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女的科举拜官路(152)

作者: 西沉之月 阅读记录

“辛苦了,你退下吧。”

在他人走后,许清元提起毛笔,在宣纸上慢慢写下了几个字:辛鹿、囚童、人市、抚幼院。

另外一边,公主也带着女儿进宫面见父皇和母后。皇后抱着孩子笑的慈祥,而皇上只是略坐片刻就要离开去处理公务,还说公主出嫁后应该多孝顺公婆,少回宫,免得让兵部尚书心中难安。

旁边皇后脸色有些挂不住般解释:“你父皇说的有道理,既然已经嫁人,也得考虑夫家,要是抽不出空来,可以让嬷嬷把孩子抱到宫里来,母后替你照看照看。”

“是。”清珑公主脸上不见生气,也没有丝毫失望,她起身准备恭送皇上离开的时候,出声说道:“父皇,之前女儿生产之时公主府受到奸人渗透,差点性命不保,多亏了父皇、堂姐和许大人提前预备下后手,女儿才得以母女俱安,多谢父皇疼惜。”

皇帝顿住脚步,他背对着清珑,声音威严冷肃:“但是你们胆子也太大了,临安的别苑毫无人手,万一出了事你让你母后怎么办?”

“许大人安排的很是妥帖,一切无惊无险呢。”公主忙解释,“不过还有一件事儿臣想要与父皇商量。”

皇上难得听到她这么正经的语气,出言问道:“何事?”

公主将抚幼院的种种情形一一道明,入情入理地分析道:“儿臣得知此事后,愤慨非常,然抚幼院终究是女儿的私产,众人只管拿钱没有人真心做事。女儿想,在京城中这么繁华富庶之地都有如此多的孤儿,更遑论全国其他地方呢。虽有县府赡给衣食,终究也没得可考,儿臣觉得将抚幼院归入朝廷立设,也能让天下孤儿有一个庇护之所。父皇以为如何?”

听到女儿的提议,皇上微微侧过头,似乎没想到她能说出这样一番话来,虽然这些观点在他眼里还是有些粗糙简陋:“想法虽好,可齐朝多少省多少县,计算下来开支太大,还要筹备另一套衙门,一时办不成,你有这份心已算不错。行了,你陪你母后一会儿,早点回家去吧。”

说完,皇帝没有再停留,带着田德明离开皇后宫殿。公主回身看着母后手中的女儿,默默不语。

她一直关注着,但父皇从始至终没有抱过女儿一次。

后来她将今日进宫的事情告知许清元,对方却觉得还不错:“公主下管的抚幼院充其量只是您的或者皇家的私事,能提出将其公事化,这便是涉及政事,皇上没有斥责您,这是一大进步!”

“您放心,我会帮您慢慢地一步步走上朝堂的。”许清元对公主承诺道。

十一月后,天气更冷下来,期间佟三娘找到过许清元一次,说银钱已断,求她帮自己一把。

许清元将郡主送给自己的所有礼物全部死当出去,凑了一千二百两银子交给了佟三娘。

“多谢大人,我给您记入干股,以后一定还给您。”佟三娘双眼含泪。

她压力很大,下面作坊里几百几千的女工都指望着她吃饭,但是飞梭却迟迟研究不出来,商界内能借的钱都已借遍,实在没法子才求到许清元身上。

“我不要你的股份,这钱说是借给你,其实我也做好了拿不回来的准备。”许清元一字一句地说着,“我只要你答应我一件事。”

“您说。”佟三娘一口答应,“只要我能做到的,绝不含糊。”

“我知道这很难,但还是希望你要时刻记得保障女工们的生活,不要过度压榨她们。”资本的逐利性会让人迷失人性,将工人视为生产工具,许清元希望,最起码佟三娘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佟三娘低下头想了一阵子,抬眼点头:“我明白您的意思,如果能熬过去,我以后一定会为纺业的发展和她们的福祉努力。”

未来的事情谁都说不清,但许清元愿意相信起码在答应过自己之后,佟三娘下决策之时能考虑一下女工们,不至于太过份。

临近年底,大理寺忙得人仰马翻,许清元找了几次才见到晋晴波,看对方一脸疲惫,她长话短说,旧事重提,拜托她在大理寺留意之前乔香梨和她调查的官员囚禁幼童一案。

晋晴波不敢打包票,只说试试:“最近黄嘉年和他在大理寺的亲信有些异常,你有没有听到什么消息?”

“没有,怎么个异常法?”许清元问。

“年底清案卷,连我都忙的三天没回家,可是他们却迟来早走,不知道在忙些什么。”晋晴波说话的时候还拿着大理寺带回来的卷宗,可见是真的忙碌。

“我知道了,我会去翰林院探听消息的。”许清元答。

两人分别后,许清元果然在每天教完张闻庭之后回到翰林院上值,并积极地帮安郸勘校书籍。没过几天她就觉察出一些不对劲。

“公务这么多,其他人就算了,江新知怎么也不帮帮你?”阖上书籍,许清元不动声色地问。

安郸吹熄蜡烛,拿起衣服同她走出翰林院:“他支支吾吾的说不清楚,他这个年纪,或许是家里给他说亲了,不好意思说吧。”

“是吗?那到时候可得等着喝他一杯喜酒。”她说笑一句,仿佛信以为真的样子。接下来一段时间许清元继续在翰林院听消息,果不其然,渐渐的院中也有流言说是江新知得黄老尚书看重,谋到一个好差事,要外放做官去,也有人说好几次看见他跟董学士一起走,怀疑他近日会高升。

但是许清元却觉得这些猜测都不是最终答案,毕竟从晋晴波那里得到的消息,此事还牵扯到黄嘉年和他手下那一帮子人,不会这么简单的。

好的不灵坏的灵。年底前邓如玉借自己生辰为由将宁晗、许清元等十几位高位女官请到家中,表面上是祝贺宴会,实际上却向她们透露了一个重大消息。

“邱祭酒带着得意门生和黄老尚书的人连日点灯熬油地想要推行什么新令,一直瞒得死严,直到前两天我才听到一点风声。”邓如玉面色严肃沉重,显然事情颇大,“黄老尚书想要增设同县一职位,专由女科生担任,不必进士,举人即可,同时对女学生和女官加收丁税,此外,还主张所有百姓的丁银随田赋上交。”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之间摸不准情况。还是许清元和宁晗反应的快,她们同时出声想要问询,撞上之后,许清元示意请她先说。

“同县,听名字是县令的副职吧?既然是他提出来的,恐怕这专由女人担任的同县到最后会变成女官只能担任该职,况且又要加收丁税,女文士们为了尽快赚取之前进学费用和养家糊口,大部分人都会妥协般地被塞进同县一职中,但细究起来,一县之中早就已经有其他副职,同县的权力实际上又被下面的县尉、县丞架空,我觉得不是好事。”宁晗眼光犀利,一下子直指对方主张的重点,她看向许清元,问,“许翰林的意思呢?”

“宁大人所言甚是,”许清元赞同她的意见,同时自己还有其他的疑惑,“丁银随田赋上交朝廷,这无异于在各个地方官员身上割肉啊,他这不是自毁根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