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女的科举拜官路(54)

作者: 西沉之月 阅读记录

第二件事就是她一直以来想要办的报纸。

许清元没工夫实地考察选址,将选址的标准和方法全部告知方歌:“所选报亭的位置,要尽量做到最大程度辐射至周围的书院及文人聚集地,明白吗?”

方歌认真点头,表示已经记下,许清元给予她充足的资金,让她放手去办,但前提是不能暴露身份。

方歌明白这是锻炼自己的意思,牟足了劲要做出点成果来。她先给自己准备了一套体面的行头,又从外城雇了一家人,装作是平民家庭终于攒足一点小钱,想要租赁商铺讨生活的样子,根据事前考察大半个月的几家商铺位置,挨个去交谈磋商。

最终,在综合考虑地理位置和租金价格等因素后,方歌选定了白马街一处占地狭长的商铺。因其户型特殊,要找到合适的租客有点困难,而根据许清元所说,报亭只需要一个对外的窗口即可。而且此处距离附近的三个书院都不算太远,经常有学生跑来街上消费,对她们来说再合适不过。

方歌将选址意见整理成书面文字报给许清元,还贴心的在另一张纸上画出了商铺、书院的位置和它们之间的距离。

看完这份选址报告,许清元感慨,方歌不愧是商人家庭出来的孩子,这事办的很漂亮,她很满意,便将自己桌上一方雪竹绿端砚给了她。

方歌欣喜不已,连连道谢,许清元握住她的肩膀,推心置腹地说:“方歌,这件事不要让任何人知道,即便是脱雪也不行,如果你做的好,这会成为我们共同的事业。”

作者有话说:

第42章

郢都繁华, 商铺转让交替也是常事,谁也没注意到在白马街的某个小铺面悄无声息地换了东家正式开张。

过路行人看到新开的店铺, 觉得很是奇怪, 怎么这铺子就开着一扇较大的窗口,大门并无一个客人出入,只有一位长相讨喜的女孩子端坐在窗前, 拿着一张一臂宽的写满小楷的罗纹纸正在细细品读。

附近一所书院的学生应思卉特意在午休时间跑到白马街上买纸墨,因为这里的价格比书院门口的铺子便宜不少,她出身贫寒, 家中供读已然不易,自己平常都会过的俭省一些。

跟纸墨铺子的掌柜几番讲价, 应思卉终于以较为低廉的价格买到纸墨,她愉快地朝书院方向走回去, 却在经过一家铺子的时候突然停住了脚步。

应思卉看看那专心致志读着什么的姑娘, 抬头看向铺子的店招名。

览文亭。

好新奇的名字,不知道是卖什么的, 但似乎与文人有关。应思卉好奇心起, 上前一步, 叩响窗台,问店家:“姑娘,你这是新开的店吗?卖什么的?”

店家姑娘不是别人,正是被许清元委任过来照管报亭生意的方歌。

方歌未语先笑,给人的印象很好:“这位姑娘, 我们店确实刚刚开业,至于卖什么……”

她朝面前与窗口齐平的桌子上一努嘴:“就是这个, 姑娘一看便知。”

应思卉从桌面上拿起一叠罗纹纸, 缓缓展开, 一下子就被密集的信息量冲击到了。

在这个时代,邸报已经趋于完善,甚至设置了专门用于出邸报的官方机构——通政司,它在内阁附近设有抄写房,通政司每天都有专人往返抄写房拿取当天的时事新闻。

邸报的内容包括皇帝的言行,军事外交,大臣的重要奏章,朝廷的重大决策事宜、公告和律令,甚至也包括官员的升迁和罢黜。京城地区的官员每天都能拿到记载前一天重要新闻的邸报。邸报一般是一张对折的双页纸,类似于现代的报纸。

但京城以外官员很难每日拿到邸报,根据与郢都距离的不同,地方官员接收到通常是成册的邸报,上面可能记载着上一旬的消息,甚至是上个月的消息,时效性极差。

不过也比平民百姓之家要好,他们根本没有获取邸报的途径,对时事政治的了解和素养与官家子弟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当应思卉看到这份叫做《郢都杂报》的报纸时,立刻被其上面所记载的京城热点话题深深吸引。

——四月,临安公郡主大行生辰礼,圣上赏赐……改赐封号,享食邑。冯御史连参郡主十天,郡主道:长者赐不敢辞。但郡主自知违制,自请禁足亲王府一月……

“怪不得去过郡主生辰宴的老师回来后神情那么严肃。”应思卉喃喃自语,忍不住继续往下看。

——《狱令》经内阁审议通过,正式颁布,于今年中秋后生效施行……

她思量一番,然后想起什么来似的偷偷看了一眼方歌,心中告诉自己,再看一个,看完就走,不然太过失礼了。

——礼部法人司设置专家委员会,充分听取商会专家的意见,公正评定法人资格……

应思卉又是恍然大悟:怪不得这阵子总是听同窗们念叨着什么法人司、专家委员会的,原来是这么回事啊。

方歌谨记许清元的叮嘱,即便有文人在门口站一天,把报纸内容都看了一个遍,也绝不赶客。因此也不出言催促面前的女学生,继续保持着喝茶读报的悠闲姿态。

读完上面三篇文章,应思卉没忍住又往下看去。

第一次做报纸,许清元非常保守的每页都做了四开版,综合整份报纸,一共收录十六篇文章,内容充实而丰富。

应思卉一站站到下午上课时辰,她不能耽误课业,但又实在放不下这份报纸,一狠心一咬牙拿出刚才买纸墨省下来的钱,向方歌问价。

方歌笑着说:“一张十文钱,姑娘要几张?”

“一张,给我一张就好。”应思卉抠出十文钱交给店家,口中忙道。

下午课间休息,应思卉忍不住将报纸拿出来,津津有味地继续研读。这一幕被其他同窗看到,纷纷凑过来看她拿的是什么新奇东西。

女学生中难得看到官家女子,但应思卉偏偏有这么一个叫萧娩同窗,她母亲是京兆府衙门的官员,她将邸报从小看到大,见到眼前这份报纸,有些看不上地撇嘴道:“上面的内容都是邸报上有的,也没什么稀奇的嘛。”

但其他学生却没有应和她的话,反而在应思卉周围围成一圈,看的十分入神,时不时还交流几句。

“临安郡主过生辰怎么又碍着言官了,我看他们就是闲得慌,芝麻大的小事都要参奏。”

“话不能这么说,清珑公主都还没享受食邑,临安郡主怎么能违背礼法。”

众人议论声纷纷不止,萧娩皱眉坐回自己的座位上,想着明天一定要把自家邸报拿来给这些人见见世面。

那边又传来一阵大惊小怪的声音,萧娩忍不住好奇地看过去。

原来是应思卉翻了一页。旁边的一位女学生惊讶道:“这篇文章居然是童试的考试经验!”

“真的,我看看,”另一名学生粗略读过一遍,不住赞叹,“说的真好,原来考试还要提前调整作息和习惯,调节心理,仔细想想可不就是如此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