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慕林(640)

谢谨之点头表示同意:“那……我们可以试着把这些证据送到大理寺去?当初大理寺卿左大人明察秋豪,替父亲洗涮了冤屈,我每年逢年过节都有送问候信与节礼去,也算是有往来。等进了京,我就直接去拜访,与他言明此事好了。”

除了大理寺卿以外,大理寺少卿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大妹妹谢谨慧与那位卢少卿的千金是闺中密友,这两三年里时常有书信往来,大妹妹去卢家时,他以兄长身份陪同,顺道去拜访卢少卿,想必也不会引起外人的怀疑。

他提出的两个选择,宋氏都觉得不错。谢慕林也提到,大哥谢显之进京后是一定要去焦银台家请安的,焦银台是通政司主官,掌管着各地秘奏,让他知道一下这件事,说不定还能在官面上阻止一下二皇子与林家人为了自保而做出的反扑之举呢。若果焦银台对此事感兴趣,他甚至能在林家人收到消息之前,就先把镇江知府给拿下了。

谢徽之在旁凑趣地提了个建议:“我跟曹荣还在通信呢,要么……我跟他也提一提?虽说这事儿不好让曹家出面,但若是大理寺受理了案子,二皇子与林家想要出手阻拦的话,曹家还是挺会添乱的。”

就怕到时候曹家不光给二皇子与林家添乱,还要插手到正常的案子审理当中。

谢谨之与谢慕林双双否决了谢徽之的提议,他也不在乎,笑嘻嘻地说:“那就等这事儿完结了,我再跟曹荣说,叫他去忽悠曹家的纨绔子弟,对那个镇江知府的家里人落井下石一番。反正都不是什么好人,被欺负了也是活该。曹荣却能借机涨些面子,他家里的处境也能好过些。”

没人再否决他的新想法。

回归正题,宋氏觉得谢谨之与谢慕林提出的三种选择都挺好。考虑到大理寺卿的府第目标过于显眼,她倾向于让谢显之、谢谨之与谢映慧到卢家与焦家做客时,把证据转递出去。有了大理寺与通政司插手,镇江知府再无幸理,陶炯一家也很有希望摆脱危险。

只是,为了以防万一,在第二天清晨,陶家人前来码头送行时,宋氏还是劝了陶老太太几句:“我们隔了几十年才好不容易重逢,如今我马上就要走了,你就不来多陪我几日么?我们要在京城稍作修整,停留上四五天,拜访一下京中亲友,采买些要带到北平去的货物什么的。我还想去年轻时常去的那几处地方转一转呢,于家妹妹,你也陪我一道来吧?家里的孩子们能照顾好自己的,若你不放心,大不了把儿媳与孙女儿带上?”

陶老太太明白她的言下之意,笑道:“罢了罢了,我这把年纪还到处跑什么?留在家里守着孩子们就好。你也别担心我在城里日子过得憋闷,我在城外租了一处小宅子,挨着河边,带着小码头,景致不错,宅子后头的园子里还种着新鲜的瓜菜水果。阿炯打算休沐时,带着一家人到那小宅子里消遣。衙门的人找不到他,也不会拿公事做理由,请他回去。我们一家就能好好偷闲两天了!”

她乐呵呵地笑着,仿佛在说什么有趣的事。宋氏立时就听明白了,陶家人也不是全无防备,还另外备下了可藏身避险的地方。但她心中始终有些不放心,又没法说服陶老太太,只得暗下决心,等进了京城后,就要催促孩子们尽快把那个锦布小包交上去,好让镇江知府早日被送交法办。

女孩子们也跟陶樱告别。谢慕林隐晦地提一句“昨儿你介绍的铺子卖的糕点确实很好吃”,陶樱就明白了。她抿嘴笑了笑,半个字口风都不露,只微笑着说:“到了北方,千万记得给我写信来。我曾听叔祖母说过北方的景致,却从来没见过,心里好奇得很。”

陶樱论祖籍其实是安徽人士,但她出生时,父母都在外官任上,是在蜀中,因此她从来没见过北方的风景。后来她父母直接在蜀中任上身亡,她再由族人护送返乡,然后辗转来到叔祖母与叔父家中生活,完全没有去过淮河以北的地区。她平日里每每听陶老太太说起小时候熟悉的风物,心里都难免生出好奇心来。只可惜,除非哪日陶炯调职北方,又或是她嫁到北方去,否则她不大可能亲眼见到叔祖母所描述的北方了。

谢慕林干脆地答应了她的请求。反正宋氏总是要给陶老太太写信的,到时候夹带一两封晚辈的信件,又有什么要紧?她还能给陶樱寄北方的特产呢。

杨沅和谢映芬也纷纷表示,一定会给陶樱写信来的,反倒叮嘱她,一定要回信,若是能把镇江本地好吃的糕点也寄过去,那就更好了。

昨天晚上,她们品尝了买回来的糕点,为其中一种深深地着迷了。只是那糕点看起来做法颇为繁复,自家铺子里暂时还没有类似的方子,所以她们复制不出来,只能买现货了。

可这么远的距离,等糕点送到她们手里,估计都不能吃了吧?

谢慕林白了两个异想天开的小姑娘一眼,见管事妈妈们已经过来催她们赶紧上船了,便握着陶樱的手,最后再嘱咐一回:“好生保重自己,千万不要太相信坏人的节操。有些人是会做出让好人完全无法想象的坏事来的。防人之心不可无!”

陶樱微笑着,头一回正面回复了她:“谢二姐姐放心,我会守好了家里人的。”

第673章 到达

谢家的船队在离开镇江之后,没有在路上再耽搁行程,一口气驶到了京城。

由于他们坐的船不少,若在三山门外的码头停靠,费用稍嫌高了些,也有些没必要,所以他们绕道拐向了那座城郊的小庄子,在庄子附近的码头靠了岸。

这处小庄子,同时也是谢家商号的伙计们运送南北货物途中,经过京城时的暂时落脚点,因此,附近的码头也是谢家商号租下来的地盘,留有充足的船坞,足够谢家一行所坐的船全都停靠进去,还留有多余的泊位给日常运转的谢家货船。

谢慕林跟着长辈与兄弟姐妹们一道下船上岸时,宗房的谢谨昆早已带着妻儿,连同毛掌柜、刘伙计等人等在码头上了。

众人相见,自是一番见礼寒喧。宋氏抱着谢谨昆不足三岁的白胖儿子,心里也是说不出的喜爱,直夸他:“说话口齿清晰,也有条理,真是个聪明的孩子。”谢谨昆与计氏听得宋氏夸自己的儿子,都高兴得不得了。

计氏还说:“家里早就来了信,催着把哥儿送回去上学,我心里一直舍不得。但仔细想想,还是该叫他早日回去开蒙才是。有族学里的先生们教着,家里的叔伯长辈们都是满腹经纶的,孩子多学点东西,日后也能有出息。否则一直跟着我们夫妻,我们忙着店里的生意与人情往来,哪里顾得上教他?至今也只是教他背了半部《三字经》罢了,没得耽误了孩子。若是从外头请先生,又或是送去学堂,外人也比不得自家人用心!”

宋氏点头:“你这话说得很是。但哥儿还小,这个年纪也离不得父母。你们夫妻好生商量吧,若是舍不得把铺子交给旁人打理,自个儿带着孩子回老家去,也可以考虑从族里恭请一位长辈到京中来小住,顺道替孩子开开蒙。这种事,你们可以先问问家里的意思。明年春闱,族里定会有人上京赴考的。这要备考的举子未必顾得上分心教别人,但随行的人里,未必就没有读过书的,教个孩子三百千,又能算是什么难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