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越成先生家的小王爷(191)

掌柜一家在后厨忙着烧水泡茶,听到前面嫌弃茶水难喝,又说水不好等等,只得忍着气往前招呼,回来又和烧火的妻子抱怨:“那一身的酸臭味,还好意思嫌弃这嫌弃那,闻着味儿都想吐。”

妻子拉着他小声道:“好啦,人都在呢,你少说两句。有什么不开心的,等他们走了再说。咱们开门做生意的,什么样的人都会遇到,不稀奇。”

有个掀了帘子想到后厨催促茶水的官员一脸难看地退了出去,走到房门外,下意识闻了闻自己身上的味道,鼻子还没感觉,不知道哪里来了几只苍蝇,围绕着他的头顶嗡嗡绕圈。

他又是生气又是难堪,只觉得自己这辈子的委屈都在这些天里尝了个遍,忍不住哭了起来。

屋内一群官员本好奇他为什么大太阳的往外面跑,听到他这哭声,也不知道是为了什么,只是哭声中的这股子心酸同样勾起了他们的难受,跟着哀哀哭了起来。

倒是小店的掌柜夫妻见了,感觉自己刚才有些刻薄:“方才没注意到他们都带着孝。这也不知道死了谁。”

“肯定是大户人家。普通人家哪有这排场,那么多车马。”

京西这边除了有皇陵,还是京城和京县很多大户人家的祖坟所在。不过眼下的排场,他们确实没见过。

小集镇虽然不够舒服,但是比起之前已经好了很多。

薛家人等休息过一阵,就由驸马薛禾出面,和这些送葬的官员们商量,看他们是想去哪里。但是完全由公主府把他们一路送回家是不可能的,他们可以把他们顺路送到京城,或者是京县,再提供一笔车马费,安排他们回家。

送葬的官员们没想过这个问题,一时间竟然愣住了。

他们本以为自己怎么一个路线过来,自然是同一个路线回去,当然回去不能是走回去。

可没想到裹挟他们来的竺年是说走就走,现在连公主府的人都要抽手。

若是在平时,公主府能这么待他们,他们肯定觉得受了礼遇,但是现在:“不是下官等人不识抬举,只是现在外面兵荒马乱,还恳请……恳请……”

几名官员闻言,也跟着行礼,恳求薛禾能够派人护送他们回去。否则他们身边连个仆从都没有,回去沿途的路都不认得,食宿也没个人安排,怕是真的要客死异乡。

有一名官员说道:“其实我等都是顺路,只是路有长短。”

意思是只需要派一队人来护送他们即可,不需要太多的人马。

“在下明白诸位大人的意思。”薛禾一时间面露难色,沉吟片刻后有些羞愧地说道,“若是平时,确实不难。但是现在外面兵荒马乱,京城内也是……”

官员们一听:“难道京城内也……”

他们说了个开头,就说不下去了。

这个乱子就是京城内起的头。若是京城内不乱,宋淮哪能不出来送葬。

反过来说,既然连宋淮都出不来,那京城的乱局可想而知。

薛禾说道:“若是诸位不着急,不妨先到京县暂住几日,再做安排。”

官员们连连称是。

京县的县城就在京西,比返回去要近得多。

这时候也不管什么牛车还是驴车,躲过了正午最毒辣的太阳后,一行人就直接往京县赶路。一直到戌时,才算是到了能够暂住的庄子里。

一群人累得真·人仰马翻,随便塞了两口饭食,直接睡到了第二天中午。

这些官员稍微恢复了一点精气神,想起礼数来,却得知公主和驸马等人全都一早回了京城,庄子内只有几名仆从,连个勉强能称为主人的薛家人也没有。

被这样对待,他们也没法挑刺。按平常,他们连公主的面都见不上,更别说是住在公主的地盘上了。

当然,他们现在住的庄子姓薛。规矩却是和公主府一般大。这里不能走,那里不能看。

反正到了现在,他们也不着急,屋里待不住,干脆到外面走走看看。

他们也不走远,毕竟也走不动。他们这几天已经是走得够够的了。

跟着竺年他们走,那叫行军,和普通走路是不一样的。

“到了这里,才算是见到了真正的京城气象。”

“瞧瞧这路也光洁,也不知道是怎么弄的,瞧着不像是砖石。”

“这个我知道,是土水泥。京县有一家叫东风号的,专门在做这个,也给人做花园子。”

“哟,这得大户人家才能做得起吧?这瞧着如此干净平整,怪道昨晚车子到了附近就不觉得颠簸。”

“我听同僚说起过,他们家京城的亲戚好像做了,价钱似乎不贵。花园子里铺几条小道,也不费什么。”

“这倒也是。”

“这东风号的名字,我怎么听着有点耳熟。”

“耳熟也不奇怪。现在东风号哪儿都有,您得空可以去打听打听,州城肯定是有的。这些土水泥的小道什么的另说,有一样东西一定得让他们做。”

“啥啊?”

“火炕。我女婿家去年盘了火炕,一个冬天都过得暖和,今年已经给我排上了,就等着过两个月轮到,正好赶在冬天前能盘好。”

“嚯!您还得排队?”

“这话说的。排在我前头的多得是达官显贵。听我的,早盘早享受。盘个火炕也没多少钱。”

一群人说得热闹,有周围的佃农听到他们说东风号,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来路,就热情地给他们指路:“几位可是要去东风号?沿着河边这条路一直走,那边有个大湖,边上有个码头,就是东风号的。咱们这儿不用去城里和人家挤,有什么活计直接找那边的工匠就行,比去城里找人快多了。”

他们没想到找东风号竟然这么简单,仔细打听了一番,发现路不远。

他们走不动,也不太想回去,就一人花了两文钱,让佃农驾了一辆牛车送他们过去。

此时夏日炎炎,湖边却是阵阵清凉。

附近的田地里,有农人戴着斗笠在忙碌,晒得浑身黝黑。

湖里有人撑着船,有普通的小渔船,也有漂亮的画舫,时不时还传出一些丝竹声和歌女婉转的曲调。

载他们来的佃农,把牛车往码头外面一处地方停放好,指着一个地方说道:“那边就是码头,诸位可自便。”

几位官员这段时间尝尽了无数心酸,直到这会儿,看着杨柳依依鲜花遍地,觉得这才是京城的风光。

如今外面闹事的不少,这地方却像是世外桃源,依旧繁华热闹。

数条栈桥延伸到湖面,游船、渔船、渡船等分别停靠,远看似乎离得很近,等他们走近了才发现全都隔着点距离。游船外有精致的亭台楼阁,不少衣着靓丽的年轻姑娘郎君在里面游玩戏耍,外人只得看到几片衣角,或者听到几句歌声。

官员们粗粗打量了一番,竟然没见到哪里可以进去。

渔船的码头外最是市井,有茶楼酒肆饭庄,虽然都小小的,但是五脏俱全。渔民把当天的渔获摆摊售卖,也有附近的农人卖各种农产,甚至还有卖花的。再一旁就是一间什么都卖的杂货铺,另有一家小小的门脸,就是东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