的地方。

没留下吃茶吃饭,传旨太监领着人当时就马不停蹄的走了,连带着还有杜县令派来的人。

圣旨被哲子哥拎着,这样的动作大不敬。站在远处的书生们看到了,有几个脸色变了变,却又看到哲子哥准确的看过来,缓缓抬起手,捧着圣旨。

书生们脸色又是一变,话到嘴边却变成了商量学堂的事儿。

又不是接到第一道圣旨,村里人,甚至是跑商的虽然兴奋,却不再大惊小怪。

村里人共同帮柳爻卿建的祠堂早就好了,此时圣旨便请到那里供着。这里面很有讲究,建祠堂的时候,柳爻卿不动手,只是来看看,动手的是村里不同姓不同人家的汉子们,而且每家出一个,负责做饭的也是每家出一个哥儿或者妇人,由村里的老人共同安排。

这代表村里的人气,共同汇聚到柳爻卿这里。

传旨太监是皇帝心腹,来上谷村的其他人也都是皇帝信任的人,回去后自然是一五一十的把所见所闻说了,顺便献上柳爻卿给的东西。

木盒制作的并不精致,甚至有点粗糙,上面也没有花纹。皇帝打开一一看了,把神仙酿和桃儿酿留下,猕猴桃留下,剩下的给了传旨太监。

圣旨里说了柳爻卿有功,赏了银子。

“就喜欢这个。”柳爻卿把银子放到仓库,喜滋滋的锁上门,拉着哲子哥的手去看书生们设计的学堂。

屋舍成排,里头隔成一间一间,两边都有窗户,每个屋都有前后两个门,前头还要搭一个偏棚,用来挡雨,不至于出门就被雨淋。

前方还要建大院子,里头弄一个水池,两边都是屋舍,分别是食堂,其他人歇息的地方。念书的屋子旁边是大大的平整的操场,最角落才是马厩。

一样样安排的极为妥当,又有善丹青的书生画了图纸来给柳爻卿看。

“不错。”柳爻卿道,“门口拓宽一些比较好。”

“确实。”

“该如何动工?”

书生们想的斗志昂扬,银子也都准备了许多,如今还有专门管账的,每动一笔都会记账。只是大家念书可以,动手盖房却是没经历过的。

柳爻卿便给出建议,“请人做工,管饭给工钱。村里的人不够,还可以请周围村的人,做好管理就可以。”

“还是……”书生们哪见过这等事,都有些抓瞎。

却也有书生精明,想到这些其实也是锻炼,将来入朝为官,这样的差事也不是没有,此时见柳爻卿说的头头是道,便请他帮忙。

“我不是读书人啊。”柳爻卿笑道,“写字都不怎么会的,让我家哲子哥来吧。”

哲子哥早听过柳爻卿说了计划,此时往前一站,气势沉稳,不怒自威,书生们顿时都不说话了,听他安排。

空地上另起简单的炉灶,放上大锅,专门做饭。

这才开始招人,都要身强体壮的汉子干活,体弱的哥儿、妇人便帮着做饭,做一些轻省的活儿。哲子哥不经常出现,却安排的妥妥当当,书生们有什么不解的,去找卿哥儿就必然能找到哲子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