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我把过气综艺做成了扶贫专线(278)+番外

“卧槽!这种人你没招进厂里吧?”卫昇目瞪口呆。

侯朋飞连连摆手:“这种连亲妈都算计的白眼狼,我怎么敢要?别说我了,咱们村里都快没人跟他们两家来往了。”

“这还差不多!”卫昇松了一口气,“那桂平奶奶现在跟女儿女婿住,那边对她还好吧?”

“何止是好?桂平奶奶现在过得不知道多开心!”侯朋飞美滋滋的样子,好像安享晚年的是他自己一样。

“桂平奶奶的闺女也是个脑子活络的,怕以后两个哥哥诬陷他们对老娘不好,干脆开了一个视频号,每天拍摄桂平奶奶在她家的养老日常……噗!”

“然后呢?”卫昇好像猜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然后这个账号就火了哈哈,你不知道,桂平奶奶的女婿居然是个事儿妈,担心村里人说他对丈母娘不好,干啥都把他丈母娘挂在嘴边上!”

“和媳妇去赶集,要找找集市上有没有丈母娘爱吃的,什么香蕉、高粱饴、粉瓤的大苹果,每回赶集,给丈母娘买的东西,比俩孩子还多!”

“担心丈母娘洗澡摔倒,还花钱在自家院子里重新盖了个卫生间,里面就跟电视里一样,装的是带扶手的马桶,洗澡的地方还有个凳子。”

“知道丈母娘闲不住,还要从我厂里拿手工回去做,她女婿就拉着全家老小跟着一起做,桂平奶奶担心耽误俩娃娃写作业,每天晚上只能早早上床睡觉,现在养得红光满面,村里的老人都羡慕死了。”

可怜桂平奶奶两个白眼狼儿子,自以为从此甩掉了老娘这个包袱,谁能想到,第二年开始,侯寨村集体经济赚到钱了,就开始按人头分钱了。

不仅如此,像桂平奶奶这样年满七十岁的老人,每年村里还有额外的敬老补贴,春节、重阳、端午、中秋四个大节算下来,每人每年差不多有两千块钱。

农村老人生活节俭,一年两千块钱也足够吃喝了,村里分的钱,桂平奶奶都拿去给女婿家的俩外孙女发红包了,亲孙子半毛钱也没捞着……

“该!自己亲妈都不孝顺,希望他们的子女有样学样,以后可一定不要赡养自己爹妈啊。”卫昇心满意足地吃了个瓜,对侯寨村现在每年能给村民分多少钱,也有些好奇起来。

侯朋飞得意地比出了一根手指。

“一千?”

“怎么可能?每人每年一万块!”

“卧槽!你们村这是发了啊?”

旁边的汪群听得连菜都不吃了,忙把摄像大哥叫了过来,这一段必须记录下来!

第150章

侯寨村的集体经济怎么会这么赚钱?说到底,还是因为当初卫昇给他们规划的这条扶贫路,“后劲儿”实在是太大了!

谁能想到,不过就是请几个老农民,带着一帮小孩子学习怎么种菜、养猪、喂鸡,这个研学基地的生意居然这么火爆?

现在,侯寨村几乎所有能拿来种地的地方,都被村里圈起来,做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为了让孩子们随时都能来体验农村生活,村里还把这些地做了规划,争取一年四季什么时候来侯寨村研学,都能体验到不一样的项目。

村里甚至还把集体所有的毛竹山也圈了起来,春天带孩子们挖春笋、摘野菜,冬天带他们上山找冬笋、捡野栗子。

更重要的是,就像卫昇说的,这些地要是按照以前的耕种模式,就算发展特色种植,一年最多也就种个两三茬,现在农产品又不值钱,累死累活一年,能挣多少钱?

可按照现在的研学基地模式,一块地今天这个班来参观学习,明天还能接待另一个班……只要地里的蔬菜还在,就能源源不断地接待不同的游客,赶上粮食蔬菜成熟的季节,收回来的粮食和蔬菜,还能卖给游客们,再赚一笔钱。

而且,和各大中小学组织研学活动,还有个好处,那就是每年的耕种、锄草几乎都不用村里出钱,只要时间安排合理,让合作学校组织学生来体验耕种、锄草这些农活,既能锻炼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又能顺便帮村里把这些地给整出来。

据村里人说,因为来体验的学生太多,有时候地里的杂草都不太够用呢,咳~为了让每个班的学生都能体验到给农作物“锄草”,有时候他们还得偷偷往地里撒一些草籽,不然学生们来了,地里没有杂草怎么行?

就这样,靠着全村几百亩“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还有两座毛竹山,侯寨村每年光是售卖各种“研学体验套餐”,营业额就有四百多万了。

村里的游客多起来之后,侯寨村还把附近的一块砂砾地改造成了停车场,每年停车费都能收不少。还有村里的游客中心售卖的各种土特产收入、村办度假宾馆的收入……这些钱加起来,每年也不少了。

不过这些都不是最赚钱的。

最赚钱的,还是当初村集体投资的那几个厂子,先不说野菜加工厂和泡菜加工厂了,单单是侯朋飞这边的竹木工艺厂,现在就已经发展到三个分厂了,听说去年线上销售额就破亿了,村集体以集体土地入股,每年光是这一块的分红就上千万。

这么一想,要不是这两年集体经济投资开支大,别说每人一年一万了,再过两年,每人五万也不是不可能。

这么算下来的话,一家四口哪怕一年什么都不干,躺在家里,每年也能从村集体分到二十万。现在就是城里的双职工家庭,夫妻俩一年工资加起来,也未必就有二十万呐!

更何况,听村长侯天保说,现在村里大部分村民都干劲十足,铆足了劲的挣钱,有自己花钱考了驾照,在村里开起了客运班车的;有自己进货开店做小生意的;有开农家乐、土菜馆的,还有很多年轻人做起了自媒体……

远的不说,就拿桂平奶奶一家来说,女儿女婿无意中带火的自媒体账号,据说现在粉丝都有好几十万了,全网的丈母娘都在羡慕桂平奶奶有这么孝顺的女儿女婿。

听说桂平奶奶她女婿,现在已经不去厂里打工了,夫妻俩靠拍短视频、直播带货,据说每年少数也能挣几十万,再加上村里的分红,小日子过得别提多美了。

反倒是桂平奶奶那两个白眼狼儿子,小儿子以前嫌弃村里穷,好几年都不回来,老家的房子都烂了。现在听说老家经济发展起来了,拖家带口的又想回村发展,殊不知,感情都是处出来的,你丫的跟村里谁家都不熟

,谁愿意带你们一起发财啊?

现在小儿子一家,人是回来了,可除了每年从村集体分到的几万块钱之外,进厂打工没人要(侯朋飞这个老板瞧不上这种白眼狼),就连自己盖房子开农家乐,也没人愿意把客人往他家拉。

村里人都这样,介绍生意肯定优先给知道底细的熟人介绍,不然万一把客人拉过去,对方宰客,到时候客人一投诉,把他也给扯进来了,那不是给自己找事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