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风起长安(271)

作者: 于欢 阅读记录

——吴郡·姑苏城——

叛军西进,主要的战场在河北与河南两道,中原时局混乱,而江南还算安定,于是便有不少文士纷纷逃往江南避难。

江南采访处置使、吴郡太守赵居仁,尽力维护着江南的稳定,征战士卒,调集粮饷,以资朝廷平叛。

原本安宁稳定的江南,由于战乱,文人墨客的不断涌入,使得江南越渐繁华,几乎赶超两京。

是夜,太湖之上,文人的船只,比以往多了数倍,密密麻麻的灯火,泛舟湖上。

时而听得船中传来悲叹,就连歌声,也变得凄凉无比。

“好好的局面,就因为天子与奸相的胡乱指挥,导致河北与长安,东西两地失利。”

“如今是有家不能回,只能躲在这不受战火侵袭的姑苏城内,苟且偷安。”

“懿孙。”半醉的友人,踉踉跄跄走出船屋,手中还拿着一壶酒,“怎一个人坐在船头。”

张懿孙靠在船上,明月皎皎,与灯火交相辉映,照在了他沧桑的脸上。

船儿顺着流水游入太湖,恰逢寒山寺内的钟声响起。

咚!——

“长安,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张懿孙忽然说道,他抬起手,接过一片开始泛红的枫叶,寒风呼啸,“秋已尽,只有这太湖里的月,还是如此明亮,一年了,仍不见故国明月,客子归家。”

“懿孙…”

张懿孙满脸的忧愁,他看着眼前的景色,潸然泪下。

钟声在耳畔响起,他明白自己虽偷得安宁,但明月之下的故国,却是战火纷飞,天子不知所踪,百姓流离失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词悲凉,诵声凄凄,连这客船都满载思绪。

“月落乌啼霜满天…”友人顺着张懿孙的歌声复诵,“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妙哉,妙哉啊。”

船内的一众文人听到这凄凉的诗歌,也都陷入了思念故国的悲痛之中。

“这诗好啊。”

“从今往后,恐怕这寒山寺,就要因为懿孙兄而出名了。”

“不知懿孙此诗题名?”众人同时看向张懿孙。

“《枫桥夜泊》”

作者有话说:

《凝碧池》原名为《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为王维被禁洛阳时所作。

菩提寺在长安,洛阳只有菩施寺,所以应该是笔误。

枫桥夜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继,作于安史之乱之后,途径寒山寺有感而发。

同一时期还有杜甫、王昌龄,杜甫跑掉了,还去见了肃宗,但是因为有朋友投敌,没有受到重用,最后是穷困死的。

王昌龄就更惨了,因为官小,在逃亡途中被唐官杀了。

第177章 平胡曲(十一)

——洛阳·地牢——

叛军在声色犬马之中尽兴后, 李忱便被重新押回了地牢。

哒哒哒——

狱卒走后,又来了一阵脚步声,越逼越近, 最后在一间囚牢前停下。

此时的李忱, 盘团坐在甘草上,闭目养神。

“被杀的那个乐工, 我已经差人好好埋葬了,这是我唯一能做的, 很抱歉。”来的是一名女子,她的眼里闪烁着内疚,“阿爷与那些人, 很欣赏你的才华。”除了内疚外, 那双盯着李忱的眸子,也透着一丝丝的欣赏。

“欣赏?”李忱睁开眼, “我想,没有人会将羞辱当做是欣赏吧。”

“你父亲利用我来羞辱李唐的失败,利用我来炫耀他的成功, 如今利用完了, 我这个前朝皇子, 就该死去了。”李忱冷笑了一声。

“不。”陆庆芸听到李忱的话,心中一震, 她走近一步, 看着李忱的背影,“不会的, 阿爷答应过我, 不会杀你。”

“公主。”李忱侧头, “疼爱并非权力, 亦无法阻止权力,这世间,唯有掌握在自己手中旗鼓相当的权力,才能够与之抗衡。”

“当你有了足够的力量,你才能够救下你想救的人。”李忱又道,“公主可以当做这是敌国皇子的教唆,而后置之不闻,但,忱想提醒的是,永远不要沉溺于君王之爱中,权力会让人变得冷血,至亲无外乎。”

陆庆芸低头沉默了许久,她看着李忱,本欲开口,却听到了身后传来的脚步声。

“安国公主?”中书侍郎高上看着阴暗地牢内的身影,一脸震惊。

“高先生。”见到身穿紫袍的宰相,陆庆芸也十分诧异,她忽然想到高上与颜庄都是父亲的军师,而且父亲对于高上更为信任与倚重,于是下意识的阻拦道,“先生来此作何,是陛下的旨意么?”

高上没有说话,陆庆芸遂挑眉,“陛下要杀李忱?”

“公主,不是陛下的旨意。”高上说道,“昏君携诸子逃离,却独留雍王在京,这怎么样都说不过去吧。”

“先生是怀疑此人故意设下圈套,引诱我军吗?”害怕高上图谋不轨的陆庆芸,并没有要让开的意思,“羊入虎口,什么样的计策,需要冒这样的风险,不惜以性命为代价。”

“什么样的计策?”高上抬眼,“就凭晋王捕获了他而未杀之,可见他的能力,绝不一般。”

“公主,大燕刚立国,虽取两京,但北有朔方,西有安西,东有江南,”提到江南时,高上特意看了一眼李忱,“天下始终未定,任何可疑之事,与可疑之人,都不能轻易放过。”

“父兄所做的羞辱已经足够多了。”陆庆芸说道,“大燕能否取得天下,与一个困在囚笼里的人有何干系,赶尽杀绝,只会让我们丢失民心,昨夜凝碧池过后,今日便有北唐旧臣逃离长安,这难道还不够警醒吗,他曾对中原的百姓有恩,你们杀了他,只会激怒百姓。”

高上被陆庆芸的一番话所惊,但很可惜的是,陆庆芸只是公主,而公主在他们眼里,是注定无法继承皇权的。

“公主。”李忱从背后喊道,“我想,这位高侍郎,应当有很多疑惑要问吧,既不是皇命,那他就不敢杀我。”

陆庆芸犹豫了一会儿,回头看了一眼后,警告道:“如果这个人死了,那么高侍郎,也别想活着离开洛阳,我说到做到。”

高上弓着腰,叉手目送陆庆芸离开,地牢重归宁静,此处只关押着李忱一人,外面则有重兵看守着。

“高,不为。”

高上忽然一瞪,他看着李忱,匪夷所思道:“你怎知我的原名?”

“高不为宁当举事而死,终不能咬草根以求活耳!”李忱睁眼说道,“侍郎可还耳熟?”

高上再次瞪眼,“这是我贫贱时曾说过的话。”

“我猜,你来到这儿,是因为我手中的这块玉吧?”李忱将玉佩拿出,置于高上眼前。

“赵公的玉,怎会在你手中。”高上挑眉道。

“你说呢,寡人是国朝的亲王。”李忱气定神闲,虽困于牢中,却仍然让高上感到一丝阴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