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风起长安(204)

作者: 于欢 阅读记录

这是仅凭三言两语说不清的(就单单看资治通鉴,天宝后期唐玄宗的操作,与本文差不多,也能把人气的掀桌子。)

然而都知道唐玄宗老了之后昏庸,但知道他是如何昏庸的又有几个人。

一些龙套人名不用在意,不过要提的是,哥舒撼和陆善所推荐与请功的意义完全是不一样的,基本上哥舒撼所选的大部分人,今后都会参与平乱立功。

所谓的忠奸之分吧。(但其实也不能这样说)

第132章 长恨歌(八十六)

天圣十三年夏, 四月,远在江南的雍王李忱决定携妻返京。

于吴郡久居,李忱与吴郡太守、江南道采访处置使赵居仁遂成为忘年交, 并得赵氏信物。

太湖旁的水榭中, 李忱正与吴郡太守赵居仁对弈围棋。

湖面忽起微风,一条鲤鱼从水中跃出, 将水榭一旁垂下的荷花咬下一瓣。

而这一幕恰好被岸上正在描绘太湖的文人瞧见,于是提笔画下了这幅鱼跃。

赵居仁看了一眼棋局, 摸着长须眯眼笑道:“崔郎这棋,出神入化,若非你让着老朽, 恐怕这几月里, 老朽都无法取胜。”

“赵公身为一郡之长,又监察江南道, 公务繁忙,不像崔某,终日无所事事, 才有闲工夫钻研这些。”李忱谦虚道。

“这世道如此之乱, 老朽想, 崔郎很快也要回京了吧。”赵居仁说道。

李忱有些惊讶,“赵公怎知?”

“您是宗室子弟, 身上留着李唐的血, 即使崔郎表面看似漫不经心,对事事都不在意, 然而内心, 其实是牵挂着这个国家的。”赵居仁说道, “就如同我等, 我赵氏一族,深受朝廷恩惠,又岂能冷眼旁观,看着我汉家江山,落入胡贼之手。”

“朝中的事,赵公也知道了吗?”李忱说道。

“自敕命以上,朝廷都会通过进奏院,下发公文至地方,将册、制、敕等,布告天下,三月时,我就已经知道了。”赵居仁说道,“自我为官多年以来,这大唐江山从天圣元年开始,便越渐衰落,章公仙逝后,我就明白,大厦将倾,再无复矣。”

面对如此局面,以及赵居仁,李忱长叹一声道:“战事一但开启,不知几时方休。”

“崔郎真的要离开长安吗?”赵居仁急切的问道。

李忱点头,赵居仁遂挑眉,“朝廷与地方还有边境,我都曾去过,朝廷的腐败已蔓延至地方,战火迟早会烧到长安,而禁军与折冲府,哪里可以阻挡强悍的边军呢。因此,崔郎留在江南是最安全的,这段时间,您结识了南方各郡的太守,这是一道有力的屏障,即便长安城破,只要李唐的血脉还在,便有光复的一日。”

赵居仁看好李忱,包括南方的一些清官,因为李忱在中原的举动以及为人。

所以在皇帝无限制封赏两个非汉人的边将时,所有人都觉得帝国的顶层已经药石无医,所以他们迫切想要寻找一个贤德之君,来做最坏的打算。

而太子李怏一直在皇帝身侧,如同囚禁一般,战事无法预料,便只能提前筹备,将来面对无法收起的局面时,也有办法能够应对。

恰好经过立储风波的皇十三子,雍王李忱,在此时出现在了江南。

李忱何尝不知道大江以南的地方,远比长安要安全,“赵公的好意,崔某心领了。”

李忱侧头看着水榭以西的方向,眼中满含泪水,“然而那里,是我的家,是母亲,最后离去的地方。”

赵居仁由是明白,“崔郎是一个重情义之人。”

“我可以躲在南方,静待时机,然而战火终将蔓延至各地,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是大唐的国土,而国土上生活着的,都是我大唐子民,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遭受战火摧残。”李忱又说道。

赵居仁听到李忱的话,深受感动,“我等老人,还不如崔郎一介书生,若天下百姓能得您这样的君主,何愁盛世不复呢。”

“老朽听闻崔夫人是太原苏氏的后人?”赵居仁又问道。

“内人的确是太原苏氏出身。”李忱回道,“其父、祖皆是从军的将领。”

“之前几次宴饮中,偶然看见崔夫人在内宅教我那些不成气候的儿孙女眷们用枪,其身手,不弱男子,真乃巾帼也。”赵居仁夸赞道,“宴后,内宅的妇人们争相夸赞。”

听到赵居仁对妻子的评价,李忱很是开心,“内人自幼习武,也曾随岳丈于军中历练。”

“原来如此。”赵居仁说道,“崔郎与夫人琴瑟和鸣,有夫人这样的女中豪杰相助,相得益彰。”

李忱笑了笑,赵居仁旋即从怀中拿出一块玉,将其交给李忱,“这是兄长临终之前交给我的遗物,他曾为国子监祭酒,所以朝中有不少大臣是他的门生,他们看到了这个,就会明白的。”

“不,”李忱推辞,“这是留给赵公的遗物,我怎能要呢。”

“此物在我手中,也不过是尘封,但在崔郎手中兴许还有用处,”赵居仁说道,“如果兄长见到了崔郎,我想他也一定会和我一样喜欢崔郎的。”

李忱从赵居仁手中接过信物,乃是一颗玉石,上面雕刻着梅兰竹菊四君子。

可见赵居仁的兄长,生前也是喜好风雅之人。

“某何德何能,蒙赵公信任。”李忱觉得信物十分沉重,这代表着赵氏一族对雍王的认可以及信任。

“老朽这般做,亦是存有私心,老朽年事已高,不知还有几日可活,故将希望寄于此,只愿能够福延子孙。”赵居仁说道。

无论是自立,还是辅佐东宫,李忱都能有自己的退路,而赵居仁已经猜到,雍王此刻返回长安,应该是要拥护东宫。

毕竟雍王有腿疾在身,而东宫又是储君,朝中大臣支持的,也是生性仁孝的太子李怏。

----------------------------

天圣十三年夏,陆善回到范阳后便借出兵攻打奚为由,整顿兵马,四月,陆善率军大败奚军,并俘虏奚王李仁越,命人将其押送至长安。

皇帝大喜,降下封赏,并在百官跟前夸赞陆善的功绩与忠心。

同年五月,李忱回到关中,关中去年水患,而今年却又逢大旱,滴雨不下,造成大饥,作物颗粒无收,自去年至今,饥荒越渐恶劣。

李忱看着关中的景象,比去年在中原时见到的,还要更加令人毛骨悚然。

从江南一路西行,官道上全都是逃荒的百姓,有些还会因为太饿而将李忱的马车围困住,她无法救助这么多灾民,只得在救济了一部分后改走了其他的路。

六月一日,当李忱踏入长安之时,天降异象。

明明马车方才在城外还是艳阳天,这刚一入城天色就暗了一半,犹如夜晚一般。

光明逐渐散去,仅剩的月光,支撑着夜晚的黑暗。

“快看,天狗吞日。”

“天降异象,天降异象。”

此时,最为忙碌还是掌管天文历法的太史局,日食自古就有,只是不懂天文的百姓,便将关中的饥荒与日食关联在一起,以为是上天降下的惩罚。