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551)

退一步考虑,竺年还有许多庶出的弟弟,尤其是年纪小的几个,给他当儿子也刚好。要是从小养在身边,悉心教导,也不失为一种出路。

至于竺婉生的宋莽和宋星生的宋清,血缘上虽然都近,但毕竟姓宋。

没道理竺家把宋家推翻了,过个几十年又把江山还给宋家。

郑二舅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些选择之外,还有另外一条路。

他不能在东宫明说,勉强保持着清醒,好不容易等回到家里,才和家里几个兄弟关起门来商议:“听太子殿下的意思,是想传位给大公主?”

“显然走的还是和朝臣同一个路子。”先带在身边学习培养,盯着做一些基础工作,等有了一定处理事情的能力,就去各地执掌一方,了解地方上的事情后,再回到朝廷,做统筹的工作。

讲道理,以往培养太子都没这么往外跑的。

撇开性别,竺婉出身够。她是竺年一母同胞的嫡亲妹妹,天赋好,学识佳,有胆魄又正气,过去几年在西州和奚地管理得非常好。

甚至从性格来讲,比起多少有些心软的竺年,竺婉会更加果决。

皇位传承上,兄终弟及也是正经。

但,竺婉是位公主,不是皇子。

郑家一众管事的兄弟叔伯面面相觑了一阵,最后还是郑大舅说道:“挺好的。咱们家姑娘能做官,大公主既然能当王爷,自然也能当皇帝。我瞧着大公主自己都还没反应过来呢。倒是蓬飞,你明日带着阿锦,再去一趟东宫,看看太子殿下安排。”

郑蓬飞官做到这么大,可不是因为救过竺年的命,各方面都通透:“正愁着怎么办才好呢。要是殿下能帮忙,那是再好不过。”

孩子太聪明了也愁人。

郑家书院已经算是最顶尖的那一拨,但学堂里能教的东西,小孩儿已经学完了。单纯就知识层面来讲,让郑锦去考官,是一点问题都没有。他们拿最新一届的考卷给他测试过,卷面分数能够排进前三。

可做官又不是只写写文书就行,很多东西得靠时间的积累,小孩儿为人处世方面也还差了点,可不能真的八岁就当官。

他们想让竺年想办法,太子资源丰富是其一,其二是竺年本人也是年纪小小就做出许多大事的人,郑锦这点在他面前还不够看的,想来能够有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比起现在只是有个苗头的皇嗣问题,显然自家子侄的前程更迫切一些。

郑蓬飞第二天一早就去了东宫。

竺年没睡懒觉,早早起了,已经做好了早课,见他们来,就带他们去书房:“昨天人多没来得及,过来坐这儿。先生跟我提阿锦呢,说是和果果玩得来。”吩咐宫人去叫尉迟兰过来。

宫人应了声去,自然有人端上待客的茶水糕点。

郑锦看着有点拘谨。

竺年就说道:“也不知道你喜欢吃什么,这些都是平时果果爱吃的,试试?”

竺年站着高,这会儿坐着,就没那么大的压迫感,说话又带着笑。郑锦虽然知道这是太子殿下,但对于这个身份具体有多厉害,心里面还缺乏准确的认知,端端正正谢过之后,就开始在边上吃零食。

竺年又对郑蓬飞说道:“本想着让您来京城帮帮父皇,奈何能委以重任的少,累大伯在外面许多年。”

郑蓬飞赶紧拱了拱手:“不敢。是下官深受重用,才能一展抱负。”

沃州和京畿连年遭灾,还受战争之苦。

丹州、江州这几年可谓风调雨顺。

丹州趁着上游大水,倒是因祸得福,重新清理拓宽了河道,又有大量人口的迁入,已经是个正经的鱼米之乡。要不是地方不够大,且常年小透明,各方面数据的增加幅度简直可怕。

江州就更不用说了。丹州还得投大量的资源,去补足基建。尤其是这两年先是修了个四号码头,今年又开始同时修五号码头、六号码头,花钱比挣钱多。

江州可没这方面的烦恼,虽然一样要投入一部分基建的钱,但江州环境可比丹州好多了。原有的基础扎实,多数只是维护一下。

每年年终上报的各项账目,多到让一众言官明察暗访,就觉得是虚报的。

这一方面是江州的底子好,另一方面也是郑蓬飞这位主官出色。

先前卫玉在沃州的时候,把沃州弄成了什么样,就是个反面例证。

本来郑蓬飞的年纪要是小一点,这样的才能,肯定是让他多跑几个地方去帮扶发展。但他岁数在这里摆着,等蒲岭大道的江州这一段完工,应该就差不多调入京城,肯定也是偏二线的养老官职。

说话间,尉迟兰来了:“还想四妹妹成亲那天过去一趟,正好你们来了。”

竺年抬手擦到他脸上的面粉:“你一大早钻厨房干嘛?”

“我想烤个蛋糕。你明天生辰吃。”他简单说了一句,就对郑锦说道,“上次我回来之后想了想,你看看是想在京城这边,还是去外面多看看。京城这边条件更好,家里人都在,去外面就没那么好了。你身体太弱,还得增加武课。”

郑锦对当官还是有概念的,郑家的大学课程他是已经读完了的,就问道:“在京城是做什么?去外面的话,是去哪里,做什么?”

“在京城的话,就是去六部轮值,帮着处理一些文书工作。等你觉得哪方面更适合自己,再往哪方面发展。去外面的话,我想了个人,你去跟着他当学生,他去哪里你就到哪里。”尉迟兰也没卖关子,对郑蓬飞说道,“竺侯。”又问竺年,“竺侯这会儿在京城?”

“在的。年后……看他自己想去哪儿吧?”心野得不行,来姜地帮了他两年,人就跑没影了。讨了个头衔,拿着一堆令牌,就去行走天下。身边就跟着几个蓝组的人。不是过年,他还逮不到人。

竺侯在京城名气不大,但接触过的人都知道这人本事有多大。

郑蓬飞就是接触过的人之一。

他当初在丹州当知府,迁入进来的人,绝大部分是竺侯送来的。

他是想不明白,怎么能够短时间内把一群战俘,变成良民,还各有所长,安分守己。

他来之前,本来还担心村不村安排郑锦去当宋清或者宋莽的伴读。

这两位虽然不是皇子皇孙,但显然出路会给如今宫里头的那些皇子皇女当伴读要强得多。

可作为爷爷,郑蓬飞觉得那不是自己孙子的好的出路。

郑锦有比他更优秀的才能,不应该小小年纪就被限制住发展的平台。

当然,将来的事情不好说。要是郑锦长大之后了了,那也别管什么大小平台了,总之郑家不会差他一口饭吃。

至于让郑锦跟在竺年和尉迟兰身边,他是真没想过。

郑锦再聪明,一个八岁的小孩儿也不能正经干什么活。他姓郑,又不姓竺不姓宋,总不能让人太子帮着带孩子。

至于救命之恩什么的,他当年只是和老管家一起把人往京城一送,真不觉得自己算是救命。但竺年一家记在心里,每年对他家的帮助方方面面无比周到。包括他这个江州知府能够做得这么舒服,和各种得力的手下以及朝廷的支持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