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继妹非要和我换亲(283)

赵文薪目光锁在谢尧臣面上,眼神里写满期待,格外想知道他接下来会说什么。

谢尧臣看向他,颔首道:“广南西路水果、水稻等物丰盛,水稻晾晒后可保证百姓生活,还可入库。但水果等物,除了进京的贡品,其余极难运输,只能满足当地人所需。但此地还有三七、白术等药材,药材不同,若广泛种植,经晾晒、风干之后,大可销往大魏各地。”

赵文薪眼底闪过一丝光亮,随后又暗淡下来,道:“可若要运输,少不得铺桥修路,广南西路又地势崎岖,还是得要钱。”

谢尧臣笑,眼微眯,毫不留情的挖苦道:“水路被你吃了?”

赵文薪闻言不好意思笑笑,他如何会忘了水路?只好解释道:“水路便需多船,可此地船舶业亦不甚壮大,大量运输的货船怕是难以供给。”

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困境,一环不行,环环不行,难以找到一条出路。

谢尧臣听他如此担忧,只笑笑,跟着道:“相较之下,水路成本最低,且只需造好船,便能立时实现运输。至于造船之术和造船材料供给,这两个问题都好办。本王识得一人,善水战,可以跟他借些造船能手,请来此地教授造船之术。第一批货船,便由官府来运营,至于所需材料,你先从库里出,不够来跟本王要。”

造一批货船而已,撑死几万两,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左右身为皇子,自小所得一切皆来自于民,合该天生便着眼于民,如今花些钱为百姓做些事,他没任何情绪,他应该的。但他估摸着,赵文薪说库银不足一万,一万造一批货船尽够了。

赵文薪听至此处,心间已是激动不已,连连感叹,到底是皇子,所受教育和眼界,终不是他们所能比。

话及至此,谢尧臣看向赵文薪,认真道:“本王有个初步的计划,你且听好。先开放广南西路荒地开垦,再广发适宜此地生长的药材种子,尽可能筛选出远胜于别地的上好药材,再以水路运往大魏各地。”

赵文薪闻言,神色灼灼,但还是迟疑道:“可卖给谁?商路未曾打通,臣亦没有这方面的门路。”

若要打通商路,他至少得将大魏各地跑一边,对于一个地方知府来讲,根本不现实,他总不能擅离职守,即便能去,少说也得几年功夫。

就在赵文薪发愁之际,谢尧臣却笑道:“这不需要你操心,本王会解决。”

多简单,各地到处都是祝东风,且经营多年,跟各地各行各业的商户都有往来,还愁卖不出去药材?帮静江府百姓的同时,他顺道给自己添个药材产业,又是一个能长期赚钱的进项!一举两得,多好?

赵文薪面上绽开笑意,连连点头,只要能解决销路的问题,他就敢放开臂膀大干一场!

谢尧臣伸手凌空点他一下,接着对他道:“开放荒地开垦的事宜,你回去便抓紧联合各州,尽快给本王拿出个方案来,还有种子的事你也着手安排下去,引导百姓上道的事你也去安排,造船技术和销路的问题,本王会解决。”

这一刻,赵文薪看着眼前的谢尧臣,眸色灼灼,直觉他浑身冒着金光!琰王绝不是传闻中那样!也或许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身为王爷,他从小到大的见识,手里掌握的资源,都是他们寻常人无法企及的。

赵文薪隐隐意识到,接下来的几个月,可有的忙了,开放荒地开垦,必须有详细的规定文书,否则百姓会因占地闹出事端来,这恐怕得和各州知州商讨几日几夜,才能拿出个初步方案。另外百姓的想法也得引导,得叫他们改变思维,跟着官府,一道走上这条富民之路。

在静江府两年,赵文薪这是第一次看到希望,连眸中神色都跟着活了起来,今晚的情绪当真大起大落,他都激动的不知该说些什么好,只看着谢尧臣笑。

谢尧臣回望于他,随即皮笑肉不笑的勾勾嘴角,道:“别高兴的太早,你谋害同僚的事,本王可不好替外祖父做主,外祖父若是不放过你,来日同本王一道处理静江府事宜的人,便是新任知府。”

赵文薪闻言低头,面露歉疚,但同时也眼露坚定,他即刻转头,在四下看了看,最终看见一根带刺的藤条,走过去便将那藤条捡了起来,随即解开上衣,将两袖绑在腰间,对谢尧臣道:“臣这便去向魏通判负荆请罪!”

说罢,赵文薪大步朝魏府官家走去,打算请其带路。

而就在这时,厅中却传来魏同和的声音:“赵大人。”

赵文薪止步,抬头望去,正见厅中一直关闭的侧门打开,魏同和在魏老太太和一名有身孕女子的搀扶下,一道走了出来,魏承贤亦跟在身后,却是面如死灰。

之前刚和赵文薪说上话,谢尧臣便叫辰安去叫魏承贤,叫他自己在厅里躲着听听,未成想,不止魏承贤,魏同和还有自己的王妃都来了。

这么说,方才他们二人说的所有话,他们都听见了?也好,省得再和魏同和说一遍。

宋寻月扶着魏同和走上前来,抬眼看向谢尧臣,唇边含着笑意,眼里满是赞许。

谢尧臣最喜他王妃以这般神色看他,很有成就感,他不禁笑开,上前揽住了宋寻月,低声问道:“今日孩子乖吗?可有闹腾?”

夫妻二人侧身站到一边,去说自己的悄悄话。

宋寻月被谢尧臣揽走,魏承贤则上前接手宋寻月,将魏同和扶住。赵文薪深吸一口气,随即单膝落地,请罪道:“文薪一念之差,做下这等糊涂事!不敢请通判和小公子原谅,今日愿负荆请罪,请通判和小公子责罚。”

魏同和闻言,缓缓伸手,一把握住赵文薪小臂,将其从地上拉了起来,赵文薪怔愣,静静看着魏同和。

魏同和唇含笑意,语气儒雅:“老夫不是守旧,而是同赵大人担忧的不同。当年陛下新政,老夫心间亦是认可的,之所以反对,实在是担心新政是否操之过急,从而招来祸端。这世上,有些不顺耳的话,总得有人去说,总得有人去提醒陛下,被贬静江府,老夫甘之如饴。如今在静江府亦是,增收桥头税,确实能增加官府收入,能叫你施展拳脚,修桥铺路,可静江府本就不富裕,若贸然增收桥头税,只会叫百姓生活更加艰难。”

皇帝是位明君,他当年所做的一切,其实皇帝心间亦是明明白白,但为了新政施行,皇帝不得不贬他,不得不拿他做震慑百官的下马威。

但皇帝心间,对他仍旧是信任的,仍旧是看重的,否则也不会给他通判一职。世人都明白,通判便是皇帝的心腹,是皇帝在地方的耳目。

皇帝拿他做新政的祭刀大旗,他则安心在静江府做通判养老,这是君臣间的默契,不需言说。

赵文薪再次落泪,道:“是我操之过急,急躁了!”

魏同和笑道:“如今王爷拿出的对策,是以富民为本!甚好!从前你我解决不了的事,如今王爷都能解决。你此番,且好生借王爷的东风,先将富民之策落实。民富,仅靠已有的税收,两库既富,你还怕施展不了拳脚吗?”

上一篇:艳骨 下一篇:穿成反派的早死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